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王渝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名过实,易至意外灾星。”其所以及早改业,也即免作“绊脚石”意思
  无声的发言
  
  沈从文致王渝
  
  王渝女士:
  谢谢您托人带来的佳笔好墨(似是在文代会中一个人转来的,似为何达)。久不回信,深感歉疚。上星期已看到巫宁坤,精神极好,还像四十多岁人。他教书的学校在颐和园外边,到园中开花时,如出得了门,我会去看看他。
  我们在京生活,不免有“心事照常”感。事实上,或许仅在文艺界几月中就大量变化,我们则处于“极端无知”情形中。最近拟印两份选集,每份约四五册,一由香港付印,已交出一卷。第一册内计三种:包括《湘行散纪》《湘西》《自传》及其他一些故事,据说是“至迟两个月必可印出”(如能这样,今年或可望全部印出)。另一份由北京付印,可能会慢一点。再延长下去,或许更新的风气一来,就不印了,亦意中事。
  这两年来,国内有成百上千种文学刊物和翻译小册子应市,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我的四十年前“并未及格”的旧作国内早已因过时全部烧尽,公家大图书馆也不多。因此新编选集,还多亏香港方面前后约寄来四十个复印本,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是个不认识的人,即为寄来二十多本,内中不少还是原印本)。事实上,在国内当真早已过时。
  最近九大院校十多位“现代文学”教师,合编了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竟没有一个人认真读过我的作品。小目上就没有我的姓名,即此可知“一面倒”的教师,一切多照解放以来和“权威批评家”定的基调作去,可说实已全面成功。虽上面曾提出过“五四以来现代中国文学史”应当把作品成就放在主要位置上,不宜当成“现代政治史”去著笔,但能烧的已经烧尽了。为省事计,教材照旧作去,还是一种必然合理趋势,也比较保险。“先内后外”,是不至于犯大错误的。所以新编的教材,指定由一个教师,随便把我作品翻看了二三本,即下个“判决书”方式,放我在萧军、萧红、蒋牧良之间,不伦不类到可笑程度,由他们作来,倒像是十分认真的。说不上三句好话,末了还是否定,并不是意外事。我倒觉得这些三四十岁大学教师,很值得同情。虽无知,却有功,因为坚守原则。而尊重“正统师承”,在国内说来,是应当得奖的。至于国际方面的情况,满可以付之不理。不然,把一些“官大作品少”的人无从安排。照国内习惯,作家似乎是排了等级一、二、三、四,不会错的。学校内即或已容许有研究生不必按程序,许可找些不同作家和作品进行自由研究工作,但结论可绝不会使原定的次序打乱推翻。
  我倒总为这些好事者担一分心,怕他们因阅读我那些四十年前、不受任何拘束产生、早被“否定”的作品,不知忌讳,说几句什么“公道话”,终于被排出学校,而把饭碗打破,心中经常抱着不安!在写作中我得到的好处,早已超过应当得到的甚多。“虚名过实,易至意外灾星。”其所以及早改业,也即免作“绊脚石”意思。目下文艺方面的所谓“开放”,大致还也随时在变,各有不同含意。日本香港的电影,内容再荒唐些,也无所谓。又旅游开放地区的朝山拜佛迷信,旧戏中鬼魂宣传也无碍于事。至于新文学作品方面,恐不大一样。若无什么社会影响的作品,也许得到的便利会较所希望的还大得多。正如张恨水的作品,肯定必有大量读者,也不会禁止,真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却难言。因为不少带指示性的文件中,即经常可以发现,“许可自由发表作品,也许可自由批评(又还可以反批评)。”
  事实上,一心搞创作的人,是不大可能还会有精力和人做反批评的。我也不会反批评。正也恰如搞批评以至于搞创作领导的人,你要他写一个可以示范作品不易著手一样。目下在国内从事写作的,机会之好,比我们过去的工作困难辛苦不易比拟。但是照目下温室育种方法培养作家,恐不大可能在三五年内即可收显著成效(不必宣传,即可在世界上取得效果)。因为求作品文字见风格,有内容,恐不是上面指定让某几位的三五种作品,即可见功。更不是藉三五个短篇,就可望得到应有进展。总是得从工作实践中,去做十年八年的辛苦探索,甚至于得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讨经验,才能逐渐使工作巩固。应当去各种天然风晴雨雪生活里去明白人、理解事,并从千百种不同作品中得到启发,也从自己千百次实习中明白得失,出过大量成本作品后,才会得到真正扎实有用的经验。也有人出过十本八本书后,还是不会有结果,终于受淘汰的。
  我说的看来多是失时效已多年的旧话。也许新发明的方法,完全不必经过老一套生产程序,即可定量保质出现第一流的作家和作品的。这方面新的事情,其实我已毫无发言权,因为隔离实在太久了,可以说已近于极端无知。只宜对你谈谈我这种近于十分迂腐的见解而已。听熟人新从澳大利亚回来的,说有个作家,写了个关于我的文章,写得极有趣,题目似《乡巴佬的沈从文》,又另外还有两个人在美做的博士论文(金介甫以外的两位),查查或可知道,便中望告我内容。
  《记丁玲》一书及复印旧照像,均早已收到,十分感谢。这个作品并不拟重印。我因住处窄,杂物多,凡事易“顾此失彼”。这个信大致还是两个月以前或半年以前(或更早)写的,最近才从信堆中发现,真是万分抱歉。因此又重新另写一次。向你致谢外,也向你道歉。
  并祝
  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沈从文
  一九八○年四月六日
  (六月十三日发出)
  
