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块到水体:基于源-流-汇理念的非点源污染全过程核算方法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农业非点源污染核算研究,但大部分经验模型缺乏对非点源污染入水体过程的考虑,而机理模型则受到资料限制,大尺度应用难度较大.针对传统研究面临的未考虑入水体过程、难以精细化模拟等核心问题,本研究基于源-流-汇理念和栅格汇流算法,构建了耦合源负荷核算、入水体过程核算、植被截留核算等模块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全过程核算方法(Grid confluence based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lculation method,GC-ANPSM).案例研究表明,GC-ANPSM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径流模拟误差为24.3%,总氮模拟误差为9.78%.该方法可为少监测资料地区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全过程核算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为制定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土壤水分和植物群落特征是影响湿地土壤碳氮储存功能的重要因素.为阐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群落类型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红碱淖湿地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低(5.7%±1.1%)、中(20.6%±1.9%)、高(27.5%±9.0%)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两种群落类型(芦苇单优和混生)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稳定性和无机氮含量.结果 表明:①随着土壤水分增加,芦苇单优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呈上升趋势,高水分条件下芦苇单优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9.63±3.75) kg·m-2,显著高于混生群落
为了筛选出适合矿业废弃地复垦生态修复的植物材料,通过在排土场布设生态修复试验,开展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对植物多样性及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影响的研究.结果 表明,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共出现存活植物8科10种,多为草本植物,乔灌草小区修复效果最佳,植物覆盖度达到100%,存活率超过69%,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灌草>灌草>乔草>草,湿地松、大叶女贞、苎麻、紫薇和车前草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优势植物,植物体内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正常值,其中,湿地松和紫薇叶茎部的富集转移系数接近或超过1,对Cd表现出较强的富集和转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空间分布变化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不同生态服务空间上也存在权衡和协同的复杂关系.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模拟了洞庭湖区域历史5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功能、水质净化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度模型(ESTD)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0年洞庭湖各土地类型相互转换面积比例不大,但转换频繁,5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除了产水量下降,均有小幅度上升.通过时空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流域生态环境进行功能分区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使用InVEST模型,对大清河-白洋淀流域2010、2015及2018年的生境质量、碳储量及土壤侵蚀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2010-2015年流域生态环境相对稳定;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土壤侵蚀缓解,但碳储量有所下降;流域内72.91%的区域处于中度敏感状态,3.99%的区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生态功能现状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叠加分析各子功能评价地图,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一级功能区及7个二级功
为了探究不同水文条件下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通过内转录区间(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淡水恢复芦苇湿地(FPW)、非淹水芦苇湿地(NPW)、潮汐芦苇湿地(TPW)和盐地碱蓬湿地(TSW)土壤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中真菌OTUs数量最高(902),但4种湿地土壤检出的真菌物种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hannon指数和Simpson(1-D)指数表明,潮汐芦苇湿地和盐地碱蓬湿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淡水恢复芦苇湿地和非淹水芦苇湿
为研究北京市林水复合生态系统干湿沉降水溶性离子化学组分特征及来源,本实验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收集四季干沉降样品,并于采样地收集植物叶片进行室内湿沉降实验,测定了干沉降10种离子和湿沉降9种离子的含量.本实验对干沉降和湿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进行了量化对比,并分别分析了干湿沉降的主要来源.结果 表明,于湿沉降在离子组分特征及来源均不相同.大气干沉降可溶性离子化学组分的年平均离子浓度由高到低排序为SO42-、NO3-、C1-、Na+、NH4+、Ca2+、K+、HCOO-、Mg2+、F-.湿沉降离子浓度由高到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短缺和水生态退化,因此,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聚焦断面尺度的生态流量及其保障程度,尚未有效剥离上游子流域的影响.本研究以松辽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VMF法、Tessmann-adapted法和Smakhtin-adapted法3种水文学法核算二级水资源区生态流量及1956-2000年期间生态流量赤字,解析生态流量赤字的关键成因.结果 表明: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生态流量分别为(1869±402) m3·s-1和(554±81) m3·s-1,均占天然流量的
以引江济太调水工程-望虞河为研究对象,探究引调水河道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0年10月、12月以及2021年1月在望虞河沿程布设监测点位并采集水样,分析其水体理化性质、氮的形态分布及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①硝酸盐氮是望虞河沿程水体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总氮浓度的75.3%~86.5%.与其他时期相比,引水期的总氮浓度最高,并从长江到太湖方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支流汇入可能是望虞河总氮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②基于相关性分析,引调水期间Candidatus Nit
以铜陵市河湖水系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降雨侵蚀力、地形等数据,分别计算了针对总氮、总磷通量的功能连通性指数,对比分析了不同流域及其河湖水系的连通性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水文连通调控措施.结果 表明:基于总氮的功能连通性指数的平均值在菜子湖、岱冲湖、连城湖、白荡湖、枫沙湖、陈瑶湖、顺安河和黄浒河分别为0.90、0.56、0.53、0.38、0.48、0.52、0.82和0.63;基于总磷的功能连通性指数的平均值在菜子湖、岱冲湖、连城湖、白荡湖、枫沙湖、陈瑶湖、顺安河和黄浒河分别为0.63、0.
辽河三角洲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拥有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和保存完好的大面积芦苇沼泽和以盐地碱蓬为主的潮间带盐沼,栖息着多种濒危物种.1980年以来,农业开发、水产养殖、油气开采活动加剧,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本研究分析了1980-2010年,辽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轨迹及驱动过程,并应用InVEST模型模拟了碳储存、生境质量、水质净化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辽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围垦、修复、淤积3种驱动为主,社会经济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