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对现代装饰绘画的启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w962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随着漫长的社会变迁,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各种传统风俗,也创造出了悠久灿烂、多姿多彩的地方民族文化。古崖壁画就是广西少数民族先祖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通过揭开古崖壁画神秘而又真实的面纱,我们发现,这些古崖壁画和我们当今流行的现代装饰绘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从它的艺术特征,还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看,无不折射出古崖壁画和现代装饰绘画之间的联系,这使现代装饰绘画在构成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古崖壁画 装饰绘画 艺术特征 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一 广西古崖壁画艺术引发的现代装饰绘画思考
  从人类伊始,原始人就学会了在露天的岩壁上和在居住的洞窟中涂抹绘制壁画。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先祖们为了丰富生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或记叙事情,常常将自己最熟悉的物象描绘在洞穴和石壁上,这也就形成了独特的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目前,广西保存最完好的古崖壁画,主要都集中在左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悬崖绝壁上,横跨宁明、龙州、凭祥、崇左、扶绥、大新、天等七大县市地区。这些古崖壁画场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且数量繁多,地域分布广阔。这些由广西各民族先祖们在两千多年前所创作的艺术形式,尤如一幅古朴豪放、朦胧迷离、生动肃穆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巨幅历史画卷,这在世界岩画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古崖壁画在绘画形式上同样具有自己突出的艺术特征。崖壁画作为一种人为的绘画艺术,在体现宗教意识的同时又体现出氏族部落的性格和审美趣味,这种原始绘画不仅意味着当时深刻的社会内涵,而且还包含着人的智慧和情感。其中,左江流域的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主要创作主题,动物、兵器、铜鼓等为辅助元素。在造型上经过简练、单纯、平面的“图形化”处理,并以一种似像非像的类似“蛙形人”的形象符号,来表达朦胧迷离的情感意念。整个画面围绕着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原理,赋予这些崖壁画以抽象与规则的形式美感,即借用人的自然形态作为符号语言进行象征寓意的构想。不难看出,一些现代装饰艺术作品也从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古崖壁画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使得装饰概念在绘画领域中得到了不断外延,从而成为现代装饰绘画领域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范畴。
  二 古崖壁画艺术表现形式对现代装饰绘画的启发
  1 平面化造型表现——平涂表现形式的运用
  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它的平面化造型表现上,所有画面的内容都是以平涂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简单的绘画表现形式在现代装饰绘画中也很常见,我们习惯于将这种在平面范围内立足于二维空间来表现物像的艺术形式称之为平视体形式。它的特点是仅限于在形象的外轮廓上进行平面描绘,虽然只是一种“剪影式”的平面表现,但却能够充分表现出物像的基本形体。平视体形式的形体效果往往能给人一种特制的清晰感和明 的视觉印象。这种绘画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运用得最早、最为广泛和充分的绘画方法。
  如果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古崖壁画作认真研究,就会感到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采用的平涂表现形式是非常符合当时作画的具体条件和环境的。画面的大小人物及一些动物图像虽然都是以简练的色块表现为平涂的形式,但所描绘的人体比例、结构、舞姿和动物的各种姿态的不同特征,却显得准确、生动、自然。再加上画面构图的疏密变化以及色块面积的大小变化,也使得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效果。少数民族先民们还将这种平视体表现形式与画面线条、笔触相结合,对那些面积大而醒目的图像采用浑厚的色块进行平涂表现,而对一些器物或其它图像则辅以粗犷流畅的线条。这种不同造型的线条和色块的组合使画面产生了一种粗与细、大与小、疏与密、点与线相互交织变化的视觉语言,这种抑扬顿挫、气韵生动的节奏美,具有一种天然的力量,质朴而率真,丰富了古崖壁画的艺术表现力。
