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保护视角的客家“舞春牛”研究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蕴含着诸多艺术文化。客家文化作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丰富我国文化多样性,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文化“舞春牛”,更是有着表演形式活泼诙谐、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等特点,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展现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然而,我们要看到,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亟待我们对其保护路径、价值模式等展开创新性的探索与发掘。基于此,本文从文化保护视角出发,探讨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春牛”的保护与传承之路,以期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共同为客家文化以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文化保护;客家文化;“舞春牛”
  一、引言
  众所周知,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舞春牛”作为其中的音乐舞蹈艺术代表,不但彰显了客家文化的民风,而且也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长期以来,“舞春牛”在粤北韶关等地区比较流行。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推进,“舞春牛”这一颇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了新的保护问题和传承挑战,各地“舞春牛”文化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与抢救。
  “文化需求论”强调,人类需求和文化息息相关,这一联系便是“文化力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舞春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客家人的精神力量。在新时期,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质量不断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日渐降低,积极探讨和研究包括“舞春牛”在内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不管是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传统艺术的发展,抑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推进都大有裨益。
  二、“舞春牛”的基本特征
  (一)起源
  关于客家“舞春牛”的起源,有学者结合“梅村人”在唐朝的迁徙一事,推测“舞春牛”起源于唐朝。同时,“舞春牛”也是来源于生活和田地之间。在传统年代,客家人主要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所以,他们对牛便有着深深的认同感与依赖感,进而在使用耕牛的过程中形成了“舞春牛”的习俗。起初,它属于一种祭祀性的舞蹈,流行于粤北等客家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舞春牛”也开始在春节、婚庆等节庆流行开来。
  (二)构成
  “舞春牛”主要以对白以及舞蹈等方式展开,同时辅以相应的乐队表演。整体形式极为生动、诙谐、轻松。其中的“春牛”属于主要舞蹈道具。它们往往是以竹篾或者铁丝为结构来进行编制,外用彩绘的绵纸裱糊,并做成“牛头”样式。在“牛尾”部分,有一节弯木缠上棕丝做牛身内衬草席,在“牛”的外部还会蒙上一层黑色或者灰色的被单,以此来连接“牛头”和“牛尾”。跳舞时,春牛队通常由十多个人组成,其中负责舞牛头和舞牛尾的各一人,扮作耕夫负责扛木犁和执牛鞭的各一人,负责扮“看牛仔”的一人,同时还有两到四人扮演阿妹,手执彩巾、彩扇,肩挑花篮、水桶,走在春牛的左右,进行唱跳伴奏,此外还有操作二胡、钹、鼓、锣的人。
  通常来说,“舞春牛”有春牛上路、春牛出栏、春牛耕田、春牛吃草、春牛擦痒、春牛背轭以及卧地听歌等多个基本套路。伴随着乐器奏鸣,耕夫牵牛,看牛仔扛犁,阿妹挑水桶或花篮出场。在表演完一个套路段落之后,耕夫会插科打诨,让旁边丑旦唱一些小调。待到乐调过门后,或唱一些长工歌,以此来忆苦思甜、互相鼓励,或唱一些拜年等歌曲,祝福人们家庭幸福、生活安康等等。从整体上来看,“舞春牛”的表演流程为出场—拜观众—走圆场—节气歌演唱—讲故事—洗牛,内容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方特色以及乡土气息浓厚,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高人们审美情趣。
  三、“舞春牛”的传播特点
  如今,客家“舞春牛”在传播方面还是主要以政府宣传为主。尤其是在其被列入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之后,粤北等多个地区均围绕“舞春牛”的传播与传承进行了努力。如积极组织“舞春牛”艺术演出活动,建立“舞春牛”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传承人体系等等。然而,我们能够看到,单纯依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欠妥,如过度进行商业开发、滥用宣传等等,这也直接影响了“舞春牛”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久而久之便使得人们对之丧失兴趣。与此同时,虽然在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关于“舞春牛”入校园等活动,希望借此来推动“舞春牛”文化的宣扬与传承,但由于落实方法不当等因素,其入校园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在新时期,关于客家“舞春牛”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还需要持续改善和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掘客家“舞春牛”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实现其新的传承與突破。
  四、“舞春牛”的保护路径
  (一)政府主导,完善体系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对此,粤北等客家地区的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对“舞春牛”的保护:其一,构建保护机制,确立整体规划。要结合“舞春牛”的地域特色,尽快确立相关的保护政策,重视传承人地位的保护,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舞春牛”的传播。同时,要将“舞春牛”非遗保护事宜归入当地社会综合实力发展规划当中,做好多方面关系的协调以及整体性方案的规划工作,实现多方联动、责任明确,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其二,组建专业机构,挖掘文化内涵。政府应当结合“舞春牛”的传播现状,尽快构建一支专业化的“舞春牛”保护机构队伍,专门开展“舞春牛”文化的宣传开发以及传承保护工作,推动“舞春牛”文化由“艺术遗产”向着“艺术资源”方向转变,深挖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搭建“舞春牛”与当地媒体、经济、文化等事业之间的桥梁,促进其体系化与产业化发展。其三,延伸资金来源,提升保护效果。众所周知,非遗保护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力的话,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政府应当多鼓励个人、企业等参与到“舞春牛”的保护中来,为他们开政策方面的绿灯,如可减免企业税收、为个人提供传习“舞春牛”的机会等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筹集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做好相应的追踪与备案,从而在延伸资金来源的同时,做到资金的有效运用,为“舞春牛”的传承提供坚实助力。   (二)锐意创新,推动发展
  对于非遗的保护而言,创新才是硬道理,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和传统,却不思创新改变的话,只会令“舞春牛”走向消亡。所以,“舞春牛”的保护关键点在于如何进行内容与模式创新。我们能够看到,当前的“舞春牛”形式与内容都比较传统,这与人们文化需求标准的提升是明显不匹配的。对此,“舞春牛”传承艺人也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好“舞春牛”的创新工作。一方面要对其内容加以创新,结合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来创编更多富有新时代气息的“舞春牛”文化活动,从而激起人们的宣传热情,将“舞春牛”文化推向新的高潮。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来实现“舞春牛”活动的创新宣传和创新传承。如可效仿《唐宫夜宴》的传统文化创新办法,将“舞春牛”舞蹈加以创编,并充分结合新媒体以及数字化等技术,来增大宣传面,以现代化的方式来引领人们关注“舞春牛”、传播“舞春牛”,从而引领“舞春牛”传播模式由传统向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三)走进高校,促进传承
