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战争游戏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年初,地处美国内华达州沙漠深处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就会变得格外热闹,美国空军及其盟国的作战飞机在机场频繁起降,在大漠上空展开一场场针尖对麦芒的“战斗”。对现代军事稍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在内利斯进行的就是当今最为逼真的战争游戏——“红旗”演习。
  “红旗”演习是美国为使部队获得最接近真实战争的训练而发起的大规模军演,以求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了解潜在对手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逐渐东移,美国空军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太平洋西海岸,而“红旗”演习也因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近期和未来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红旗”演习的由来
  
  “红旗”演习可以说是越南战争的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的美国空军在与越南空军的交手中蒙受了惨重的损失。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调查发现,美空军的训练与实战严重脱节是造成战场失利的重要因素。比如,当时美空军的军演相当的僵化与死板,双方的飞机总是从演习空域的相反方向出现,然后规规矩矩地交手,而在越南战场上,越南人民军的战机随时可能从任何位置上出现,常令美国飞行员措手不及。此外,美国空军当时错误地认为近距格斗已经成为历史,超视距空战才是未来空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大大放松了飞行员的格斗训练。然而,在越南上空,由于当时敌我识别技术尚不成熟,美军战机不得不对可疑目标进行目视识别后方可发动攻击,根本无从实施超视距攻击,只能一次又一次极不情愿地卷入他们并不熟悉的近距格斗中。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美国空军在越南交出了一份令人难堪的答卷,与对方战斗机空战的交换比也一路下滑至2.2:1。
  美国空军的调查还发现,新参战的飞行员在前十次作战中最容易被击落,一旦度过这段时间,他们的生存几率就会大幅攀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接受了理查德·舒特上校的建议,创立“红旗”演习,以使“菜鸟”飞行员们能在安全的训练环境中完成10次极为接近实战的作战演习,在演习中积累经验,从而顺利度过这段危险期。首次“红旗”演习于1975年11月举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很快就成为航空史上最为有效的作战训练体系之一。
  
  勇敢者游戏
  
  “红旗”演习一创办,就一炮打响。没过多久,除战斗机部队外,地面与空中的指挥、预警、参谋部门也都加入进来,之后甚至连预警机和重型轰炸机也成为演习的常客,使得这项原本只是纯粹的战斗机格斗训练演习演变成检验美国空军整体能力的大考。现在不止美国空军下属的各司令部定期派遣下属单位参加演习,连海军航空队、空军预备役、空中国民警卫队、海军陆战队都成为这场超级空中战争游戏的玩家。主办红旗演习内利斯空军基地一年到头不间断地进行好儿波的“红旗”演习。
  为达到磨练新手的目的,“红旗”演习自创办伊始便以严苛著称。为此美国空军专门抽澜精英飞行员组建了假想敌-中队,其飞行员按照苏联(后来是俄罗斯)及其他美国认为的潜在对手的方式训练,演习中也使用这些对手的战术,以便达到最佳训练效果。假想敌部队最初使用T-38式教练机模拟米格-21,后来陆续引入了F-5、F-16及F-15。目前的假想敌中队由演习的组织者第414战术战斗机中队扮演,该中队同时还要负责模拟对手的地面防空系统,尽最大力量模拟出世界上所有假想敌的一切防空措施,让参演部队尽可能感受到如同真实般的战斗。
  参演部队在演习开始前的周末抵达内利斯基地,然后接受包含基地方位、离到场程序与飞行限制等一般性简报,空勤组员将进行前10架次的作战任务熟悉飞行。
  “红旗”的任务在第414中队前一天对参演单位下达空中任务指令后开始计划,空中任务指令包含任务所有细节,如任务目标、防卫情报、进出目标航线、天气预报与通信频率等。每天都有新的任务与科目,如低空飞行、实弹与空中加油科目,与此同时,来自空中与地面抵抗强度越来越大、任务也愈发复杂。
  每天的任务指挥官由蓝军中的一名资深飞行员担任,蓝军分别为许多分队分配不同的目标或打击任务。任务指挥官需制定较安全或容易反制敌防空系统的飞行路径,并利于达成任务。在一天的任务中,红军与蓝军的飞行员一起接受总提示、报告当日天气与安全注意事项,接着蓝军飞行员旧各自进行分组提示,同时地勤组员已经开始准备战机。作战般的节奏让参演的空、地勤组员接受如上实战般的洗礼。
  红军利用地面防控系统与空中战机保卫“祖国”,而防御模拟器包含固定与移动发射源,并且逐日变换防御阵地。蓝军战机在数量上往往压倒红军战机,为弥补红军劣势,红军战机在遭“击落”后可以继续接战。但蓝军遭红军击落后就必须立即退出战场,由靶区西边返航,红军也拥有空中加油机,故红军战机可以全程伺候蓝军的打击任务。但为安全起见在蓝军战机接近地面打击目标5英里内,红军战机就脱离战斗。
  内利斯训练区内包含超过50个真实目标,包括停放退役战机的机场、防空导弹阵地、卡车车队与装甲战车、碉堡与建筑物模型。“红旗”演习允许参演者以实弹攻击部分目标。刚开始的任务以蓝色练习弹代替,但后面的任务多可利用实弹。对许多飞行员而言,“红旗”演习是他们第一次使用实弹作战。
  
