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对话90后 徐则臣vs梁豪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l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豪:不久前,潘向黎在两会上提出稿费征税制度改革的问题,倡议免征税,从而提高作家的稿酬。这件事很快得到了作家广泛的响应。在她看来,免征税是提高作家稿酬的“最后一里地”。我想问的是,当这“最后一里地”也走完的时候,中国作家的生存现状是否可以得到质的改观?中国作家是否就获得更大的契机去完成优秀的作品?还是说,这个问题更本质的原因在别处?
  徐则臣:提高稿费并不能必然导致优秀作品的诞生。但提高稿费涉及作家的劳动权益,一个创造性的职业的尊严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文学生产的规律。中国作家的稿费这两年的确有所提高,但跟欧美比,还是太低。
  梁豪:确实,作家创作不像农民种地,它不可以预见收成,甚至种地也得三分看老天爷的脸色。所以说,作家的付出未必就有回报,但你还必须付出,才能看到回报的希望。
  徐则臣: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十本书,可能九本都被时间淘洗掉了,只有第十本留了下来。如果生存艰难,他可能会把所有精力都浪费在事关三顿饭的那九本上,我们永远看不到那第十本。有了从容裕如的生活,也可能前九本都将灰飞烟灭,但第十本我们起码是可期待的。
  梁豪: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实还不够令人满意,但当下写作者的基数相较从前并未下降,甚至是有所上升。也就是说,一方面,文学创作的热情并未受到待遇问题的影响;另一方面,创作的门槛却是变低了的。文学在让出了中心舞台地位之后,从某种层面来看并未衰落。但是,聪明如余华者,如果把当年那个毛头小子放到现在的时代,我以为他有极大的概率还是一名牙医。
  徐则臣:我对文学的未来从来都没有悲观过。很多作家六十岁只能写回忆录时,葡萄牙的萨拉马戈这一年刚成名,作为伟大作家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所以,只要准备充分了,不必着急。如何评价文学,如何评价一个作家,在今天好像已然成为问题。我更倾向于全面地看待一个作家,而不是根据某一部作品的优劣就盖棺论定:这个作家已经死了,这个作家已经形同虚设,这个作家已经成为历史的绊脚石。一个曾被证明是好作家的作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一句话打发的。作家和作品的价值有时候不妨跳出文学去看。一个作家作为某种励志的符号,不是他的价值之一吗?包括他的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影响,溢出了文学范畴,但依然是文学问题。
  梁豪:甚至他死了,他也依然活着。
  徐则臣:这么说也没错。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作家,综合地审视他所建构出来的第二世界的独特性和意义。
  梁豪:是否可以说,作家所创造的想象世界要比作家本身更加伟岸?
  徐则臣:好作家从来都是小于他的作品的。作品充满了无数的可能,而人是有限的。
  梁豪:在当下的中国,作家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动机,会不会被杂志和文学奖项的游戏规则及评论者的趣味喜好所牵制?一些更多元的、更富野蛮生机的,甚至有可能更超前的作品,会不会被这些主客观因素所遮蔽和删除?
  徐则臣:有可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会有,有人被束缚,一定也有人跳脱出来。文学问题经常会被绝对化,非此即彼,好像只有一种可能。即使很多人刻意遵循外部和内心的某些规范,笔下仍然有可能旁逸斜出。这就是文学有意思的地方,情理之中总有意料之外。
  梁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致有两条去路:一条学而优则仕,修齊治平,走儒家传统;一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贫乐道,这里的“道”趋向道家传统。今天这两条路依然以某种形式存在着,怎么看待这两种路线?
  徐则臣:也许会有第三条路——积极入世的同时,心远地自偏。作家不该与这个世界绝缘,必要的担当和义务不容推卸。冷眼旁观,跟亲自到大街上挤出了一身汗,我相信对车水马龙的理解是不同的。当然,入世时要懂得放下一些东西,别什么都想往兜里揣。走第三条路,可能会纠结,不过这世上哪有完全不纠结的事呢。
  梁豪:这个所谓的纠结,可能往往就是让文学抽芽开花结果的种子。
  徐则臣:这也是生活赐予你的东西。是文学的财富之一。没这个纠结,你也会缺失一部分东西。
  梁豪:您觉得一个作家应该所有东西都想清楚了再创作,还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寻找某种答案或真相?您自己更倾向于哪种情况?
  徐则臣:个人的习惯,一个东西想得太明白,我就写不了了。跟背书一样的写作,受不了。所以我极少打腹稿。我只考虑大方向,知道要去哪儿,草蛇灰线即可。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最好,只要你知道对面有岸。
  梁豪:您当了十三年的编辑,阅稿无数。您觉得这几年中国当代文学有没有什么新动向,或说是否开拓出了某些新的疆域和可能?