  客观角度而言,学校在传承民间艺术以及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对客家“舞春牛”的保护与传承是责无旁贷的。对此,广大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来进一步推动“舞春牛”的宣扬与传承。首先,要鼓励舞蹈、音乐等专业教师参与到“舞春牛”非遗文化传播研究中来,依托课题申报项目来助力该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还可在此基础上,编写关于“舞春牛”的地方特色教材,让“舞春牛”能够走进高校课本,以课程开发助力其有效传承。其次,要将“舞春牛”引入院校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等课堂中来,积极开设与之相关的选修课、通识课,从而引领学生关注“舞春牛”文化。与此同时,要将“舞春牛”编入现有的音乐或者舞蹈教材中来,从而在扩展学生艺术视野的同时,为“舞春牛”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培养更多熱爱和精通“舞春牛”的现代化大学生人才。此外,高校还可围绕传承“舞春牛”,牵线项目传承人或相关专家,积极开展相关座谈会、研讨会、艺术观摩、实践采风等活动,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组织“舞春牛”艺术表演和艺术创编竞赛,让大学生在展现自我艺术风采的同时,投身到“舞春牛”内容创新以及模式创新当中,为其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推动其弘扬与传承。
  五、结语
  总之,客家“舞春牛”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特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在新时期做好“舞春牛”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可通过政府主导、锐意创新以及走进高校等途径来实现对“舞春牛”的保护与传承,从而让“舞春牛”在真正意义上活过来,获得新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2]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化遗产,2013(5):1-12.
  [3]钟俊昆.推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21-22.
  (作者简介:陈曦,女,硕士研究生,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器乐与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戏曲已经有近千年的传承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现代音乐,如何实现戏曲的完美传承和创新,就成为现代戏曲人应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戏曲 诞生 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与音乐之间的碰撞,本身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流行音乐日益盛行的今天,传统戏剧如何应对挑战,中国戏曲文化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解析。本文以戏曲协同创新传承与发展研究为
社会主义是作为取代资本主义而提出来的社会理想。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标志,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漫长历程。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探究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和制度的产生、演变、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从一国到多国的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探寻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新思路的三条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习近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自信,有利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有利于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相关学者在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传统舞蹈性音乐是舞蹈编创中一种非常关键的元素,相对于传统的音乐形式来说,传统舞蹈性音乐需要满足舞蹈编创的各方面要求,这种音乐形式通常是与舞蹈相互依存的,独立性并不是很强,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完整地展现艺术的魅力。本文首先对传统舞蹈性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进而探究传统舞蹈性音乐艺术所具备的几种特征。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适应全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在这一艰辛探索过程中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而探索进程中的经验也给后来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深刻启示。
摘要:永靖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几千年来,永靖民间故事肩负着提高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以及丰富知识内涵、领略风土人情、积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以及数字新媒体的出现,被誉为文学艺术瑰宝的民间故事濒临失传。面对这一问题,群众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民间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文化的滋养,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适用于开展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加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融合性文化资源构建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坚持客观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基本要求,坚持地域特色导向、资源属性导向和社会发展导向,从巩固传统媒体阵地、拓展新媒体文化空间、优化文化资源课程与平台、增强学生参与性等方面着手构建融合性文化资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厚是文化养料。
重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极大,当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救灾物资的合理运输与及时调配,将决定最终的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程度。针对现有应急物流平台存在的反应速度慢,调度不合理等问题,文章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算法为基础,构建一种应急物流整合平台。平台在硬件结构设计上包括综合调度模块、信息数据模块和执行模块,具体阐述了各模块的功能和结构设计;在软件层面上以无向图为基础构建物资配送网络模型,并基于GA优化算法做运输路径上的优化,以保证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和运输效率的最大化。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辽宁省是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18个重要省区之一,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文章以辽宁省跨境文旅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从文旅融合的总体形势和现状入手,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跨境文旅融合积极发展。
文章着眼于构建一条由制造商主导的绿色供应链,考虑零售商公平关切下,研究使绿色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最高,利润最大的价格决策和绿色度决策.研究结果表明,集中决策可以提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