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自己拍”:消费文化下个人的时尚图像生产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i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小红书流行的“VOGUE风”照片为例,分析了消费文化下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对时尚图像的生产与传播.研究发现,形象化成为占有时尚意义的总体思路,人们发展出拼贴、挪用、复制既有时尚符号的具体策略.此外,时尚图像制造了阶层跃升的美好幻象,以美与时尚的名义更隐蔽地让人们内化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其他文献
微博超级话题是微博用户基于共同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社区,在超级话题中可以持续获取话题的相关信息.对于超话社区而言,粉丝与内容的管理同等重要,粉丝是超话内容最主要的生产者,内容是吸引粉丝长久留在超话社区中的最主要因素.超话社区的管理离不开主持人、小主持人以及话题内部每一位粉丝的努力,良好的超话坏境更能刺激优质内容的创造.当前的超话环境有待改进,美好的社区环境需要每一位网民的努力,以促进社区内更好的信息分享与交流.
全球首个YouTube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李子柒异军突起,被海外粉丝称为东方生活美食家,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本文从文本内容着手,关注李子柒的短视频是如何通过框架的构建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降低文化折扣、形成共同的意义空间,获得理想的跨文化传播效果的,进而反思在逆全球化对抗性压力下如何通过良性的跨文化传播创建特色话语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国形象.
短视频媒体的强势发力促使传统媒体的转型步伐加快.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在短视频视域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化传播可以从谁(主持人)、说什么(短视频传播内容)、什么渠道(短视频)、对谁(主持人粉丝)、取得什么效果(转发、评论)等几个维度展开.
《白蛇:缘起》的上映引发了许多观众对于传统故事重新演绎的思考以及对国风动画风格的期待与认可,好评如潮,让意犹未尽的观众对续作《青蛇:劫起》关注有加.但《青蛇:劫起》正式上映后所采用的赛博朋克的艺术风格却与前作南辕北辙,表现出当下动画市场对于古典与科幻两种审美风格的难择与迷惘.
自媒体的发展使知识分子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知识共享者,并借助一定的包装和营销成为“知识网红”,以获取强大的粉丝群体,实现知识变现,赢得社会地位.本文从大众文化视角梳理了知识分子和知识网红的关系,并利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对知识网红的特征、成因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网红的网络狂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自我实现需求,但也存在降低深度思考能力、“假知”驱逐“真知”、网红与商业合谋等问题.
哔哩哔哩作为当前国内最大的二次元ACG交流网络社群,在打破二次元标签全力推进“出圈”进程,扩大网络社群生态方面展现出十足的动力.作为一个超体量级的二次元网络社群,其品牌商业化之路体现在这几方面:依靠高质量的PUGC+OGC+UGC的全媒体内容布局;良好的社群生态培育了超高的用户黏性和情感认同;品牌建设及优化策略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寻求商业价值的IP合作,探求产业与资源的双向链接,打破了传统的网络社群商业化模式.
近年来,由IP改编的网络电影已成为国内电影市场司空见惯的热点话题,在这其中,“陈翔六点半”系列电影最成功、最具代表性.这一方面与“陈翔六点半”自身长期精耕细作的品牌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其跨媒介运营的营销模式密切相关.本文从跨媒介角度出发,分析“陈翔六点半”系列电影的营销策略,结合各大平台的宣传数据阐述其营销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助力国内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网红的井喷式发展,“洋网红”成为网红中的新兴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从“第三人视角”出发,通过传播优秀的文化,成为国际交流新路径的探索者.本文选取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B站)影响较为广泛的外国博主“我是郭杰瑞”为研究对象,从“个体叙事”和“他者”视角等角度,分析跨文化博主短视频内容的主题分类和态度表达,探析“洋网红”博主在传播实践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定位及其跨文化意义.
随着宅经济时代的到来,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以其二次元、鬼畜等青年亚文化内容优势汇聚了一大批忠实的年轻用户.本文以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为代表,从内容、策略、互动和技术层面总结其破圈之路,以期探索出小众化媒介朝着社会化转型的科学路径,给小众化平台和社会化媒介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同于一般政论片质朴直接的讲述风格,《摆脱贫困》在叙事章法、影像美学和价值传递三方面变革传统,匠心独运.该片通过运用具有呼吸感的叙事节奏,搭配明暗交错的叙事线索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视角,使影片叙事颇为精彩;在影像呈现方面则讲究采用寓意深刻的画面、富有新意的航拍技法和精巧的包装设计,给受众以深刻的视觉享受;以点面结合的价值传递方式,树立起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群像,描摹出我国扶贫工作的全貌,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脱贫题材纪录片的艺术形态和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