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机动 更灵活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AR轻机枪项目溯源
  
  纵观军事史,技术的进步总是推动作战战术的变化。火力强盛但笨重的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使徒步步兵进攻预设阵地成为噩梦,而质量较小,便于单人携带的轻型机枪的出现,使小规模步兵分队也能获得强大的火力,于是大型部队的线性冲击演变成小路多群、分工协作、隐蔽推进的战术形式。轻机枪成为重要的进攻和防御武器,二战以后几乎所有的步兵分队都是围绕轻机枪展开战术行动的。美军步兵班组的编制就是典型的例子。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负责人说,围绕轻机枪建立“火力小组”这个概念是他们最早提出的,最初,在191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干涉尼加拉瓜内政时就已经发现“火力小组”编制的好处。不过真正意义上的“火力小组”形式是在美海军陆战队装备勃朗宁自动步枪(BAR,通常作轻机枪使用)后才开始的,在二战期间发展成熟。事实上,直到二战爆发前夕,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步兵班仍然是只有1支BAR步枪的9人班;到了1942年才把步兵班人数扩展到13人;到了1 943年,又根据南太平洋战争的经验把BAR数量增加到每班2支,但人数却减少至12人;到了1944年,才最终演化成由3个4人火力小组及一名班长所组成的13人班组,每一个火力小组装备1支BAR,每一个步兵班共有3支BAR。这种班的编制形式一直沿用到今天。而美国陆军的步兵班则仍然为9人制,包括2个4人火力小组及1名班长。
  到了越南战争初期,当美军装备7.62×51mm口径的M14步枪后,为了降低后勤供应的复杂性而撤装了BAR。试图取代BAR的班用轻机枪有两种方案,一是改进自M14步枪的M15轻机枪型,二是装备质量大很多的M60中型机枪。但这些试验都失败了,M15轻机枪没有装备部队,而M60中型机枪成了排属机枪。幸好能够连发发射的M16步枪很快就取代了M14半自动步枪,所以当时的美军步兵班在近战当中还是拥有较强的压制火力的。
  越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主导研制的M16A2步枪取代了M16A1步枪。M16A2的有效射程更远,然而M16A2不能连发,只能3发点射,这使得美军步兵班失去了能够连发发射的轻武器。作为替代,美军装备了比利时FN公司研制的米尼米轻机枪,即M249班用轻机枪。在此时的编制中,每一个火力小组都装备有1挺M249轻机枪,即每一个美军步兵班中就装备有2挺(陆军)或3挺(海军陆战队)M249轻机枪。
  有趣的是,直到今天,美军M249机枪射手的军事职能都不称作“机枪手”,而是叫作“自动步枪手”(Automatic Rifleman),这个称呼与BAR有关。当年枪械大师勃朗宁在研制BAR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增强步枪手的火力,但该枪并没有取代单发步枪成为制式步枪,反而成了美军第一种班用轻机枪。当装备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后,BAR仍然是作班用轻机枪。所以在美军的术语中,班用轻机枪就一直被称作“自动步枪”。
  现在的M249班用轻机枪与当年的BAR相比,其质量相仿,但弹链供弹方式使其火力更强。该枪装备使用多年来表现十分优秀,但美军还是嫌其太笨重,尤其是在城市人作战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陆战队机枪手的机动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在2001年开始进行一项名为IAR的试验,以评估采用更轻巧的自动武器取代M249的可行性。IAR在字面上是“步兵自动步枪”(Infantry Automatic Rifle)的意思,但如上所述,IAR也许译为“步兵轻机枪”更为合适。而之所以加上步兵这个词,是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希望该枪能成为真正的单兵武器,不需要配置副射手——虽然现代美军步兵班编制中没有为M249配备副射手,但陆战队中的“自动步枪手助手”(assistant automatic rifleman)一方面既是能够独立战斗的步枪手,同时又要为M249射手分担后备枪管和部分弹药,实际上其职能就是兼职的机枪副射手。
  
