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笑话、谣言:“石犀移动致灾”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体裁叙事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石犀的考古事件激活了传统厌胜巫术文化和本地的海眼传说,一则"石犀移动致灾"禁忌叙事快速成型,并演绎为一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守禁表演、伪操演与公共话语表达构成了该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多元场域.该案例说明,官方机构化身网络中的ID号,若遵循了民间文学体裁叙事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的法则和伦理,就可以作为网络民间文学表演的主体;叙事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表演,呈现为多元的民间文学体裁;表演主体用主位视角来界定民间文学体裁的行为,扩展了"民"的自由意志的实践范围,承担了引导社会话语的公共责任.
其他文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个体通过与社会互动产生个体认同,再经过个体与社会互相渗透,与所属群体产生合一感,进而产生民族认同,最后通过重新范畴化转变对族群间边界的感知,将内群体和外群体转变为一个共同的、包摄水平更广的上位群体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受个体和群体两方面因素影响,个体因素包括年龄、个体心理差异和跨文化敏感性,群体因素包括群体大小、感知相似性与相对原型性、群际接触。未来研究应注重实证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同时加强对小少民族、跨界民族、族际通婚者及
为了改变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长期的失语与独语状态,逐渐走出批评症候,形成不落窠臼的文学批评范式,文学界应重议、重置与重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对其在中华文学与多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属性、功能与作用进行价值重估;在统观视野、世界视野与比较视野的观照下对其批评范式进行转换;在此基础上,着力进行主体性建构,逐步形成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学科范式与话语系统.
学生的思维模式会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所小学466名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学生思维模式的特点,进而探索学生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既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本研究以“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问题开展研究,在对藏族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使用扎根理论对相关访谈资料自下而上地构建了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发现,自我认知、文化认知、学业基础、社群影响、语言环境等由内而外的5个维度要素对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从5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来看,语言环境对文化认知产生影响,学业基础对学习动机的作用受到自我认知的调节,社群影响对学习
物质结构的学习贯穿了整个高中化学学习,是重要的基础内容.同时,与高中化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实验等有着高度的联系.因此,同学们要高度重视物质结构的学习,要正视空间想象能
期刊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振兴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十四五”时期,面对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构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常态化、文旅融合发展、
梳理并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策话语和理论话语中的演进,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新时代研究中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策话语中的演进趋势体现为:战略定位更加高远,表述力度不断增强,阐述愈加具体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话语中的演进趋势则表明:中华民族之共同性日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命运共同属性取得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政治认同意涵不断明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立足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共同体认同建构视角,提出以“五个认同”为核心,覆盖认知、情感和行为意愿三个维度的内涵
摘要“深度学习”项目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自2013年开始推进的教学改进项目。“深度学习”旨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追求,对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项目实施中,要做好区域顶层设计和推进机制构建,让教师在活动参与中获得专业成长,让教研为改革提供最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关键词 教学改革;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单元学习;大概念;第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都在创造本民族文学的历史,并由此开启了当代广西文学崭新的局面.陆地的《美丽的南方》是壮族第一部长篇小说;包玉堂则是仫佬族第一位享有全国声誉的
期刊
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三生空间”的相互作用,形构出乡村多种功能的空间并存.然而,区隔乡村“三生空间”、脱嵌乡村“多种功能”,成为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