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率监测对游泳运动员机能的评定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晨脉、运动中的心率、运动后的心率及心率反应机能状况等方面阐述了心率监测对游泳运动员机能的生理生化评定,为指导游泳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评定依据。
  【关键词】心率监测,游泳,评定
  心率变化反映出机体运动中的机能水平、能量代谢、训练负荷强度及身体机能恢复程度。利用心率变化对训练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精确训练法,可监控运动强度,促进运动伤病的恢复进程,保证训练效果以及预防过度训练。
  心率是一个很灵敏的易变指标,在游泳运动中,应该通过对运动员的晨脉、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心率变化进行监控,并通过心率变化及时反馈运动员机能状况。
  1 晨脉
  在早晨刚醒来,起床前空腹卧位测1min的心跳次数,即晨脉。用于观察运动员的晨起安静心率,清晨基础心率较为稳定,应用基础心率可以在训练前评估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从而为及时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量提供科学依据。连续监测身体在正常状态下一周的晨脉,得到基础心率平均值及心率波动差,作为与运动训练心率的比较参照值。
  睡眠良好,若晨起安静心率升高5bpmin以上并持续3天以上,可能是由于训练强度过大,机体未完全恢复;若升高10bpmin以上,提示有过度疲劳或者疾病发生。同时安静时心率的变化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应用安静时心率可以对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进行区别对待,从而为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训练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优秀游泳运动员晨起安静心率较慢,通常为40~50次/min,正常范围为40~80次/min。优秀耐力项目游泳运动员晨起安静心率可达35次/min。晨起安静心率升高5次/min以上,并持续3d不恢复,提示有过度疲劳或疾病发生。出现上述情况应详细询问运动员的睡眠状况,排除做梦对心率的影响。
  2 运动中的心率
  运动中的心率与运动训练量与强度息息相关。运动时心率用遥测心率表可随时读出,用于观察运动的强度,运动时心率分为极限负荷心率(180bpm以上)、次极限负荷心率(170bpm)和一般负荷心率(140bpm左右)。运动时心率增加至极大限度时的最大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一般用220减去年龄估算最大心率(实际上在不借助任何技术帮助的情况下想要得到最大心率是非常困难的)。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之差为心率储备,反映人体运动时心率可能增加的潜在能力。根据心率储备可以评估运动员可挖掘的运动潜力从而适时科学地增加训练负荷来达到训练的目的。
  众多研究表明,运动时心率的快慢与运动强度有关。强度越大,心率越快,运动成绩越高。当以同样的运动强度持续运动超过2-10min,心率就留在一定水平上(稳定状态)。在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基本呈线性相关,故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稳定状态”这个问题,不能一味追求心率升高结果可能导致训练强度的下降进而影响训练效果。在相同运动负荷时,运员心率上升愈慢,提示运动员机能状况愈好。进行同一强度的运动训练后运动员的最大心率值降低,则表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增强。在训练课中记录下运动心率,一组训练内容结束后的即刻脉搏和休息二分钟后的恢复脉搏,通过两次脉搏之间的差值来判断训练负荷是否适宜。
  3 运动后的心率
  运动后心率包括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恢复期心率下降越快,恢复时间越短,心血管机能越好。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运动后心率的恢复速度和程度,可衡量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水平或者身体机能状况。运动后心率一般从第2分钟开始测6s、10s或30s的心率,用于观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和训练强度的反应和恢复情况。通过对运动后心率的观测运用,以探求运动员取得最大化训练效果的适宜运动负荷。
  肌肉活动强度越大,运动后即刻心率愈快。由于下肢肌群比上肢肌群发达,游泳训练中打腿比划手引起运动后心率的增加幅度大。相同运动负荷后,运动员心率恢复加快,提示运动员对训练负荷适应或机能状况良好。
  在游泳训练的过程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心率也升高,当以同样的强度持续运动超过2~10min,心率就停留在一定水平上(稳定状态)。在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基本是呈线性相关。因此,在心率达到稳定状态之前,心率可以作为运动强度的指标。当心率超过了最大摄氧量水平时,即开始无氧代谢系统训练,心率不能准确地反映运动强度。
  4 心率反映机能状况
  将运动員的心率水平与RPE(主观用力感觉量表)结合起来应用,有助于运动员对不同的强度(速度)建立特定的自我感觉,并在训练或比赛中按照这种感觉控制运动强度或速度。有时运动员自我感觉已经完全恢复了,但心率却显著高于平日,表明尚未完全恢复,并提示需要适当调整当日的训练计划。当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或者过度疲劳现象之后,在负荷过程中达到同样心率,主观用力感觉会增加。
  心率监测还有助于运动员从运动伤病中尽快得到恢复,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或运动性疾病后,一般都需要停训一段时间,体能会不知不觉降低。在恢复最初运动员在完成小运动量时,自我感觉用力程度很小但心率反应往往很高。在恢复初期,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自我用力感觉与对此负荷所发生的实际生理反应不相吻合,在缺乏心率监督时,教练员与运动员往往难于觉察这一点,若能够利用心率监控,逐渐通过练习,有助于运动员建立起与心率反应相吻合的主观用力感觉,并逐步过渡到正常训练。
  5 结语
  通过对晨脉、运动中的心率、运动后的心率等方面的监测,以达到对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动态研究,是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和加速机体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石爱桥.高、平原训练过程重要常规机能监控指标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院,2003(05).
  [2]冯连世,李开刚.运动员机能评定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方法及应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第二中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