  沈从文从未消失
  
  王渝致郑树森
  
  树森兄,你好!
  我觉得从文老伯的信,是他在某一段时期中无声的发言。
  半年多前,我找东西时无意中翻出此信,当即重读了一遍,心中感慨万千,就拨了个电话跟李黎聊了起来。她叫我复印此信给她,让她保存,免得我弄丢掉。她深知我的糊涂与杂乱无章。
  一九七九年夏天,我在北京见从文老伯,记得那天在坐的有诗人杜运燮,老作家荒芜。那时从文老伯与伯母住在一座四合院中的一间房子里。房中陈设十分简陋,一床,一藤椅,一小板凳,一矮几和一张倚窗放置的旧书桌。围着那张藤椅,我们闹了半天,因为从文老伯一定要让客人坐,而我们又怎么肯坐哩。后来,我们总算全坐了下来,坐在床上,小凳上,藤椅上。那张小矮几则放在我们当中,让大家放茶杯。从文老伯笑指它说,这还是我一个亲戚用擀面板帮我改造的。以后我才知道,那个亲戚即是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在好长一段岁月里,从文老伯那样优秀的作家停了笔,雕塑家也只好做一些并不在行的什么茶几了。
  那是个大热天,从文老伯与伯母都十分热情地招待我们,跟我们聊天。我却整个人从心底结了冰层,只感到从头顶冷到脚尖。从小我们就从书本读到过“北平”这个地方;也知道巴金、沈从文这些名字,甚至偷偷读过他们的作品。但当我真的处身于叫“北京”的北平,坐在沈从文真身的咫尺地方,倒有些不敢相信这竟是真实人生。在纵横的断层与分裂之间,我迷失太久,失路归来的人听着自己的脚步声都恍若前尘。
  我一面听从文老伯絮絮地谈着历代的扇子、杂技、布锦和服饰,一面我努力使自己听觉以外的一切感觉都一律关闭;否则就只他老人家绝口不提文学这事,就要叫我一寸一寸碎裂。虽然我尽力使自己不感,但是在不肯接受自我催眠的朦胧意识里,反复回旋着一个声音:出土文物。这是不久前老作家萧军在一个文学会议上发言的自喻。这个形容牢牢地贴在我初见从文老伯的印象上。
  去见从文老伯之前,我几遍想过要问什么问题,怎么写好这篇报道,但在我见到他们的一刻,这个念头全没有了。对自己这样喜爱的作家,我自然而然地不能不愿在心里存任何目的。那次我们的见面真是一点没提到文学。告别出来,从文老伯那漂亮和熙的笑容也未能消除我心中的阴霾。我来寻访文学的沈从文,他竟是不见了,连在我眼前的沈从文似乎也忘却了那曾是文学的沈从文。
  其实文学的沈从文从未消失,那时没有,今天也没有。我不过被自己一时肤浅的见识所蒙蔽。后来收到从文老伯此信,我就更明白,那天我们在口头上都对文学不置一词,而心里谁都没有放下文学,且是默默地交流着叹息。
  那次从中国大陆返回纽约途经香港,我想起荒芜谈到从文老伯善章草却无好笔,就去买了一些笔、纸和墨,请诗人何达捎了去给他。他信中即提到此事。
  巫宁坤是我的舅舅,他视从文老伯如师长,又相亲如好友。他执教于国际关系学院,家住学院中,离颐和园很近,所以从文老伯在信中说到要去颐和园。
  在中国大陆的老作家中,我敬爱的两位是巴金和沈从文。前者有所为,后者有所不为。
  沈从文大去了。沈从文长远在。
  