  徐则臣:不知道是我的认识变了,还是写作整体上在变化,总觉得有些茫然和似是而非,包括我自己。也许不那么笃定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纯文学发展到今天,至少在我们目力所及内,它的可能性在被一点点地穷尽,纯文学的空间逐渐萎缩。我所谓的纯文学困境,更多针对的是现实主义创作。近几年,科幻文学日盛,并非偶然。科幻给纯文学提供了众多启发。我一直说,科幻将是纯文学的新的生长点,不仅是在技术和操作的意义上,更是在世界观的层面上。
  梁豪:魔幻现实主义在拉美出现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就是当时的“科幻”,它为文学打开了另一扇讲述的大门。不同的是,魔幻更多是在空间上为我们打开全新的想象场域,而科幻则更多是在时间上为我们叩开新的叙述维度。
  徐则臣:科幻作为类型文学之一种,一直被归为通俗文学,过去跟纯文学之间有分明的楚河汉界。国外也一样。现在两者正在慢慢融合,很多作家都从类型小说中汲取营养,并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像艾柯、帕慕克、保罗·奥斯特的一些小说,就穿上了侦探小说的外衣。多丽丝·莱辛和阿特伍德的部分小说,也借鉴了科幻文学的元素。这也说明纯文学自身遇到了问题。
  梁豪:难道是我们的文学落后于我们的时代了吗?在我看来,文学在把握时代脉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困难,它可以迅速消化这个时代的一切新兴事物。所以,我们谈当下文学创作的瓶颈,是否指它无法满足自身的期待?   徐则臣:是否真正消化,是个问题。不是写了酒吧、咖啡厅、夜总会,你就写出了城市文学。把握一个时代,仅靠这些符号是不够的。一部真正的城市小说,是你把那些城市化的符号都遮住以后,是否还能找到这个时代一座城市的本质。面对一个新世界和丰富的新经验,我们必须睁开第三只眼,看既有的对文学的认识和表现方式,是否能实现充分及物的表达。在卡夫卡的时代,你用巴尔扎克的方式去写作,可以,但很难恰如其分。
  梁豪:刚刚我们谈到科幻,其实是说文学如何向未来和科技取经。而最近有很多作家选择向过去取经,到《山海经》,到唐传奇,到笔记体小说和志人志怪小说里寻求创作的灵感。您怎么看待这种潮流?
  徐则臣:每个人重述历史的冲动是一样的,但因背景、想法、关注点、兴奋点和结构方式的不同,呈现的效果因人而异。就像把不同的试剂滴到同一个材料上,产生的化学反应也会不同。每一代人都在重返,也各有收获。科幻是往前走,钻故纸堆是往后退,往前走和往后退,都可能走出不同的新路。
  梁豪:您的写作生涯已经整二十年了,就个人而言,感觉遇到瓶颈了吗?
  徐则臣:“瓶颈”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奢侈。你以为瓶颈是想遇到就能遇到的吗?
  梁豪:瓶还没找到。
  徐则臣:我们可能装了半瓶,离瓶脖子还远着呢。反正我觉得尚有漫长的距离。
  梁豪:现在偶尔还会听到批评的声音吧,您怎么看待这些批评?
  徐则臣:只要不是人身攻击,我尊重一切批评。我理想中的批评,是评论者与作家一起寻找文本中的可能性,而不是像个终审法官,拿着游标卡尺对着小说测量,不合尺寸的全是残次的和假冒伪劣产品。
  梁豪:编辑身份对于您的写作而言是利大于弊吗?很多人可能刚好相反。
  徐则臣:利弊互现吧。从事这个职业,我也常遇到激情的困境,遇到了就积极去调整。做编辑需要阅读大量作品,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起一个文学判断的坐标,这个坐标既可以帮助你有效地遴选当下的作品,又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写作。
  梁豪:大家现在都热衷于谈论变化和转向,担心跟他人雷同,避免与自己重复。那么在您自身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目的当中,那个始终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徐则臣:其实变是为了寻找那个不变。我在高中的时候非常迷恋钱锺书的腔调,我能背诵《围城》里的不少精彩片段。刚上大学那会儿喜欢鲁迅,又开始模仿鲁迅的腔调。后来又觉得萨拉马戈挺对路子,也曾迷恋过君特·格拉斯。一路走马换将,慢慢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梁豪:也就是不同的时段里,出现了不同的引路人。
  徐则臣:一个作家最终发出什么声音,跟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有莫大关系。所谓变中的不变,就像福克纳说的,你这辈子可能写很多本书,但归根结底是一本书。你只是把同一本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一遍遍地写。你在变中寻找那个不变的东西。
  梁豪:您怎么看待代际划分?
  徐则臣:既不完全认同,但也不会见到了就跑。一个作家能够区别于另一个作家是个真问题,一代作家区别于另一代作家就成了伪问题?一个优秀的作家,理应能写出一代人相对集中的经验和精神疑难。文学史有宏观文学史,也有微观文学史,所以看清一个时代、一个代际、一个个体,我们既需要望远镜,也需要放大镜和显微镜。当你拿起放大镜和显微镜时,代际的意义就出来了。
  梁豪:如果现在世界只能留下三部书稿提供阅读,您会选择哪三部?
