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高三,我们眼前便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面:一间间显得拥挤的教室里,一张张被各种复习资料堆积得如同高山的课桌后,坐着一个个灰头灰脑的高三学子;课堂气氛沉闷,学子们埋头题海,憔悴的脸,沉重的头深深埋在书山中。对于很多高三师生来说,朗朗书声应该属于低年级教室,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浪费。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同样重要。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读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二、寻找一切朗读机会
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
1.抓好早读
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
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把握。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情和情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获得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茅塞顿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无论从应试还是从培养语文鉴赏能力,早读、多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的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激情人生》、《菜花》、《说荷》、《报秋》、《梧桐树》等,这些散文虽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
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
三、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多花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是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使朗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读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而不重视朗读的结果,便是学生语感差,不会读,不会写,而反过来这种状况又会导致学生不想朗读,甚至害怕朗读,形成恶性循环。到了高三,经过低年级的语文各项训练,学生也许形成了初步的语感,但这种语感不明确,学生也可能不自知。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二、寻找一切朗读机会
已往的高三语文复习课,我只知学习别人的经验,精讲多练。但时间长了,学生累了、疲了,他们无精打采,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一年,我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只要有心,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朗读的机会很多,可朗读的内容也很多;尽管少做了两道复习题,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要比多做两道题有用。
1.抓好早读
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课堂必不可少的延续与补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绝佳时间,也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关键环节。
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有反复吟诵,才能作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反复朗读,充分熟悉文本,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积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深层的整体把握。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情和情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获得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茅塞顿开,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无论从应试还是从培养语文鉴赏能力,早读、多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2.用好课前五分钟
高三复习课,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我特意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如《改变命运的“A”计划》、《理想的高度》、《一生干好一件事》等,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指导诗歌鉴赏,我们必然会接触到大量的古典诗词,这可是绝好的朗读材料。大凡诗歌,都讲究押韵,富有节奏,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韵味无穷。要体会到诗歌的美,必须反复诵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在指导诗歌鉴赏时,所提供的诗歌材料,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从整体上形成初步的感知,激发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材料,模拟试卷中的精彩时文也是好的朗读材料,可以让学生齐声读或分组读,声情并茂地读,抑扬顿挫地读,读中思,思中读,并且安排学生潜心揣摩要点——内容、思想、思路、语言等,在读书思索中加强体味,是可以极大的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激情人生》、《菜花》、《说荷》、《报秋》、《梧桐树》等,这些散文虽篇幅略长,但学生朗读起来,兴味盎然,充满激情。
写作课上,我们也可以常常朗读范文,使学生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的习作,老师千改万改,学生不一定认真看,很难收到效果,选几篇让其自己读,或请其他同学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修改文章的兴趣。
三、加强朗读方法指导
学生中,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朗读的学生为数不多,而大多数怕开口,怕读错,怕方言影响,怕结巴,怕同学笑话。因此,可以在语文复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如在讲“识记现代汉语语音”时候,多花时间对学生加强普通话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干扰,读准字音、音调。在指导文段的朗读时,授之以节奏、情感、重音、押韵等诵读知识。晨读时间要求学生激情朗读,表情朗读;语文课堂上,精美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通过指导、帮助,大部分学生朗读文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朗读教学是相当及时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替代的,是我们切不可忽视语文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使朗读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