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遇害犹太人纪念馆

来源 :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ykxc1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给柏林带来阵阵凉意,路上的行人因此都加快了脚步而显得行色匆匆。德国首都柏林虽是有350万人口的大都市,但市区面积却有800平方公里,并不显得拥挤,人们游览一般无需排队等候。而在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却有一列长长的参观队伍,人们静静地在风中伫立。尽管每隔大约一刻钟才放10个游人进入,但大家都显得耐心而平和。视线从队尾移到队首,看到一座下沉式的参观入口。入口的西边是一大片黑色水泥柱林立的场地,和柏林市中心恢宏的建筑以及葱郁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入口旁边有一块半米高的水泥碑,上书“欧洲遇害犹太人纪念馆”。
  纪念馆又称“大屠杀纪念馆”,是为纪念在二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欧洲犹太人所建。最早提出建立倡议的是“柏林前景”组织主席、出版商李·罗施女士。1988年,她提出:我们要在屠杀欧洲犹太人凶手的国度建立纪念馆,纪念几百万被害的犹太人并公布他们的姓名。她的倡议随即得到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等人的支持。勃兰特在任期间出访波兰时,在华沙受害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惊人的一跪,代表德国政府表示了真心的忏悔。他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字并写下一段话:我们的尊严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地表达出永不忘记那些被杀害的欧洲犹太人。倡议组织者们在街头募集了10万马克捐款,征集到了1万个签名。1997年,由造型艺术家理查德·赛拉和建筑师彼得·艾森曼创作的纪念馆设计方案诞生,即2711个水泥柱高低错落列成的方阵,方阵地下是陈列馆。该设计理念为:进出方阵的感觉是没有目标、没有终点、没有道路。水泥柱压迫参观者,使人恐慌,让人自己决定进入方阵走多远。起伏的地基使人进入后仅可看到方阵的一小部分。他可能知道方阵的面积,甚至清楚水泥柱的数量,但他无法抓住它,以此来暗喻数百万犹太人的被害让人难以置信。
  1999年6月25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决议批准了该方案。2000年1月,举行了纪念馆奠基仪式。2005年5月12日,纪念馆落成并对游人开放。纪念馆占地19000平方米,这在寸土寸金的柏林市中心实属不易,这和德国议会和政府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终于,一个民间倡议被国家采纳,国家以自己的名义对纳粹的罪行深刻反省!
  走进陈列馆,因为是在地下,所以日光一下暗了下来。展厅里很静,所有陈设都是暗色调的。陈列馆共分六个区,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和实物详细回顾了那段历史。所有文字解说都很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精心的修饰。一切都是在叙述历史。读完每一段文字,我感到的是历史的沉重。凭心而论,当你看到旁边认真参观的德国观众,看到他们沉重的表情,当你想到这里不是特拉维夫,而是在柏林,你在震惊之余一定也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展厅一区名为序幕,按照年表法记录了从1933—1945年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的政策。二区题为规模,收集了15个被迫害的犹太人的信件或日记片断,以纪实的手法展示了被害者的苦难纪录。15份文字放置在玻璃地板下,用射灯打出幽蓝的背光,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真希望这一切只是一个梦。其中有一个叫Etty的犹太女孩在火车上写的明信片,她写道:“我在一节挤满人的货车车厢里,正坐在背包上。爸爸、妈妈和咪沙在别的车厢。我们突然接到出发通知,是海牙发出的。我们唱着歌离开集中营。爸爸妈妈坚强,安静。咪沙也是。火车要开三天呢。” 但她不知道这列火车是开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如此的记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所发生的一切。展厅四周的墙上写着被迫害犹太人所在的国家及其死亡数字。纳粹在二战期间杀害了约600万犹太人,涉及20个国家,仅在波兰就屠杀了300万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是黑色的,在幽暗的灯光下让人不寒而栗。展厅的三区题为家庭区,从社会、国家、文化和宗教等侧面反映了15个犹太家庭的生活世界和命运。这些家庭都有名有姓,有完整的家谱。随着战争的来临,家庭支离破碎,每个成员的人生道路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展厅的第四区题为姓名。在这里录音宣读着全欧洲被杀害或失踪的犹太人的姓名,他们的名字、生卒年月同时用光打在四壁上。以此种速度和方式念完一遍收集到的所有受害者的名字需要6年7个月零27天。展厅的侧室内,摆放着多台电脑,参观者可以连接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数据库,随时查找存储的300万被迫害犹太人的信息。第五区记载了欧洲200个曾杀戮、关押、迫害犹太人的地点,第六区则展示了今天欧洲纪念大屠杀的场所及有关研究机构。
  拾级而上,走出展厅,一缕阳光从云层透射下来,金光灿烂。秋日的柏林,空气清新,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猛吸一口,又回到现在。出口处不远,聚着一群德国学生,正在围着老师听讲。原来是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由于展厅内不能打扰其他参观者,所以老师在补讲历史。这时,有几个淘气的孩子趁老师不注意,溜到附近的水泥柱森林里嬉戏。孩子是天真的,让他们永远背负历史的十字架显得过于苛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正视历史的民族,他们的子孙一定会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其他文献