  IAR轻机枪选型始末
  
  IAR试验由陆战第1师第7团第2营进行,目的是评估所选定的柯尔特AR、新加坡阿尔蒂马克斯100及HK G36三种自动武器与M249在班、排级战斗中的效用,考察这些更轻的自动武器能否提高班排级战斗的效率。
  
  IAR项目第一阶段:评估
  
  柯尔特AR(Colt Automatic Rifle)实际上是M16A2的一种重枪管型,在结构原理上与M16A2大致相同,全枪质量约6.8kg,比M16A2重了差不多一倍。质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重型枪管所致。其他方面的改动包括增加液压缓冲器使其理论射速降低至650发/分,并采用开膛待击方式,以避免长时间射击导致枪膛升温过快。
  新加坡科技动力公司(STK)的阿尔蒂马克斯100本身就是一种轻机枪,和M249是同样级别的武器,但其全枪质量不足5kg,并采用100发弹鼓供弹。该枪也是采用开膛待击方式,后坐力极低,容易操控,点射精度很高。由于其有气体调节器,射速为450~600发/分可调。
  HK G36是一种轻型自动步枪,能够连发发射,与前两种型号的区别在于其采用闭膛待击方式。
  部队试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试验中,48名刚结束基础训练的海军陆战队新兵被选定为试验射手,这是为了避免老兵出于对原有武器的使用习惯而对新武器产生偏见,从而能更公平地比较这4种武器(包括M249)。这48名陆战队员被分成4个12人小队,每个小队都同时装备了这4种武器。
  经过对不同环境、不同射程和不同类型目标进行射击比较,测试人员认为这4种武器各有优缺点。关于柯尔特AR的测评,首先是射手在操作该枪时反复出现失误,这是由于陆战队员老是忘记开膛待击和闭膛待击之间的差异,这些年轻的陆战队员们还保留着M16闭膛待击的使用习惯。另一个问题是由于陆战队员们比较熟悉M16A2,所以在使用柯尔特AR时首发精度总是较高,影响了测试的公平性。对于阿尔蒂马克斯,射手们普遍认为其瞄具位置太低太靠后,抵肩瞄准时很不舒服,而且导致射击中不容易持续瞄准目标,不能充分发挥其后坐力小、快速射击的优点。而G36的3.5倍瞄具则被认为在25码(22.9m)和50码(45.7m)距离上倍率过大,但在100码(91.4m)距离上较为有利。至于M249,该武器的质量和长度则导致在转移射击阵地时非常麻烦。
  综合认为,M249和柯尔特AR质量都过大;G36在点射中不能保持对目标的观察;阿尔蒂马克斯的机械瞄具位置不佳,不适应所有人的体形(也许是美国白人比起新加坡人脸大手长)。虽然M249在精度上不如其他3种试验武器, 但M249的持续火力较强,而M249最大的问题被认为是机动性差。也就是说,这一轮的试验结论还不足以产生支持更换新机枪的理由。
  在总结了前一轮的试验结论后,接下来陆战第1师第7团第2营开始进行模拟实战的比较试验:把这4种试验自动武器编入不同规模的作战小分队中(火力小组、班或排),并进行不同环境下的小分队配合战术演练。由于这一轮的试验不是单纯地打靶,因此M249在机动性方面的缺点就凸显出来了,尤其是在城市战的练习中。
  
