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师“导”的缺陷与对策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sn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略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指导不到位、不及时,学生学习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效率不高,没有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此,笔者想谈谈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一、 小组学习形式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有的教师时常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小组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讨论解决实质问题,有的只是做旁观者,有的甚至说闲话,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如何合理安排小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呢?有位教师教学四上《九寨沟》一课第3自然段时,安排了这样的小组学习:九寨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究竟神奇在哪儿呢?请你们自己去发现:①找找作者描述了九寨沟哪几处景观?在文中圈画出来,与同伴交流。②选择一处景观仔细欣赏,边读边想象,在小组内说说这处景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③由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准备概述九寨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发言。这样的设计步骤清晰,可操作性强,学生们的学习既紧张又井然有序,且任务明确,动静协调,在各自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智慧的碰撞,真正达到全员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此时教师再安排展示环节,鼓励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给予赞赏,以此增强各小组的荣誉感。当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之时,教师可深入其间,全面掌握每个小组的交流进度与效果,并进行个别点拨,确保小组学习质量的提升。
  二、 课堂提问套路化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有的教师进入重点教学环节时,总是设计这样一个比較空泛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似乎这已经成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必问之题”,加上在学生交流时,教师的点拨调控不能及时跟进,学生的感受也就“有规可循”:写景的文章都是欣赏到景色是多么优美迷人;写人的文章都是体会到人物的品行是多么的美好高尚;写物的文章都是感受到事物是多么的精致可爱,至于文字内在的含义,作者语言表达的艺术、遣词造句的精巧,学生都无法真正关注。
  其实,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视为完全独立的学习活动,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行探究、自我发现的创造性学习。教学四上《珍珠鸟》第4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几个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起先……渐渐地……后来……),再用上这些词以“小家伙干什么”的句式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即:起先,这小家伙在屋里飞来飞去;渐渐地,它落到了我的小桌上喝茶;后来,它啄我写字的笔尖和手指。最后,学生体会到这几句话已经把一大段文字读薄了,把珍珠鸟信赖“我”的过程写清楚了。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那么一大段文字呢?学生通过反复比较,仔细地品味课文中的文字,发现作者对小珍珠鸟一系列的动作描述十分细腻传神,具体生动、形象有趣地展现出珍珠鸟逐步信赖“我”的过程,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印象深刻。
  教师巧妙地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设计问题,以三个环节自如地收放,引导学生从文中“走出来”,再“走进去”,在文中走了一个来回,让学生有感有悟,有章可循,感受到人鸟相互依赖的美好境界,学习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 课文解读零碎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们的精选之作,因此,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必须有整体意识,坚持整体感悟,揭示文章内在的美。听一位老师教学三上《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他以这样一个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同学们,北大荒的秋天到了。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北大荒,去细细地感受它、欣赏它,你觉得哪里的景色最美,就读哪里,还可以边读边和同桌进行交流。”于是,学生们各自选择喜欢的段落品读起来。很快,教师开始组织大家交流:说说你喜欢北大荒的什么地方,为什么喜欢?同学们有的说了天空的一碧如洗,有的说了小河的清澈见底,有的说了原野的热闹非凡,有的说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他们对北大荒秋天的认识是一块一块的零散的片段,缺乏一个整体的感受。
  北大荒秋天的“美”是这篇文章的一条主线,作者为什么以浓厚的笔墨着力描绘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三个地方的自然景观呢?如果将三部分内容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作者笔下的北大荒秋天真是绚丽多彩:碧蓝天空中的流云色彩斑斓、大地上的小河如同一条蓝绸子、原野里成熟的庄稼红黄相间,这些色彩遥相呼应、相互映衬,令人陶醉。其次,明净的天空、宁静的小河、热闹的原野既让我们感受到北大荒的静谧美好,又让我们沉醉在欢快的丰收喜悦之中,有动有静,相辅相成,美丽谐和。接下来,作者用寥寥数笔介绍了这里的物产丰富:“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会有哪些宝物呢?到底是谁用双手捧出来的呢?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北大荒人在展示他们辛勤耕耘的成果,因为有了勤劳的北大荒人,才有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如果教师不善于抓住文章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理解,又怎能感受到北大荒这种独具魅力的美呢?
  四、 师生交流浮浅化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有的教师顺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一问一答,看起来教学流程十分顺畅,实质上对文本的理解只是浮光掠影,学生的思维单一、机械,根本达不到训练的效果。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三上《军神》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谁是“军神”?
  生:刘伯承。
  师: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仔细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出了他与一般军人的不一样,可以将有关词句圈画出来。
  生:他眼睛受了重伤一点不慌张。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读第1自然段)
  师:刘伯承还有什么不凡的表现?
  生:他做手术不愿用麻醉药。
  生:他做手术时一声不吭,还数刀数。
  师:很好。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刘伯承不怕疼,很坚强。
  生:刘伯承不愧为一位“军神”。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能把刘伯承这种坚强的精神读出来吗?(学生诵读)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教者在努力践行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但课文学完后学生对“军神”到底有多深的感受呢?教师的教与不教又有多大的区别呢?要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全面、更深入,教师必须要有追问。如课文第4自然段这样描述刘伯承手术中的表现:“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手术结束,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学生一下就抓住了“一声不吭”这个词,那么刘伯承是在什么情况下“一声不吭”的?他不用麻醉药接受了多长时间的手术?做了“72刀”手术,都“一声不吭”,难道他不痛吗?为了忍痛“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而且痛得“汗如雨下”,这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就是在这样一种“撕心裂肺”的情况下,刘伯承“一声不吭”,还在默默地数刀数,他是一般的军人吗?教师一连串的追问,使得刘伯承“军神”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高大,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刘伯承所具有的钢铁般意志,并由衷地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自始至终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智慧的教者应该善于捕捉、善于点拨、善于调控、善于总结、善于提升、善于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秩序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方向的引领者。
其他文献
苏教版国标本低年级教材选文优美,富于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就连练习设计都是“蹲下来看孩子”,以儿童的朋友的语气说话,或启发、或激趣、或鼓励、或期待,使儿童感到亲切、新奇、有趣、自信。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文本呢?  一、 整合教材,完善目标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这一理念在教材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二上《美丽的丹顶鹤》,描写丹顶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