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7·26”讲话的主体内容、思维逻辑及其贯彻落实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7·26”讲话的主体内容可概括为形势论、站位论、行动论,就是要准确把握十九大召开前的总体形势,明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这个讲话作为面向十九大的“四大精品工程”行动纲领。“7·26”讲话蕴含的思维逻辑,从习近平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问题思维、人本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运用中体现出来。抓好“7·26”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求全党遵循若干原则要求,从思想到行动全面开启直通“十九大模式”。
  [关键词]习近平;“7·26”讲话;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5-0003-07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7·26”讲话)。“7·26”讲话对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进行了明确宣示,对十九大的创新方向、重要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结构框架式的初步揭示,对十九大的总体战略部署进行了主体展示。“7·26”讲话是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形式对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的主题灵魂、核心要义、主体内容、体系架构、战略部署等进行的“政治吹风”,是十九大召开前的一次全党全国性的政治动员、思想统一、组织凝聚。
  一、习近平“7·26”讲话涵盖的主体内容
  (一)形势论:准确把握十九大召开前的总体形势
  1.成绩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把上述伟大成就、突出业绩概括为九个基本面[1],这九个基本面囊括了党的领导持续强化、新发展理念落地、全面深化改革推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铺开、意识形态工作得到强化、生态文明助推美丽中国、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展大国外交树良好国际形象、全面从严治党效力正在显现,是党在十八大以来的“赶考”中向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过硬的“成绩单”。
  2.问题不少。在全面深刻透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突出业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亟待抓紧研究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構性改革等方面,面临的难题更为突出和棘手。这些难题虽然在“7·26”讲话中有的没有单独列出、重点聚焦、专门论及,但隐含、融汇在讲话的方方面面中,看似不存在,其实无所不在。
  3.挑战很多。在当前党情国情世情下,党的领导和执政仍面临多维多重多样化的挑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一个都没有彻底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压力、精准扶贫压力、新旧动能转换压力、经济下行压力、意识形态安全压力、国家安全压力、和平发展压力等还在不断加压。严峻的国际国内党内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居安思危、强化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战略定位、改革定力、思想定力,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站位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党要力争不断取得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更大业绩,首要的是必须脚踏实地、准确站位,不能背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陷入幻想、迷于幻象。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后掀起的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本质上是我们背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而奏出的主观主义的幻想曲,产生了严重后果。所以,能否准确认知和把握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党的一切工作与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最终将关系党的领导和执政成效。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明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两层含义。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断定:“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P14)现行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3](P65)
  “7·26”讲话对十九大的历史性站位、现实性站位、前瞻性站位归结到一点就是: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相比于十三大、十五大、十八大时,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已经有了新的变化、重大不同,我们党只有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才算是站稳脚跟、站对位置,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否则只能是空谈空想空转。
  (三)行动论:面向十九大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指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7·26”讲话面向十九大,基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四个伟大”战略总布局,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了需要继续和长期坚持的若干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这些行动纲领,归结起来就是着力推进“四大精品工程”。
  1.举什么旗:推进理论创新工程。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旗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高高举起、高高飘扬。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1]   党成立九十多年来,在思想理论建设上既做到了老祖宗不能丢,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敢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毫不动摇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进思想理论创新的光辉成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实践发展不停滞,理论创新就不能停步。
  立足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在宏大壮美的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把“四个伟大”的战略总布局铺开落地,仍需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仍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并确立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价值、指导地位,并在实践中对其理论品质、价值功能进行了反复验证和确认。面向十九大,拓展深化对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新视野,对其做出新概括,将其在凝练化、结构化、体系化的基础上加以质性提升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且现在已经到了应该抓紧研究谋划促成这一质性提升的时刻。
  2.走什么路: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党领导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就是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走的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满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咬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放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并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1]。这就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来讲是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来讲是管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来讲是管用的。既然如此,面向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不能丢,而且要永远抓在手上,更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奋斗姿态将其不断推向前进。