  IAR项目第二阶段:招标
  
  基干前一阶段试验的验证结果,美国海军陆战队最终决定装备一种质量更轻、可靠性更高的5.56mm口径的全自动武器。他们在2005年发出一项名为“非研制型5.56mm步兵自动步枪”的招标请求,这次不再是可行性验证,而是正式的招投标活动。
  根据海军陆战队提出的要求,IAR将是一种5.56mm口径的自动武器;空枪质量不得超过12.5磅(约5.67kg),低于10.5磅(约4.76kg)则更理想;使用北约标准弹匣(M16弹匣)或通用的大容量弹鼓供弹。陆战队计划用IAR取代步兵分队和轻型装甲侦察营中所装备的M249,该枪将加强班用机枪手的机动能力,且具有压制或摧毁600m内面目标和500m内点目标的能力。
  这次IAR招标被称为IAR项目的第二阶段,而之前两轮的可行性试验则被统称为IAR项目的第一阶段。招标在2006年3月由美国国家轻武器中心(NSAC)正式发布,作出回应的供应商一共有6家公司,分别是柯尔特、FN、GDATP、HK、奈特公司(KAC)和陆战资源公司(LWRC)。
  
  IAR项目第三阶段:中标
  
  到了2008年4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宣布IAR招标截止,外界猜测IAR计划开始进入第三阶段。
  2008年12月22日,有HK、FN、柯尔特3家公司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共签订了4份5年期的竞争性采购合同。这3家公司在4年内需要提供样品供陆战队进行试验,而最终中标的公司将为陆战队提供6 500支IAR。
  IAR项目进行得非常低调,有关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的具体试验过程并没有对外公开,因此外界对几种候选型号的表现情况并不了解。但由于各个厂家都在宣传他们的产品,因此通过美国国防部采购网站上公开可查的合同以及不同时期各厂家对外界所公布的样枪资料,可以大致看出一些端睨。
  在第一阶段的论证试验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只是直接选择一些现成的武器来进行比较,当时选中的柯尔特AR质量太大,所以柯尔特在IAR招标中提供的样枪是重新研制的,是以M4卡宾枪为基础的重枪管型卡宾枪。2006年中初次公布的样枪的枪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而且采用柯尔特公司新研制的短行程活塞导气系统。但到了2008年,柯尔特公司又公布了另一种新的IAR样枪。该枪外形不仅与原先公布的样枪相差很大,并且还重新采用传统的气吹式工作原理,而不是活塞导气式,据说这是为了进一步减轻质量,而且柯尔特公司的发言人还声明只要能妥善保养维护,导气系统就没有改进的必要。另外,其放弃了枪管快速拆卸的功能,改为在枪管下方增加大型散热片。该枪并没有使用柯尔特公司最新研制的气体调节器,如果设置了这种气体调节器的话,还可以调节射速。据柯尔特公司的发言人称,以后有可能加上这个气体调节器。国防部采购网站上公开的4份IAR合同中,柯尔特公司就占了两份,因此笔者猜测要么是柯尔特公司的两种IAR样枪均入了围,要么是最后一种IAR样枪有两个不同的方案。
  至于HK IAR样枪也不是第一阶段中的G36,而是由更符合美国人使用习惯的HK416改进而成,与普通HK416卡宾枪比较,HK IAR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404mm长的重型枪管,并配用较长的护手。
  而FN公司的IAR样枪则是在原FNSCAR L(Mk 16)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包括采用重型枪管和自带两脚架。FN IAR最大的特色是具有两种发射方式:在单发模式下为闭膛待击,在连发模式下为开膛待击。其目的是既能够为射手提供精确的单发火力,又能在连发发射时加快冷却速度,避免由于膛内升温过高而导致枪弹自燃或其他故障。
  