  演习讲评
  
  每次任务过后的讲评是演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场在内利斯基地训练空域展开的空战,都可由基地的空战训练系统追踪并记录每架飞机的空中轨迹并以此判定胜负。这种新型空战训练系统由库比克防御系统公司制造,能记录内利斯靶场内所有空空、地空与空地的作战状况。
  空战训练系统实时处理空战情况,并投影在“红旗”演习简报室的投影屏幕上。包括414中队的参谋、美国空军参演单位的人员及参加演习的外国部队指挥官们都在这里观看任务的进行。空战训练系统允许投放训练弹或实弹,每枚空空导弹发射后,空战训练系统就会记录导弹路径。系统基于导弹性能参数、发射位置与目标机相对位置,可立即计算出猎杀概率。同时空战训练系统也可由弹道计算的方式在战机未投实弹的状况下根据炸弹参数算出可能的破坏效果。
  回到基地后,空勤组员根据任务中的角色进行分组讲评。战机飞行员参加空战讲评会,检视每次空中接战;攻击机飞行员参加攻击讲评会,检视打击成果。然后全部任务组员都会回到“红旗”演习的简报室参加依据空战训练系统记录回放的讲评。红军组员对每枚导弹发射或炸弹投掷进行战位与猎杀概率的讲评,并指出若如何进行攻击效果会更好,并指出战机在何种情况下会成为防空系统的牺牲品。
  空战训练系统是“红旗”演习的关键,因为它能直接评估任务效果。由于需要长时间的讨论,一次讲评下来一般需要3、4个小时,往往比进行任务本身更久。讲评的目的是让飞行员能把经验教训立即反馈到下次任务中,达到提高自身作 战能力的目的。
  