  3.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程。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四步走”的战略目标日益清晰。近期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期目标,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远大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万事开头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就是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代表我们党定义了“小康”。十三大报告确立“三步走”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被以“全面”定位就在于:从领域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的具体目标;从地域上,涵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涵盖城市、乡村;从视域上,涵盖思想小康、行动小康、事实小康。十八大报告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谋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形成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地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3年时间。即将召开的十九大必须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一鼓作气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到底。怎么做、做什么?习近平就此指出,我们必须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当然,十九大以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后,我们还要马不停蹄地转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上,朝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勇前进。
  4.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具有健康活性的精气神,整个国家、民族、社会也就有了希望、有了底。因此,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最终要取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质量如何,取决于我们党“打铁自身硬”的治党管党自我革命。习近平指出:“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1]十八大以来,为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党心民心工程,我们在治党管党的伟大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推进从严治党,并将其升级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各方满意的成绩。但是,全面从严治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必须一鼓作气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所以,面向十九大,仍然必须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主线灵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牢记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如何“向纵深发展”?根据目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走势,按照习近平“7·26”讲话精神要求,应明晰以下三个基本点。其一,全面从严治党的策略定位要从以治标为主、重在治标,转向以治本为主、重在治本,开启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模式。其二,继续巩固和扩大已经形成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在“不敢腐”、“不能腐”的已有成果基础上迈向“不想腐”的高境界,使党员清白、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成为常态。其三,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性要求,必须把从严治党的基因融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中,灌注到党的活动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灌输到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全党性的思想自觉、行动自律、文化自省。   二、习近平“7·26”讲话蕴含的思维逻辑
  习近平“7·26”讲话不仅涵盖系统性、体系化的主体内容,而且蕴含着富有规律性的思维逻辑,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习近平独特思维逻辑的产物。总的看来,“7·26”讲话蕴含的思维逻辑,主要从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问题思维、人本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一)辩证思维。习近平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1] 在“7·26”讲话的很多方面,“抓重点带面上”的辩证思维方法得到了运用和体现。例如,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点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了,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了,才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再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还有,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另三个伟大的关系上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底线思维。何谓底线思维?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通俗讲,底线思维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干工作要首先知道“底”在哪、“底”是什么,进而从“底”处、从最坏处做准备、定预案,向着最好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习近平在“7·26”讲话中就如何充分运用底线思维去把握十九大面临的形势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1]
  (三)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就是讲的战略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观念理念,其实质是战略的整体观、全局观。在“7·26”讲话中,习近平的战略思维有两个向度的体现。其一,确立面向十九大要着力推进的“四大精品工程”,即推进理论创新工程、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是其宏大战略思维在行动纲领上的体现。其二,系统提出涵盖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在内的“四个伟大”战略总布局,这是其宏大战略思维在布局体系上的体现。
  (四)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简言之,就是善于推陈出新,善于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的伟大实践中,系统建构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创构、中国创造、全民创客”等为核心要义的创新思维,这在“7·26”讲话中也得到了深刻阐释。比如,首次明确提出“四个伟大”的战略总布局;要求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决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出我们党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必须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等等。所有这些新思想、新论点、新提法,都是习近平创新思维的产物,也是其创新思维的鲜明体现。
  (五)问题思维。所谓问题思维,就是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自觉形成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规程的思维方式。坚持问题思维,意味着要自觉做到:在党的事业和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紧迫就第一时间去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推崇问题导向、问题意识、问题思维。他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召开党的十九大,说到底就是为了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首先发现找出找准问题,这就自然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问题思维。“7·26”讲话是以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贯通始终的,整个讲话可以说是问题思维的产物,习近平的问题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系统性的展示。例如,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很大,但其中的短板、不足、困难、挑战也不容忽視;已经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有目共睹,但在理论上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也迫在眉睫;全面从严治党硕果累累,但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明示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使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更科学、更严密、更有效,等等。“7·26”讲话中直接或间接阐释的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们面向党的十九大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提供了基本遵循、可靠依据。