  其他两家公司的IAR样枪
  
  除了上述3家公司外,另外还有两家公司也公布过IAR样枪,虽然他们没有入围,但其样枪也有可书之处。
  陆战资源公司(LWRC)的IAR样枪也是基于AR式的武器,是LWRC SRT(该公司的一种导气活塞式M4卡宾枪)的一种衍生型。LWRC IAR与FN IAR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在单发模式时采用闭膛待击,在连发模式时变成开膛待击。该枪没有配两脚架,但配有伸缩式两脚架和垂直握把合一的GPS握把。LWRC IAR曾在美电视节目“探索频道”的《未来武器》系列第3季第1集中介绍过,片中提及到这种武器的优点和M249的缺点时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IAR的初衷:M249在巷战中极不灵便,并而且携带M249的射手很容易成为敌方狙击手“优先照顾”的对象,而IAR轻便灵活,而且携带IAR的射手不那么容易引起狙击手的注意。
  通用动力装备与技术产品公司(GDATP)的IAR其实就是新加坡阿尔蒂马克斯100式Mk5型轻机枪。由于美军不会采购完全由外国生产的武器,而新加坡STK公司在美国没有设厂,因此才找到GDATP来投标。该型号与原型枪的主要区别是:改进了弹匣插座,以便可以按照招标要求使用北约标准弹匣或Beta C-MAG弹鼓,而不是使用阿尔蒂马克斯机枪原配的弹鼓。加装了皮卡汀尼导轨,并取消了机匣尾部的照门,改为可拆卸的折叠式照门,准星也改为折叠式。对瞄具的这些改变显然是针对早期测试中饱受抱怨的瞄准基线过低不适合美国人体形而专门作出的。枪托也改进为既可伸缩又可折叠的式样。发射机构增加了快慢机,像其他公司的IAR样枪一样也有单发和连发两种射击模式,而不是像原来的型号那样只能连发发射。这些显然都是IAR的招标要求。
  
  对入围样枪的分析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从入围的IAR样枪来分析,美国海军陆战队似乎并不要求IAR具有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美军一直认为机枪必须能快速更换枪管,以便能应付长时间的持续火力。而对于IAR,美国海军陆战队显然并不重视它的持续火力,而更重视其机动性。有意思的是,根据战场经验,班用轻机枪比其他火力支援武器更接近敌人,因此往往是受到敌方“重点照顾”的目标。班用轻机枪往往在一个位置上打几个点射就要转移射击阵地,因此在实战中班用轻机枪打至枪管发红的机会并不多。显然IAR的定位就是在近距离提供火力支援。根据最新公布的情况,这批IAR只会取代美国海军陆战队现装备的10 000挺M249中的2 000挺,陆战队还将保留8 000挺M249继续服役。也就是说,在陆战队步兵班中的3挺M249中,其中1挺M249将被2支IAR所代替,所以装备IAR并不会使陆战队步兵班的火力降低。
  而美国陆军的步兵班只有两个火力小组,因此美国陆军并不打算跟随海军陆战队的做法采用IAR,他们认为用30发弹匣代替200发弹链将会带来火力压制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陆军的近期打算是采用更轻的弹链供弹式轻机枪,如Mk46轻机枪,而长远的计划则是发射无壳弹的轻量化班用机枪(LSAT)。
  
  IAR计划正式定型还需一段时间,最终结果如何现在尚不得而知。但这个IAR项目是立足于实战经验的总结,该项目本身就能带给我们一些关于步兵班组武器编制上的启发和思考。
  