  王渝
  (一九八八年)八月六日
  
  【编辑附记】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湖南凤凰人,苗族,原名沈岳焕;学历高小;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后碾转于上海、青岛、昆明等地;1924年起发表作品,直到1949年停笔,共出版过70多本小说、散文、自传、评论集,代表作《边城》。他曾先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创办或编辑过多种文学杂志和报纸副刊。
  1948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他“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先后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讲解员,到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81年,沈从文先生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王渝,诗人,美国华文报纸《侨报》副刊编辑。
  就我们所知,这是沈从文生前对自己处境惟一的自白。即使海外作家来访,或者他到美国讲学,他都从未透露过对于中国当代文坛状况的看法,也没有表达过因社会对于他的作品的误解和不公而产生的怨忧。对于近40年几乎从不发言的沈从文来说,这封信显得尤其宝贵。
  在台湾长大、到美国求学的王渝,初次见到景仰已久的沈从文,那情景却让她“从头顶冷到脚尖”,以至于不相信那是真实的人生。时值“文革”十年动荡甫定,“我来寻访文学的沈从文,他竟是不见了,连在我眼前的沈从文似乎也忘却了那曾是文学的沈从文。”仅沈从文绝口不提文学一字,让热血诗人王渝没有“ 一寸一寸碎裂”之感也难。
其他文献
第一位登陆NBA的中国球员王治郅4月10日由美国返回北京。这是他自2001年11月赴NBA达拉斯小牛队打球之后首次回国。  王治郅四年前曾效力于中国国家男篮和八一男篮,赴美国NBA打球后滞留不归。根据有关规定,王治郅被国家男篮除名。  此次在机场,王治郅表示:“由于当时的年轻和幼稚,思想上不够成熟,因此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  王治郅近年在NBA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今年2月,赴美观摩NBA全明
期刊
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方式更为有效,但在现实中,规则仍然是需要的     每一个市场都有其游戏规则(rules),监管者的工作是执行这些规则;在每一条规则背后都有一个原则(Principle)。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区分监管的原则和具体规则呢?   举例来说,如果监管的原则是防止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那么相应的规则就是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外加流动性和公司治理要求。原则需要使用者有较多的个人判断,而规
期刊
“胜利已经到来。今天,我们翻过了新的一页”;“我们将永远团结,我们将在未来五年中执政。”4月12日,意大利中左联盟领导人、前总理普罗迪在大选初步结果出来后兴奋地说。但他的对手,中右联盟领导人、现任总理贝卢斯科尼马拒绝承认选举失败,并要求“严格查票”。  有分析指出,即使中左赢得两院微弱多数,普罗迪也很难有效执政。因为他所领导的中左联盟中党派众多,在很多涉及重大政治、经济议题的时候很难达成内部共识。
期刊
