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R13028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兽医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hao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天津地区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流行情况,2013年从疑似PRV病例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野毒株(R13028株),对其gC基因进行测序及分析,并研究病毒的细胞增殖特性和致病性.结果 显示,R13028株与参考毒株相比在139位至189位缺失51 bp核苷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该毒株与中国分离株的同源性高于欧美毒株,属于基因Ⅱ型,它与L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7%.R13028株可在PK-15、BHK-21、Marc-145、Vero和ST细胞增殖,TCID50测定结果表明ST细胞和PK细胞更适于R13028株的增殖.将PRV R13028株和经典强毒株SC株接种7周龄BALB/c小鼠后LD50分别为1×104.5TCID50和1×104.0TCID50.将两个毒株以1×106 TCID50剂量经滴鼻途径分别接种6周龄和9周龄猪,发现SC株(5/6头死亡)对猪的致死性高于R13028株(2/6头死亡).但R13028株感染后猪体温升高和神经症状更为明显,试验猪发病和死亡时间早于SC株.本研究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感染猪导致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日龄猪均易感,因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感染致死率可达到100%,引起了重大生物安全问题。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消毒对于ASF防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总结ASF相关的检测方法,以及借鉴国外猪场可能采取的生物安全相关措施,为我国实际生产中ASF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流行毒株S1基因经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慢病毒表达载体,在293T细胞包装PEDV S1重组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经有限稀释法筛选获得高效稳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