  编辑 刘兰芳
其他文献
荒凉的沙漠,宁静的死海,屹立千年屡经磨难而不屈的民族,战火不断,举国皆兵……这些可能是大家对小国寡民——以色列建立的印象。长年的征战影响着以色列人方方面面的生活,渗入到他们的骨髓,这在以色列的精神之都——耶路撒冷,表现得尤为明显,而作为这座被三大宗教誉为圣城的最直接的守护者,以色列警察执法部队中最精锐的警察特种巡逻队,亦鲜明地体现出与其他国家同行们的差别——    当漫步在耶路撒冷街头,看到三五成
用这种诙谐的形式来展现轻武器,您是否对熟悉的武器又增添了一缕别样的感觉呢?《漫画轻兵器》通过一幅幅轻松、有趣的漫画为武器世界填充了新的色彩。下面就请跟随这一系列以战场为主线的轻武器漫画,一同走进这个多姿的世界吧——    从外形上看,除了弧形弹匣外,63式自动步枪与56式半自动步枪确实很相似。实际上二者结构完全不同,供弹装置也不能通用  M1和M2卡宾枪不但质量轻便,而且后坐力小,非常受交战双方的
外部功能件写真    1 准星护圈保护准星,枪口套保护枪口,枪管可在两脚架套管内小幅度转动  2 将枪口套卡笋压入,使其从枪口套缺口中脱离,可旋下枪口套  3 位于枪身右侧的出链口设有防尘盖,护木通过螺栓连接在机匣前方  4 防尘盖关闭状态  5 枪身铭文特写。上为生产厂代号,中为枪械型号,下为枪械序列号  6 拉机柄可向上折叠  7 机匣上的拉机柄导轨为呈“T”形的突棱导板  8 活塞筒与导气箍
太行工业学校  太行工业学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办的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因校址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区,故称太行工业学校,简称太行工校。  1940年9月,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召开的会议上指示:“要尽快开办工业学校,吸收有知识的青年和工人,为军事工业培养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军工部当即以从抗日军政大学和冀中军区调入的特种兵技术干部为基础,在山西省黎城县下赤峪村成立军工部干部训练队,
推 介 语  为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的许多同学在创排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的同时,也在积极阅读王阳明的相关传记和文学作品,开展王阳明研究。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和人文学院同学在“
逃兵叛变 泄露情报    在秋季战术反击第二阶段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当时归志愿军第3兵团指挥)负责攻击394.8高地(南朝鲜称之为395高地或白马高地)。394.8高地位于朝鲜境内铁原地区西北侧,长约3公里,山顶为树林覆盖,山下是驿谷川,可以监控铁原附近的公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高地由南朝鲜第9师防守,第9师编制人数达2万人,另配属1个步兵团,支援炮兵达6个炮兵营(战斗打响后又有1个炮兵
雷明顿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武器公司,其设计生产了诸多轻武器,包括雷明顿M700系列步枪、M24狙击步枪、6.8mm SPC弹等,这些都为众人所熟知,而其在一战期间设计生产的M17特种警用霰弹枪却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支罕见的枪械……       雷明顿与约翰·勃朗宁合作的结晶    霰弹枪的使用非常广泛,很久以来就是狩猎的有效工具。作为进攻武器,霰弹枪在一战时的近距离战斗中逐渐盛行。鉴于其强大
起步,始于名师    夏普斯后装单发步枪的设计者克里斯汀·夏普斯于1810年出生在新泽西州华盛顿市的一个普通家庭。20岁时,他来到弗吉尼亚州的哈珀斯费里兵工厂做学徒,他的师傅就是美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位枪械设计师——约翰·霍尔,其设计的霍尔后装枪是美国第一支军用击发式长枪。夏普斯第一次了解枪械就是从霍尔后装枪开始的。霍尔对他极为赏识,把所掌握的制枪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个徒弟。夏普斯在哈珀斯费里兵
科幻故事里的隐形术让人羡慕不已,何时战场上的士兵也能实现隐形,让敌人无从发现,出其不意地给敌一击?“影子”护盾的出现,让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受热捧的新型护盾  二战期间,德军采用了一种6.35mm厚的玻璃护盾作为伪装装置,给盟军带来很大困扰。但这种护盾实在太不结实了,因此德军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护盾。  最近,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松树港公司开发了一种正面是镜子的护盾,作为一种机动式伪装辅助装置
本刊2010年第8(上)期的“武器看台”栏目中介绍了史密斯-韦森公司早期开发的几款转轮手枪,其中No.3转轮手枪变型产品众多,是19世纪最主要的军用转轮手枪张之一。虽然同时代的柯尔特陆军单栋转轮手枪、法国MI87转轮手枪以及各种韦伯利转轮手枪等都有各自的拥戴者,但总体来讲,这些仅主要在其声产国的军队中使用,二史密斯-韦森公司的No.3转轮手枪除了在美国军队采用以外,世界很多国家的军队也都大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