  徐则臣:这很难选,挑容量大的吧。《圣经》《史记》;第三部,《莎士比亚全集》和《山海经》二选一吧。
  责编:周朝军
其他文献
时间向西  一只巨大的落地座钟  犹如一件神器  时间向西  审视着光阴中的一切  发生的已然发生  结束的已经结束  我们许多的疼痛  久悬未决的创伤  和生活迎面而遇  秘密被秘密封锁  时间向西  所有的馈赠  都是命运与时间的共谋  时间的白  时间的白  岁月的黑  说不清的事  人生  其实是一场时间的葬礼  午后  走廊的尽头是一扇窗  阳光从窗户照进来  我读到关于难民的文字  窗
期刊
近几年来,我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了一些物理教学专题研究活动,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就教学专题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是搞好教学专题研究的前提  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从思想上
期刊
张欣,无数人心中的广州女神,标志性的方框眼镜,栗色的短发,白皙的面孔,黑裤黑鞋,淡绿色棉衣披着一条同色格子长围巾,时尚又大气。她的坦诚率真,对人性的洞察,老到的写作手法,沉稳的声音等,无不显示出岁月积淀的智慧与阅历。同时又像一个小学生,尽管参加了数不清的讲座会议,依然会紧张,依旧很认真,在台上时两脚略略内八地并在一起,两只手挨在一起,在讲座开始前仍不停地翻看着笔记本。  她以悲悯之心去对待小说中的
期刊
如果没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有几人知道李龟年为何许人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被清代诗人邵长蘅评价为:“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可见此诗非同一般的艺术成就。我感兴趣的是,这首诗包含的强烈叙事性,信息丰富,短短四句里,仅人物就有岐王、崔九、李龟年,还有与这三人俱有交往的作者杜甫。  一段盛唐至大历年间的历史蕴藏其间。  岐王,唐玄宗
期刊
十八岁那年,他被理想迷惑,  来到北京。烫了卷发,  叼着烟,无所事事。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搬运工。  在一家不大不小的搬家公司  卖汗水,打下手。  老板经常给他零花钱,  他时不时也给老板  上上婚姻指南的课程。  即便那会儿他还没谈过恋爱。  忽悠呗。没有他,老板多没意思。  他偶尔厚着脸皮向雇主讨口水喝,  每次仰着头把一瓶水一次喝完时,  都斜眼看着雇主的表情。  有的是惊讶,有的是不屑
期刊
流水老了。  他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回到马蹄谷。  马蹄谷是个圆形的山谷,老一辈说,世世代代的泉水,都离不开马蹄谷。  他是唯一一条离开马蹄谷的泉水。  离开了又回来。再选一次,还会不会离开呢?流水目光无精打采地落在山垄的某一处,流下的山泉满脸泥浆,遍身生着肮脏的藓,蝴蝶、蜜蜂、花大姐绕着泉水嘤嘤嗡嗡飞翔,翅下流动着尘土间的花香。山顶的野百合、玫瑰花盛开了,摇曳着优雅的生殖器。流水忽然发出吭吭声。 
期刊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个当过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作家,如果生前到过广东,一定会将伦明、莫伯骥这两个被时光湮没了的东莞人的名字刻在天堂的石碑上,并且在天堂的建筑图纸上,画上“五十万卷楼”和“续书楼”,同时在天堂图书馆的醒目位置,摆上浸透了伦明终生心血的《四库全书》续书。  博尔赫斯笔下的天堂图书馆,是一个活着的读书人无法描绘的仙境,我想象中巍峨的天堂图书馆,“五十万卷楼”和“续
期刊
它漂浮在一团混沌不明之中。空间狭窄得令它惊恐,稍微舒展身体就会触碰到边界。在最初难以克制的好奇探寻之后,它不再愿意总是去触碰那些边界。也许边界存在的本身就令它难以接受。至少,不去触碰的时候,那种漂浮着的失重感会模糊掉边界。黑暗与隐约的光明交替而至。它已经可以偶尔睁开双眼,却无法辨知任何事物,唯有在机械地张合过后,更长久地闭上它们。  这片水域原本清澈无他。水源自各处析出,缓慢地聚拢在它的身边。它游
期刊
编者按:  2018年7月28日,《作品》杂志召开了评刊团的线下研讨会(第一季),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刊员近40人,聚集在省作协大楼一楼岭南文学空间,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针对广东省五位青年作家作品进行了研讨,这五位作家是:李衔夏、叶清河、马晓康、王哲珠、周齐林。王哲珠带来了新出版的中篇小说集《琴声落地》。叶清河的《农耕记忆馆》和马晓康的《墨尔本往事》的小说评述,本刊已经发过,这次不再编发;本期撷取了对
期刊
A、李君威问张楚  李君威:我在程德培先生写您的一篇论文里了解到,您是在1995年前后开始的文学创作,2001年在《山花》杂志发表处女作小说。想问您在这个阶段整体的一个状态是……?另外第一篇小说发表后对您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是什么?  张楚:在《山花》发表处女作前,我写了7年的小说。大学里陆陆续续地写了十多万字,也经常投稿,但是一篇也没有发表。我觉得文学青年在初级阶段,除了有写作热情,还要有自信,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