  “猛禽”凶猛
  
  F-22“猛禽”战斗机无疑是最近几年“红旗”演习的明星机型。F-22于2005年宣布达到初始作战能力,2007g~g-首次参加“红旗”演习,此后的每次“红旗”演习都能看到“猛禽”的身影,而它在军演中的表现更是备受各方关注。
  演习证明,F-22的表现完全达到了当初的设计初衷,在演习中,“猛禽”能在视距之外发现并击落红军战机,而后者往往在被完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被击落。能够随时“复活”的红军战机对“猛禽”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势,很多F-22都曾在演习中连续击退红军的多次攻势。
  F-22现在已经成为“红旗”的常客,其优异的作战性能也得到了充分验证,现在美国空军逐渐把重点放到使F-22能够更好与其他机型协同作战。美国空军的“猛禽”总采购量只有187架,这意味着老式的F-15等机型将长期与F-22并肩作战,加强与老式机型的协同能力在未来战争中变得非常重要。“猛禽”的电子设备拥有极强的态势信息感知能力,飞行员们必须学会分析这些信息并与其他飞机共享。F-22飞行员认为,这样的经历对于飞行员练习和完善第5代战斗机的飞行技术十分重要。”
  单从美国方面对F-22在“红旗”演习中的表现来看,这种机型在演习中几乎是无所不能。这样的描述虽然不乏言过其实之处,但从中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说明,第四代战斗机相对现有的第三代战斗机具有压倒性的巨大优势,旧式战机凭借数量优势与第四代战斗机对抗的设想不切实际,对抗四代机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发展本国的四代机。F-22在“红旗”演习中的表现是目前唯一已知关于第四代战斗机作战能力的信息,对正在努力研制国产四代机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亚太国家走红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中心呈现出东移的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美国国内部分视中国为潜在对手的军、政界人士的推动下,“红旗”演习也相应做出了调整。除了假想敌中队模拟中国空军的战术外,美国空军还开始“热情”地邀请亚太国家参加演习。最近几年,日本、新加坡、韩国及印度先后应邀参加了“红旗”演习,其中前三者使用的均为美式战机,战术、战法也是师从美国,参考价值并不大。最有看头的是2008年首度参加军演的印度空军,印度在这次军演中派出了美国空军早想“交手”的苏-30MKI,因而受到了各方的关注。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侧卫”系列战机视为其在亚太地区的最大威胁。内利斯基地虽然早已开始用F-15来扮演苏-30,但两种机型的性能特点差异颇大,难以达到准确模拟对手的目的。为此,美国特别邀请印度空军派出了8架苏-30M KI参加“红旗”08-4演习,试图借这个机会摸清苏霍伊战机的性能特点
  长期一直以“凯子”面貌出现在国内媒体的印度这次倒是表现出了少有的精明。参加这次演习的8架苏-30MKI除挂载一个电子战吊舱之外,没有携带任何机载武器。在演习中,印度空军更是禁止飞行员打开机载雷达,以免雷达数据被美军电子战飞机侦测。在这样的限制下参演,苏-30MKI就像是戴着脚铐跳舞一样难受,最终取得惨不忍睹的战绩也在情理之中。对印度来说,对飞行员作出这样的限制,显然是无法达到锻炼飞行员的目的,充其量只是在内利斯见见大世面而巳。仔细想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印度压根就没有参加“红旗”演习的诚意,参演只是照顾山姆大叔的脸面而已。
  美国人倒是对己方在与苏-30MKI的对抗中表现心满意足,并认为对苏-30MKI有了深入的了解。一位曾参加过“红旗”08-4演习的美军飞行员在接受参访时表示,印度苏-30MKI的发动机可靠性不佳,而且一旦损坏,印度将无力将之修复,必须运回俄罗斯进行大修。这位飞行员还说,苏-30MKI虽然配备了推力矢量喷管,但在美国演习期间并未表现出应有的优势。他随后进一步透露,在芒廷霍姆空军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期间,美国和印度战机曾进行了数次模拟空战对抗,结果美军轻松胜出。令人吃惊的是,美军出动的战机并不是“猛禽”,而是在翼下挂载T4枚导弹和2个副油箱的F-15,即便如此,苏-30MKI仍在对抗中惨败。众所周知,苏-30MKI具备极其出色格斗机动性,本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一边倒局面,当中或许另有不为人知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在今年的“红旗”演习中,美国没有邀请亚太国家,但只要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一天不消失,美国空军就不会放弃了解苏霍伊战斗机的想法,而我国周边不少国家都装备了不同型号的“侧卫”战机,美国未来必然会打这些国家的主意,可以预料,亚太国家的“侧卫”将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以后的“红旗”演习中。
  
  走向第四代战斗机的“红旗”演习
  
  美国是当前唯一装备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但随着苏霍伊T-50的成功首飞,这样的局面不会再长时间维持。虽然目前的T-50只能算是一种纯粹的验证机,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投入使用,但它的出现却标志着美国垄断第四代战斗机的时代即将告终。美国必定不会对此坐视不管,未来定将在“红旗”演习中加入对抗中俄第四代战斗机的内容。F-22因装备数量太少,恐怕难以供假想敌部队使用,产量庞大的F-35可能会担负起模拟中饿的第四代战斗机的蘑任。可以预计,未来的“红旗”演习将会迎来第四代战斗机时代。
  