  2 剪影式造型表现——示意性描绘手法的运用
  广西少数民族先祖颇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当他们利用这种平视体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时,不仅能比较真实准确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基本形体特征,而且还善于运用适当的绘画语言创造自己理想中美的形象。他们在制作这些高难度的古崖壁画的过程中,为了使画面获得更好的视角效果,通过概括的手法大胆地省略了物象复杂的细节,对所要表现的形象仅用平面而简练的几何图形来作示意性的描绘。例如,画面“蛙形”人物的头部概括成规则的方形、长方形或圆形,忽略了人物头像由五官所构成的结构细节变化;躯干和四肢的复杂形体则由各种大小不等的长方形、三角形或粗壮的线条组成。这种几乎完全呈几何形体的人物图像却非常准确地表现了人物最基本的形体和舞蹈中最关键性的动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经过概括了的几何形图像仿佛又是一组组描述宗教祭祀活动的文字画。
  古崖壁画艺术与现代装饰绘画艺术的创作规律一样,画面的表现形式也往往受到各种不同因素和条件的局限。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大都绘制在高耸的峭壁上,几乎无立足之地,作画条件极其艰难危险,作画者必须沿藤条、岩隙或木架攀登上去,或者是用绳索捆住身体从山顶垂吊下来悬立作画,不可能像站在平地那样从容地作画,所以,只能采用粗放的笔触和简要概括的形体迅速地描绘出所需物象的基本轮廓。另外,作画者在绘制的过程中,似乎也考虑到了崖壁画远距离的观赏特点,运用这种概括与夸张的“剪影式”平面表现手法,描绘出粗犷而简练的几何形图像,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使画面图像显得清晰明确,更具有整体和谐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图形化”构成的似像非像的简洁形象符号,是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狂热的祭祀舞中“蛙形”动态关键性动作的凝固和浓缩,同时也体现出古代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家高度的艺术创造能力。
  三 可供现代装饰绘画借鉴的古崖壁画形式美语言
  如果说现代装饰绘画的表现形式语言是绘画艺术作品的躯体肌肉的话,那么作品的画面构图就是现代装饰绘画艺术作品的骨骼结构。在艺术创作中,只有先将画面构图的组织摆在首要位置,才能更好的进行作品创作,也只有很好地把握画面构图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装饰绘画具体的绘画语言及形态特征。从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艺术中同样可以领略到古人对组织画面构图的形式美语言特征,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构图法则。即作画时根据表现祭祀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物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和完整的画面。这些可供现代装饰绘画借鉴的形式美语言可集中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统一与变化的交织
  横跨广西七大县市地区长达数百公里的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虽然绵延不同的时期,但在表现祭祀活动画面中几乎全都遵循同一个观念,奉守同一种信仰,运用同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以同一个“蛙形人”图形化的形象符号来组织构图,并且始终贯穿在画面的每一处。这种凭借对比因素来追求变化,依靠同一形象来获得画面谐调的统一效果,形成了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艺术独特奇异的造型风格。
  此外,由于大自然的恩赐,赤土矿在广西这个矿产丰富的地区随处可见,稍加碾磨即可获得鲜艳而经久不变的赭红色颜料,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绘制崖壁画上的主要颜料。也正因为这单一的赭红颜色,形成了崖壁画统一色调的重要元素。而岩石层本身的色彩变化,又使得崖壁画上赭红颜色更加丰富,寓不变于变换之中。当我们身处在绿树丛林、碧透江水的“万绿丛中”时,唯有这鲜艳的“一点红”使得画面格外突出醒目,也使广西少数民族古崖画实现了“统一”与“变化”的完美交织。
  2 对称与均衡的整合
  形体的对称与均衡是人类最早掌握并广泛应用的视觉审美形式。平稳协调的对称式造型能够使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获得一种轻松、舒畅、愉快新切的感觉。这种形式美语言我们从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的图像、尤其是人物图像中也可以明显得感受到。譬如从单个人物造型图像来看,正面“蛙形人”以对称与均衡的表现更为突出,双手左右对称地呈直角弯折上举,上肢、下肢也相应的左右对称地向下屈蹲,这些人体的动态虽然形成了上下左右的对称,但他们的形状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是表现为一种均衡平稳的形态。