孟买股指今年每天都在创纪录  印度股市的投资者正面对一个增长强劲的大牛市——2006年以来,孟买股指每天都在创纪录,从1月2日到4月5日,股指从9390点攀升至11747点。  过去一年中,至少有11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涌进印度,以追求印度市场高达50%的回报率。今年以来,像Reliance石油和低成本航空公司Deccan的上市,都激起了外资的投资热潮。  但也有人对“牛市”一说提出怀疑。他们的论据
期刊
4月3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联合国塞拉利昂特别法庭上,利比里亚前总统泰勒首次就其战争罪及反人道罪等接受审判,但他拒不认罪。  特别法庭指控他在1991年至2002年塞拉利昂内战期间,支持塞反政府武装,为他们提供训练、资金和武器。但泰勒反驳说,他不会也不可能在如同姐妹般的塞拉利昂共和国犯下如此的罪行。  由于担心泰勒在塞拉利昂受审可能引发西非国家的内乱,联合国安理会正考虑把审判地点移到荷兰海牙。
期刊
家族关系是他们生存的重要因素    早在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律,那些被证明在美国犯了重罪的外籍居民必须被强行遣送回其祖国。柬埔寨于2002年3月开始,接收那些在“红色高棉”政权时代流亡在外的国民。先后两批被遣送回柬埔寨的共151人,另有1400人即将被遣送。  但是这些被遣送回柬埔寨的人,大多在孩提时代即随家人流亡到了美国,对柬埔寨并没什么印象;许多人甚至不会说高棉话,在柬国内也没有亲戚
期刊
4月7日,陈水扁心腹、台湾“总统府”前秘书长陈哲男涉嫌接受贿赂和欺诈,被台北法院收押并且禁止会见外人。据报道,被通缉在案的新偕中建设董事长梁柏熏近日返台,提出陈哲男曾收受他600万元新台币支票。梁的指控,使陈哲男继“高捷弊案”及“炒股弊案”后,又添一桩弊案疑云。  台湾高雄地方检察署去年11月21日侦办完毕“高捷弊案”,起诉20多人,其中包括陈哲男等人。台“总统府”也在去年11月公布陈哲男项目调查
期刊
市场过分高估了QDII给H股带来的利好机会    近日有关“北水南调”的消息,再度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为香港的中资股增添了上升的动力。经过长期争论,北京对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计划终于达成共识。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的公开说法,QDII方案可望于2006年底前出台。  实际上,QDII的出台已如箭在弦上。全国社保基金已在香港开设投资账户,基金理事长项怀诚预计,社保基金将于短期内到
期刊
由于执政者如此看重避讳,因此臣僚借此陷害他人,是一害一个准    中国有些事儿实在好玩儿。比如说,同样是爹妈起的名字,有人的名字是绝对不能让人叫的,就连写写也不行。违者轻则挨板子,重则降级丢官。有的人的名字是绝对需要改的,因为与前一类人的名字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犯冲”。不改,同样要受到处罚。这就是“避讳”。  名字不能随便叫的人,其实不是人,是天子,也称皇上。这些家伙既是受老天爷差遣到人间执行公务
期刊
未来几年,日本会将核能发电的比例提升到全国电力生产的40%。但日本国内对核能及其管理也存在怀疑论调。  今年3月下旬,日本地方法庭下令西部一座核电站内的55个核反应堆停止运转,当时这些核反应堆投入使用还不到一周。法庭之所以做出此项判决,是因为当地居民认为,反应堆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当地经常发生强烈地震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核电站建设在所谓“地震多发地带”;在日本,这一比例则是100%。实际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