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激励下的运载火箭时变模态参数获取技术研究

来源 :强度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代运载火箭在靶场加满液氢和液氧推进剂后,由于安全因素无法开展传统的有源激励模态试验,为了提高发射稳定性,必须获取运载火箭全状态下的模态参数。基于结构振动响应的互相关函数与单位脉冲函数具有相同数学构架的前提,采用改进模态自然激励技术(NExT-LSCE-LSFD)对风激励下采集的时域数据进行识别,获得了火箭加注过程中的时变模态参数,并通过空箱和液氧加注状态的力锤激励模态试验结果验证了自然激励方法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发展了自然风激励下的大型结构时变模态获取技术,可推广到其他大型结构工作模态在线识别技术研究。
其他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微波线路由国家微波干线内蒙古段、自治区微波干线和盟市微波支线共同组成,线路由一个个的微波中继站、微波枢纽站、微波终端站组成,这些微波站点的管理分别归属于自治区广播电视微波传输总站、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局直属台、盟市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旗县的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微波站的维护由各个归属机构负责。广播电视微波线路点多、线长、范围广,站点内设备有很强的通用性,在维护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站点之间的设备互相使用的情况,高效精准的设备管理可以大幅度提升全线路维护效率。本文研究通过区块链技术管理全线路的微波设备资
随着台站标准化2.0版的提出,额尔古纳712台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所提出的坚持全面性、规范性、统一性和有效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新基建”和“安全播出工程”为基础,建设与管理并重;坚持思维创新、科学规划,不断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加快台站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优质播出环境。本文就台站标准化建设2.0版台站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
良好的高压直流分压器的频率响应特性是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由于缺乏轻便可靠的高压宽频现场试验电压源,目前直流分压器频率响应试验只在出厂试验时开展,且一般仅开展工频电压试验,无法客观有效地掌握直流分压器的现场实际暂态特性。本文基于高压功率放大器和任意波形的信号发生器搭建了一套高压直流分压器宽频现场试验电源,通过电感补偿措施提升了其驱动容性负载的能力,可针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分压器,产生频率范围为50~3000 Hz、幅值为10 kV的试验电压,满足各类直流分压器频率响应试验要求。该试验电源及试
针对金带/陶瓷基板镀金层组合互连结构,制备单面微电阻点焊焊点,在模拟空间环境温度交替变化的条件下,即-65℃~150℃,温度转换时间<1分钟,高低温保温时间各15分钟,进行500次的热循环试验。借助聚焦离子/电子双束电镜和拉力测试机,研究焊点的微观界面、断裂模式及抗拉力,分析有无热循环焊点连接界面变化机理及焊点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热循环过程中,焊点连接界面上未紧密接触的孔洞,在畸变能差驱动的界面扩散作用下,从孔颈处开始接触并发生原子结合,尺度减小。未经热循环焊点和经历了热循环试验的焊点,断裂模式均为
建立了飞机机身壁板在剪切、弯矩和扭矩复合载荷作用下的安全裕度之计算公式,编写了满足强度要求的优化迭代算法,应力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不需要借助有限元软件即可实现应力分析、强度计算与优化迭代一体化流程,缩短了机身壁板优化设计周期。本文流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异形剖面机身壁板的参数优化设计,应用范围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户的主要上网终端从台式电脑、手提电脑,转化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家庭内部对网络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由原来的只要求终端能有线上网且终端个数不多,仅有限的接入地点,转化为现在希望所有的终端都通过WiFi无线接入,能流畅的体验上网的乐趣,且需要联网的终端数不断增加,包括各种家电。根据以上发展趋势,家庭内组网变得尤为重要。虽然各大运营商不断的提升网速,但由于用户忽视了到终端的“最后十米”,并未有明显得感知,使之成为了网络的瓶颈。本文就围绕如何提升家庭WiFi覆盖进行论述。
某核电厂海水冷却水系统阀门螺栓发生严重腐蚀,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从阀门阀瓣和螺栓的材料成分、介质和环境等方面对螺栓腐蚀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螺栓腐蚀的原因为电偶腐蚀,最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为了优化油田基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要从技术、进度、质量、材料等方面践行现场管理规划,并在整合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化人员管理和监督力度,秉持科学合理、规范化的现场管理原则,提升现场管理综合水平。
本文介绍了智能切换系统通过对全链路各个路由信号的综合分析、全面监测、预警,自动进行智能应急切换和故障分析,实现自动处理故障信号,保障播出系统平稳安全的运行。
冲击环境是火箭、导弹等航天器在其全寿命周期经历的严酷的力学环境之一,其往往会导致航天器产品发生损伤/失效,甚至引发飞行事故,已成为制约航天器飞行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因素。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经验外推以及数值仿真、试验研究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在航天产品冲击响应分析与冲击损伤/失效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综述分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提出的各种冲击损伤/失效评估方法在航天产品上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航天工程实际,为今后的相关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