  (六)人本思维。所谓人本思维,就是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诉求的一种思维逻辑。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5]人本思维的实质,就是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人民立场。习近平要求每一个党组织、党员、干部都要明晰这样的道理:只有我们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先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人民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我们先在心里把人民群众看得很重很重,人民群众才会在心里把我们看得很重很重。这其中“先民后党”的逻辑关系、逻辑顺序是绝不能颠倒、不能错位的。保持这种“先民后党”的逻辑关系、逻辑顺序不颠倒、不错位,充分表明“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善于联系群众”;逻辑关系、逻辑顺序一旦颠倒过来、严重错位成“先党后民”,就意味着“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政治危险是容易脱离群众”。说到底,“先民后党”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就是共产党人的人本思维。人本思维贯穿“7·26”讲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集中展示。其一,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习近平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这说明:十八大以来,虽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实现,但也激发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更大欲望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要求更高、任务责任更重。其二,在人民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可上。   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1]基于人民群众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的认可、肯定,习近平才强调面向十九大我们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1] 。
  三、习近平“7·26”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
  我们要学好学深学透习近平“7·26”讲话精神,自觉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行动。这要求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全面开启“十九大模式”,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斗志、忘我的工作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需自觉把握以下原则要求。
  (一)自觉坚持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学习贯彻“7·26”讲话精神,要与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一方面,要理清结构关系,认清“7·26”讲话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理清逻辑关系,认清“7·26”讲话精神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的新杠杆、新动能,促进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形态、思想形态之创新建构。
  (二)善于把握时代大势,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党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相比于十八大之前,目前国际国内党内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走势。从国际上看,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文化碰撞化、科技飞速化、民主浪潮化这“六化”趋势正在逐步加重,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大势仍是主流,但世界并不平静、天下并不太平;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有目共睹,但经济提速难、民主推进难、文化复兴难、社会治理难、环境保护难、维护公平正义难等诸多难题,也如同一个个拦路虎阻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从党内看,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但党内思想纯洁、政治忠诚、领导有力、组织团结、干净干事、行动一致等方面存在的棘手问题也不能忽视或掩盖。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必须从时下的世情国情党情以及舆情社情上去认清和把握时代大势,自觉在发展变化的局势中顺应形势、理清方向、与时俱进,善于应时而变、循势而动、顺势而为。
  (三)坚持三个“不能相互否定”,充分肯定十八大以来治党治国治军治吏取得的伟大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治国理政、执政兴国、治党管党、治吏管吏的过程中,在深化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已经取得并正在继续取得伟大业绩。这些业绩不仅在十九大前是显著的,在十九大后将会得到持续巩固扩大强化。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必须坚持一体化、整体性的视角,做到三个“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十八大前的改革与十八大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不能相互否定”,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业绩与十九大后即将取得的业绩“不能相互否定”。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选择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7·26”讲话突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文化自信,充分阐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才是我们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就要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坚持与時俱进,准确把握十九大在战略布局上做出的新调整。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就要立足国家转型、社会转型、政党转型的走势,把握讲话对推进理论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做出的战略性调整、结构性优化,力争对十九大的战略规划、布局谋篇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
  (六)树立抓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党的身体健康搞好。习近平指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6]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说到底就是要把党的身体健康搞好,把其永远放到第一位去考量。这就要不遗余力地推进党的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针对治党管党中出现的影响危害党的身体健康的尖锐突出问题深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行自我革命,系统提升党的防身治病、祛病强身能力。贯彻落实“7·26”讲话精神,就要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根本逻辑遵循,持续聚焦抓党建这一最大政绩,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前进、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责任编辑:何敬文
其他文献
年初冰灾时,为保发电,有的发电企业不惜以每吨上千元的价格抢购电煤,成为体现央企社会责任的一时美谈。不料,半年以来煤价迅猛攀升,继6月19日国家发改委限价令后,秦皇岛港7月
辛卯年的春节来临之时,机关里照例举行团拜会。在文艺节目演出中,请来了一位某地的名艺人。该名艺人一登场,亮出一副光膀光头、头上晃着两条细辫子的滑稽相。随着该名艺人的
一边宣称“UT斯达康在Q-BOX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边又在押宝IPTV,UT斯达康及其总裁吴鹰现在看来有些“找不着北” While claiming that “UT Starcom has a great advant
本文阐述了电力营销稽查集输对于电力营销效率提升的本质意义,同时分析电力营销稽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而指出电力营销稽查技术在智能用电业务中的合理应用对策,以
背景: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下半年将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电力体制等领域开展实质性改
在现代社会中,各类电器的普及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也使电力能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电气设备的功能发挥需要依靠电网的运行来提供能源支持,这对于电网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是党搞好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 ,是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 ,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我们身体
我国的公用征收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手段取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利 ,并给予其公平补偿的行政行为 ,包括三个适法性条件 :其一为合法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铁路这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质、快速、高效地完成铁路建设的投资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电网获得了极大程度的发展,由于电力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关联,所以做好电力调度运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