  “红旗”魅影
  美国的影视制作者自然不会对“红越”演习这样声明显赫的军演视而不见,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红旗”演习影视作品主要有以下三部:
  
  《红旗:终极游戏》
  这是一部出品于1981年的电视电影,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唐·泰勒担任导演。影片讲述了内利斯基地两名互不服气的优秀飞行员在。红旗“演习中的故事。用现在的眼光看,该片的剧情显得颇为老套,了无新意,只能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好在影片中的不少战斗场面来自“红旗”演习的现场实拍,算是片子的一大亮点。但作为一部电视电影,视觉表现力和公众影响力都无法与电影相匹敌,因此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这部作品了。
  
  《红旗演习:内利斯惊雷》
  本片是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电视纪录片,整片风格延续探索频道纪录片的一贯风格,对“红旗”演习缺乏了解的观众而言,这是一部很好的扫盲教材。本片在网上有高清版本可供下载。
  
  《飞行战士:红旗演习》
  在所有关于“红旗”演习的影视作品中,最具视觉震撼力的非本片莫属。这是一部由美国空军、加拿大政府及波音公司赞助拍摄的大型电影纪录片。于2005年登陆北美院线。片长45分钟。为了达到最佳的声光效果,影片以IMAX巨幕电影方式拍摄。看过IAMX版本电影《阿凡达》的读者们必定对IMAX的震撼力印象深刻,在《飞行战士:红旗演习》的拍摄中。摄影师们将IMAX摄影机镜头固定在飞机上,拍摄下了大量惊心动魄的画面,IAMX采用70毫米胶片体制,摄像设备相当笨重,装在战斗机之上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借助IMAX的巨大表现力,这部电影表现出了惊人的视觉效果和震撼力,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影中的画片均是实拍画片,给观众所带来的震撼是人造的CG画面所难以比拟的。这部电影网上现在已有高清晰版本下载,碟市上也能找到。
  
