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患者两处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伴Meyerson现象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yu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65岁,因左上背、左小腿褐色丘疹20余年,周边起红斑、丘疹、渗出伴瘙痒2月余,于2010年11月25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20多年前左小腿发生1个、左上背发生多个褐色丘疹,无显著不适.2个月前左上背其中1个及左小腿褐色丘疹周边发生红斑、丘疹伴瘙痒,搔抓后有渗出,后因皮损周边红斑扩大,渗出和瘙痒加重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侧小腿及左上背部各有一直径约0.5 cm大小的褐色丘疹,边缘规则,无溃疡、渗血.丘疹周围1~ 1.5 cm范围内分布红斑、丘疹、鳞屑,伴有轻度渗出,边界较清.环形红斑与中央褐色丘疹之间炎症较轻,伴轻度色素减退(图1,2)。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皮肤镜在微小色素型基底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体表疑似微小(皮损直径<5 mm)色素型基底细胞癌患者58例,男19例,女39例;年龄16~82岁;病程3个月至25年.对每例皮损进行皮肤镜检查,留皮肤镜照片.由两名医生参照色素型基底细胞癌皮肤镜特点,仅根据照片盲法独立进行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通过诊断性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皮肤镜在微小色素型基底细胞癌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一致性.结
患者女,41岁.患者于不到1岁时无明显诱因左侧头顶部出现淡黄色圆形斑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呈斑块状.2年前局部出现乳头状损害,表面发红、潮湿.约同一时间左颞部出现黑色肿物,逐渐增大并中心破溃,均无自觉症状.患者约1岁时在左颌面、颈项、躯干、上肢淡褐色斑基础上出现黑褐色斑疹,渐增多、扩大,累及同侧手背,并出现丘疹.皮肤科检查:左侧头部皮肤淡黄色斑块基础上分别见约3 cm×2cm、2 cm×1cm新生
患者女,16岁,左肩部出现渐增大的水疱样皮损6个月于2010年7月1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肩部出现一米粒大水疱,随病情发展,皮损逐渐增大,明显突出皮面,无破溃.皮损无瘙痒感,伴有轻压痛.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发病前有外伤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期刊
患者男,20岁,因肢端肥大3年、皮肤肥厚半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杵状.双手足湿冷多汗,无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近半年来患者出现额部、头皮、双小腿皮肤增厚,皱纹加深,以头皮和前额为著.无自觉症状.患者于2009年7月15日就诊我院门诊.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多尿、多食、多饮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和系统性疾病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期刊
目的 探讨2例散发可变性红斑角化症(EKV)患者的GJB3和GJB4基因突变.方法 提取EKV患者、家族成员及正常人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GJB3和GJB4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进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 1例EKV患者GJB4基因未见变化,GJB3基因的第134位碱基鸟嘌呤(G)被胞嘧啶(C)替换,导致蛋白质第45位的甘氨酸转换成丙氨酸(G45A).另1例EKV患者GJB3、GJB4
期刊
目的 探讨常见光接触过敏原与黄褐斑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依循英国光学皮肤病研究组推荐的光斑贴试验操作步骤,从国家化妆品光感性皮炎诊断标准(GB17149.6-1997)、国家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GB17149.2-1997)及国家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GBZ18-2002)中筛选出20种常见过敏原.对50例黄褐斑患者及30例正常人对照进行光斑贴试验.结果 50例黄褐斑患者中光斑贴试验阳性24例
期刊
患儿男,8岁.因全身多处皮疹伴瘙痒2月余就诊.患儿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背部出现少许红色扁平丘疹、斑块,伴轻度瘙痒,未予重视.后类似皮疹很快播散增多至头面部、双手掌、前臂、肘、膝及臀部,对称分布并融合成片,有少许鳞屑,说话、握拳等活动时有明显皮肤紧绷感.患儿反复在当地诊所及医院就诊,考虑湿疹?银屑病?扁平苔藓?予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治疗,皮疹改善不明显,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家
期刊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在尖锐湿疣(CA)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CA和15例正常包皮中VEGF、TGF-α和CD34表达.结果 CA中VEGF和TCF-α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包皮(P<0.001);CA中VEGF、TGF-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6.7%,正常包皮中则为40%、26.7%,二者的差异具
期刊
患者女,20岁.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口周出现少许点状和小片状的淡褐色斑,出汗后有轻微瘙痒,未予重视.此后,皮疹逐渐增多,并累及鼻尖和两侧鼻翼,有的色素斑相互融合呈网状,为明确诊断于2010年4月2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无长期服药史.体检: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
我们于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用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疗湿疹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入选标准:年龄18~68岁,病程20 d至7年,男女不限,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确诊的湿疹患者[1],以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为观察对象,全身皮损<10%.按皮疹所发部位不同,其中手部湿疹15例,乳房湿疹12例,腰背部湿疹8例,外阴湿疹23例(阴囊部慢性湿疹7例,女阴慢性湿疹7例,肛周湿疹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