6月17日至26日,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艾森豪威尔率领该组织领导人代表团一行16人访问了北京、南京和上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美友协会长徐匡迪会见了代表团,对外友协副会长李小林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对外友协举办了介绍会,请卫生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贸促会、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等有关领导介绍我国在卫生健康、经贸、教育、人道主义援助和志愿者等方面的工作。    徐匡迪副主
期刊
2005年5月19日上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德国友好协会在北京举行报告会,邀请正在访华的德国巴伐利亚州议会议长阿洛伊斯·格吕克先生作了题为《欧盟宪法之路》的报告。  格吕克是德国资深政治家,长期在巴州议会工作,2003年出任议长。巴伐利亚州是德国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他此次是由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安排,应对外友协邀请访华的。  正值几天后法国将就欧盟宪法条约进行全民公决,且获得通过
期刊
应对外友协邀请, 以布基纳法索中国友好论坛秘书长弗朗索瓦·博格尼尼为团长的友好代表团于6月15日至22日对北京、杭州、上海进行了友好访问。  代表团一行3人均为首次访华。他们感慨地说:布基纳法索人民与中国人民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帮助布基纳法索援建的很多公共设施至今都还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如友谊医院,中国医疗队在布基纳法索时,这里曾是全国医疗条件最好的医院,尽管距离首都5公里,很多居住在首都的人们
期刊
美国全国州议会会议主席约翰·赫森率该组织领导人代表团一行22人应对外友协邀请于6月28日至7月9日访问了北京、重庆、成都和上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分别会见,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会见并宴请。    與我国家领导人交换看法    此系对外友协时隔9年后再次邀请该组织领导人访华。代表团由州议会会议主席、马里兰州众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赫森率领,成员包括8位美国州参众两院议长及议员。
期刊
昨天,  六十年前,我们作为军人,亲历了一场世界大战;  今天,  六十年后,我们作为幸存者,是那场战争的最后见证人;   明天,  为了子孙后代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郑重留言:  热爱生活,珍惜和平。  ——《北京和平宣言》  这是首次以二战老兵名义签署的和平宣言。9月2日下午,应对外友协邀请来自22个国家的200多位世界二战老战士及遗属和100多位著名中国抗战将领及抗联老战士相聚在北
期刊
我从事对非洲外交工作 30 多年,常驻非洲 15 年,先后访问过数十个非洲国家,接触了非洲许多高层人士和普通百姓,亲身领略了非洲国家政府和非洲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深厚、纯真而友好的感情。  我在几内亚工作期间,驾车外出办事,每一次遇到道路不明或地点不详向当地居民询问时,当他们确认我是一名中国人后,立即热心地给予帮助。有一次因路况复杂,一位当地小伙子自告奋勇为我带路,我开车跟随他左拐右拐,不知
期刊
以土耳其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凯末尔·巴伊塔什为团长的土中友协代表团一行应对外友协邀请于6月25日至7月3日对北京、延吉、长春、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友好访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土友协会长司马义·艾买提、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等分别会见、宴请了代表团。  巴伊塔什在会见司马义·艾买提副委员长和陈昊苏会长时称,他十分高兴地看到,土中关系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经贸、社会、旅游方面的合作更加扩大,交
期刊
和风吹绿大地,  春光拂动情思,  我采摘一束太子兰,  托飞燕送至维也纳森林  我远方友人的窗前。  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艾伦,  你最近的短信令我心颤。  你说你只有一个企愿:  孙儿毕业后能有一份差事。  我不忍心,九十高龄的你,  还有如此无奈和忧心。  但我又读懂了你的弦外音,  .一个反战斗士传送的警示:  有保障的就业需有和平作前提。  你经历过法西斯铁蹄下的逃亡和迁徙,  你最敏感新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对外友协、中日友协和日本日中友协共同主办的“中日和平友好交流大会”于 8月25日在北京举行。日本各界人士200多人专程来华出席大会。  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在致词中说,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影响,为两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既不是与日本人民为敌,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进行“
期刊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于 2005 年 7 月 19 日在上海广电大厦联合举行纪念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诞辰 100 周年纪念活动。纪念会由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梁于藩主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对外友协会长周慕尧出席并发表了主旨讲话,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石俊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黄瑚和解放日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