  美军研究对抗歼-10战法
  
  自从中国在2007年1月公布歼-10战机服役的消息后,美空军对于这款战机就十分重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暗中搜集有关歼-10的技术资料。美空军负责训练工作的教育与训练司令部,明确指示下属训练组织单位,要逐渐组建模仿歼-10技战术特点的“假想敌”部队,供美军飞行员进行攻防训练。
  美空军参谋长莫斯利上将曾在国会公开宣称,中国部署歼-10先进战机,美国必须好好思考如何应对。长期从事中国军事现代化研究的美国旧金山大学乌哈利教授说:“歼-10战机,据我的了解,正部署在靠近台湾的地区。这已经变成了威胁。歼-10是很好的战斗机,美国空军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美空军对歼-10的重视从2007年的“红旗演习”中也可以看出。“红旗演习”是美空军所有演习中最为艰苦且实战模拟程度最高的演习,目的是为了就飞行员未来可能遇到的空中对手展开针对性训练。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在一支模仿对方战机’性能的“假想敌”部队,由美军的顶级飞行员担任,每年举行4次。
  在2007年度举行的“红旗演习”中,虽然美空军没有提到歼-10的名字,但是演习特别强调使用美军的F-22“猛禽”战机对抗最新出现的第三代战机,其目标俨然指向歼-10。
其他文献
我们早具决心,抗战到底,不问境遇如何,决不作城下之盟,我们当此国难,身为军人,当继续不断努力杀敌,来尽匹夫之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汨,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叹不已。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翻开一封封抗战家书时,立即感到战
期刊
据韩国《朝鲜日报》2010年8月17日报道,朝鲜近日在电视上公开展示了一款名为“暴风虎”的主战坦克。长久以来,朝鲜人民军装甲兵部队一直都是韩国军方颇为顾忌的神秘部队,因此这样一款新型主战坦克的亮相不免再次引发了外界对朝鲜装甲兵部队的高度关注。  据《朝鲜日报》的报道猜测,“暴风虎”型主战坦克是以前苏联T-62式坦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但韩联社却认为,这款坦克是以T-72式坦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随后不
期刊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美国海军学会《海军记事》2010年8月号,托马斯·库洛拉为美国海军作战学院战争分析和研究系主任,兼哈佛大学和外交关系学会研究员;托马斯·霍恩则为美国海军作战学院教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作者认为海空一体战理论的主要实践目标在于应对西太平洋与波斯湾潜在竞争对手的“反介入”能力。本刊刊发此文并非赞同其观点。亦非证实其中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与专业工作者参考。    目前,针对美军在
期刊
苏-24是苏联空军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列装的一种变后掠翼歼击轰炸机。自服役伊始,苏-24便一直是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空军最为重要的空地战术打击平台,并在阿富汗,两次车臣战争及俄格战争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苏-24仍是俄空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作战飞机,由于其替代机型苏-34短时间内无法大批量投入使用,因此苏-24在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将继续长期在俄空军中扮演重要角色。    苏-24“击剑手
期刊
掌握支那真实情况吧  陆军大佐 臼田宽三    日本必须清醒地仔细观察中国实情。解决这样大的支那事变,实际上并非是日本应该由中国四万万民众来解决。日本应该考虑的是,怎样通过支那事变取得下个世纪的重要发言权。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为自不用说。在中国南部,日本军队屠戮上海、攻陷南京、掠夺武汉、占领广东等,将这些国际都市和经济中枢一个个尽收掌中。占领地盘蜿蜒连绵已相当辽阔。但是和蒋介石所拥有的地盘相比,
期刊
Q 福建泉州 施力 请介绍—下美国的“民兵”导弹?    A 编辑部:“民兵”导弹(Minuteman mlSSlle)是美国研制的一种3级固体地地洲际弹道导弹。代号为LGM-30。有三种型号:I型于1958年开始研制,60年代初服役,采用惯性制导系统,1974年全部退役。II型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5年服役。弹长17.55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33.1吨,携带单弹头,装有诱饵突防装置
期刊
抗战八年,国民党正面战场与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支援、体现着一个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传统,显示着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中日两军数次正面决战的前夜,中国军人用一封封家书,以最平实相素的语言记录了他们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壮怀豪情。    战淞沪,蔡炳炎的最后家书    下面两封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硝烟炮火中的亲情家书,是著名抗日将领蔡炳炎将军由常州赶赴上海阵地前写给夫人赵志学的亲笔信
期刊
无人机时代会到来吗?    2月21日,以色列空军公开展示了一型名为“苍鹭TP”的巨型无人机,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这种新型无人机为什么能引起大家如此关注呢?  首先,媒体关注的是这型无人机的性能。这型无人机个头大,大概相当于一架波音-737客机,应该说是一型“巨型”无人机。它的飞行高度可达到12000米,载重能力可达到1吨。持续飞行时间20个小时。这样一个巨型无人机,有这样大的作战半径
期刊
“假想敌”是国家战略层面上,尤其是大国政治中从不缺少的元素。从战术层面上讲,组建专门的假想敌部队则不仅反映了一国军队的训练水平和理念的高下,更深切反映出这个国家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的指向性。  环顾中国周边,看看我们的邻居的假想敌部队,看看他们在暗自瞄准谁,不啻为理解中国的安全环境的一个捷径。    针对中国的“离岛特战队”    要指出日本将中国作为假想敌的确切时间是很困难的,但是从日本官方和民间
期刊
主编论点:  对于那些面临重大国家级或国内安全争端的国家而言,又或者对于那些由于历史或现实的情境使其具有强烈的全球与地区雄心的国家而言,其安全的心理边界往往超过其实际的需要,因此,这一需要本身不仅很可能会牦尽其国其族有限的资源,从而直接走向这一需要的反面,旧时更会激发相关的连锁反应,从而直接推动全局性的,全球性的军备升级与竞赛,最终带来新一轮军事斗争的不幸果实。  虽然随着社会、技术和观念的进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