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喷流中恒星形成的证据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peter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揭示了恒星在超大质量黑洞的强烈喷流中形成的过程。超大质量黑洞时常会抛射大量物质,而这些物质组成了星系的核心。
  甚大望远镜的观测首次确认了恒星可以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形成。利用甚大望远镜上的多目标光谱探测仪和X-shooter仪器,来自欧洲的天文学家团队研究了两个星系正在进行中的碰撞情况。研究团队在这两个星系中位于南部的星系中心处,发现了源自超大质量黑洞的巨大物质喷流。
  “天文学家曾经认为,这些喷流中的物质或许适合恒星形成,但没有人真的观测到它的发生,因为这是非常困难的观测。”剑桥大学的罗伯特·麦欧利诺教授说,“我们的结果令人振奋,因为这明确显示了恒星正在这些喷流的内部形成。”


  研究团队一开始是直接研究噴流内部的恒星,以及这些恒星周围的气体。利用多目标光谱探测仪和X-shooter仪器,他们可以对发射出来的光线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进而确定这些光线的来源。X-shooter仪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以使研究团队排除导致这种光线的其他可能原因,包括星系活跃核心处的气体震荡。研究人员表示,此次发现将为解开一些天体物理学谜题提供新的信息。
其他文献
那是1945年,我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听人说过旧石器时代的人已经懂得绘画的事。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格鲁吉亚历史博物馆大厅的情景,那是我们5年级的学生去参观。记得大门右侧洁白的墙体上是一头猩红的北美野牛的壁画,栩栩如生,仿佛野牛正要破墙而出,势不可挡,向外狂奔。从图注中,我知道了这是从西班牙神秘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墙上拷贝下来的壁画。之后,我看到一本书——《为火而战》,描写的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情景。旧石器
期刊
地球上许多细胞生命体的一个关键特征是硬质的生物结构,例如由矿物质构成的动物骨骼和蜗牛壳。  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发现了微体化石。这一发现不仅将迄今最古老的生物矿化证据追溯至8.1亿年前,还有助于在其他行星上定位查找化石,研究生命体和行星随时间推移共同演化的方式。    研究人员在《科学进展》杂志上详细介绍了该发现。他们获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生物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分部的资助,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天
期刊
1672年1月11日,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大饱眼福,观看了艾萨克·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演示,看到了通过镜面形成的图像。此后,他们将这种奇妙的新式望远镜誉为牛顿的发明,直至如今,人们依然将其归功于牛顿。然而,在这个线性的历史记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更有趣且更为复杂的故事。牛顿的这个功劳受到了来自詹姆斯·格雷戈里和洛朗·卡塞格伦支持者的挑战。更为糟糕的是,已知的最早利用曲面镜聚光的概念比牛顿早1500多年,
期刊
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奖励他们发现的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昼夜节律由内部生物钟驱动,这个微生物钟能预期昼夜循环以优化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  生物体能够在生理和行为上适应昼夜节律的时间,这一发现已经很久了,但内生昼夜节律钟的存在一直到20世纪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1971年,西摩·本泽尔和罗纳德·科诺普卡辨认出果蝇突变体表现出24小时正常
期刊
1856年8月,两个工人在尼安德特峡谷一个山洞采集黏土时发现了几根骸骨,他们以为是死前躲在这个洞穴的熊的遗骸,所以并没有在意。但是后来又发现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头盖骨,是由平坦的颅骨和倾斜的颌骨组成的明显向外突起的下半部脸。他们和采石场主将这些骨头拿给当地的教师伊奥戈·卡尔·弗尔罗特。教师认为这不是熊骨,而是史前人骨。他们请波恩的解剖学家盖尔曼·萨夫加茨前来鉴定,萨夫加茨也认同这个观点。    一年后
期刊
研究泡沫宇宙的历史始于1968年,当时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我遇到了罗伯特·柯什纳。他这个人活泼、好玩、有趣。几年以后,我们又在加州理工学院相遇,他在那里读研究生,而我刚去那里做博士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他的一次好运改变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最终有助于重塑现代宇宙学。  柯什纳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看到一颗明亮的超新星。幸运的是,他能够使用帕洛玛山上5米口径的海尔望远镜对它进行研究。结合他的发现和当代
期刊
40年前,一个轿车大小的设备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35年后,它成为唯一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航天器。一路上,“旅行者”号探测器爆出了飞越木星、土星和土卫六的头条新闻。  “旅行者”探测器发射时,弗兰·巴格纳尔还是一个学生。那时,她就探测器围绕木星收集的数据写下了博士论文。现在,作为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天体物理学和行星科学教授,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外行星评估小组的前主席,她曾致力“伽利略”号
期刊
電荷耦合器(CCD)俗称图像传感器,是一种半导体器件,能够把光学影像转化为电信号。CCD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光电二极管,能感应光线,并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经外部采样放大及模数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被称作像素。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越多,其提供的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
期刊
如果你也像我,听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这太荒谬了,根本不可能”!  你的第一反应是对的。但为了进一步确定,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人的握力取决于很多因素,像是手滑程度,還有接触物表面的材料。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假设你的双手能够紧紧地抓住旗杆。那么,这对你身体上除了双手以外的其他部分意味着什么呢?    关于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扯掉一个人的胳膊这种问题,我们很难找到好的数据。根据记录,有许
期刊
一部声势浩大的学术界战争大片  2017年5月,33名全球顶尖物理学家发表了联合署名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的作者阵容豪华至极,不是诺贝尔奖得主,就是各国科学院的大牌院士。其中名气最大的包括: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作者;斯蒂文·温伯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爱德华·威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胡安·马尔达西那,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