  另外,古崖壁画在画面的构图处理上也有意识地呈现出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这种在画面中布局暗设的构架我们通常称之为构图的骨架结构,它决定着整幅作品画面的构成。例如,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大都是以“对分式”或“同心圆式”的骨架形式来构图的,除了正中的主体形象外,左右两边的人物排列,人物与动物、器物等图形的分布都是以对称求平衡、借变化求均衡。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古崖壁画时期的广西少数民族先祖们已经在稚拙地追求形式美语言,将“对称”与“均衡”进行整合了。
  3 节奏与韵律的突显
  广西的古崖壁画那奔放流畅的线条、连续重复的造型、浓艳变化的色彩以及粗犷遒劲的笔触,能使人感受到崖壁画在一派热烈活跃的气氛中又洋溢着一种欢快的节奏。画面“蛙形人”那整齐一律的舞蹈动作和钟、鼓等礼乐器,使人联想到祭祀活动那欢快起舞的旋律,并于无声中感到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可见,当时的作画者已经学会运用无声的“动”来表现有节奏的“乐”。另外,人物图像的大小变化,位置上的有序排列以及整个构图上的组织,又产生出了一种绘画上的节奏美。这种连续与重复的视觉节奏感又与统一的造型和色彩相协调,从而取得了节奏上韵味与律动的效果。例如,花山壁画中画面中间高大的正身人像之间穿插着比例悬殊的小人,这些人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逐渐变化,使得画面图像的排列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样既丰富和加强了画面的变化,同时也形成了外形轮廓的韵律美,以至使连成一片的崖壁画突显出一种热烈欢快而又有条不紊的节奏美感。
  4 对比与和谐的呼应
  “蛙形人”的舞蹈场景,在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中是最多见的,它是祭祀活动的形象纪录。在反映集体祭祀活动的崖壁画上的每一处、每一组图像中,祖先形象始终是重点刻画的主题形象。为了突出主题,作画者在画面的构图上大胆而巧妙地采用主次对比的表现方法,即将祖先的形象绘制成高大醒目的正身像,并且居于画面的中心,而两边的普通舞者则表现得相对矮小。画面在疏密关系对比以及用笔繁简的合理布局上,也是构成崖壁画形式美感的重要指标。例如,一般居画面中心位置的主题形象,他的整个形体描绘要比四周众多的小人像生动优美、内容丰富且技法表现上也显得精细清晰。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看,则让人感到了形象的对比与和谐,并且这种对比使画面人物的角色关系更加明确了然。由此看来,作画者虽然还没有掌握较高的绘画技巧,但他们却能够运用图形的大小、画面的疏密、笔画的繁简等多种对比与和谐的形式来制作崖壁画。这种依靠对比强调差异、和谐体现相互关系的画面组织方法,正好丰富了现代装饰绘画的形式美语言。
  四 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古崖壁画充分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当我们着力研究广西的古崖壁画时,似乎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广西少数民族奇妙、生动的生活情景。今天,在完善和发展现代装饰绘画构成理论时,我们除了要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应该注重研究和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应用到现代发展建设中,这是我们每位热心于民族艺术研究工作者的责任。随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区域文化随之不断发展,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广西少数民族壁画资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应用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花山崖壁画资料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63年版。
  [2] 覃圣敏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贺明,男,1959—,安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壁画,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给母亲买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rn母亲八年前脑血栓偏瘫康复后,腿脚的肿胀始终不能够完全消退,一般的鞋子很难合脚.上个周末,我转了好几家商场,终于买到了一款合适的运动鞋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经常有家长问我,如何才能让孩子内心强大?家长要如何教育孩子,才能给予孩子力量?我觉得,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