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专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针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模式下课程衔接方式中出现的问题,从课程体系衔接的角度出发,就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与初探。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合理构建中、高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4]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Ⅱ].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5]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项目执行委员会.“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学习总结),发布时间:2011-07-06.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反腐败斗争实践证明,大量的腐败行为集中发生在各级握有实权的干部之中。因此,如何加强对各级握有实权干部的监督管理是深入反腐败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虚拟机技术主要指的是在现有的系统上通过软件的方法进行其他操作系统硬件的模拟,然后,将其运行起来。该技术可以提供高效的底层硬件使用。本文首先论述了虚拟机技术,其次,阐述了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这是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当前扬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各类符合当代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微行为”。在思想政治课课堂中,把“微行为”凝练成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提升的“微行为教学”是政治教师面临的新
摘要: 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既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  中国职业教育正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值得深思。  1.加快推进职
通信网络被认为就像公路一样。我们需要通信网络,但是有谁真正对其进行过思考?不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审视通信网络的重要性,就无法看到其营造的自动化性能和效率的全新世界。
摘 要: 《永远的好奇》是赛珍珠晚年写的一本小说,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并最终得以出版。此小说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成长故事。主人公的诸多经历与赛珍珠本人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具有赛珍珠自传性质的作品。同时,在主题、思想等方面,与赛珍珠其他作品有着极大联系。其是解读赛珍珠晚年思想的一部重要作品。  关键词: 《永远的好奇》 自传 主题  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逝世四十年之后,她的一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