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正常环境下学习、生活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gb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要比中學教育难,难就难在要注意不良社会现象对儿童思维情感的干扰。
  儿童正处于基本判断力的形成期,过多受社会现象干扰,思维判断会出现困难,而让他迷惑不安。小学生之所以能接受基本的是非观,是因为那些观念平易,符合儿童善良的天性;他不可能有成人的复杂和“机智”。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儿童受到鼓励或规训,会成为他的“积累”,逐渐形成观念的“底子”,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巩固和发展,进而影响一生。他自幼听童话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直到“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由此形成的美好情感及愿望,一点一点融入生命梦想,形成基本价值倾向;他在心里装进真善美,并期待在人世间经历美好的事。如果他仅仅能从童话故事里看到真善美,而在现实中只看到争夺和欺骗,甚至邪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陷入无穷的困惑,进而迷乱,行为失据。
  一名儿童从书本阅读中抬起眼,期待看到美丽的世界,这时,社会却告诫他千万不要同陌生人说话、警惕假冒伪劣商品、警惕劣质教辅、警惕学校的毒跑道、警惕电讯诈骗、警惕不健康的电视节目、警惕谣言……他的思辨能力极其有限,你要他“警惕”那么多东西,他的心里怎么能放得进“信任”?他怎么可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
  社会究竟应当让儿童看到些什么?教育者不能回避这样的难题。当人们开始抱怨“儿童良好习惯养成困难”时,首先应当检讨成人世界的所作所为,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扰着儿童。家长在节日、纪念日“随俗”给幼儿园老师或小学老师送礼,孩子发现了,家长能否有合乎教育常识的解释?家长也许会说“大人之间的事,小孩不要多问”,可是,孩子明明知道“这件事与我有关”——因为家长送了礼,老师对孩子变得和颜悦色,关照有加。孩子联系二者间的因果,自然对认知产生影响。家长给教师送礼,这样的事实,童话里没有,学校教学中没有,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见到了却又不能细问——确实不能问,因为成人无法回答。中国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往往就是失之粗疏,于是过多的“不能问”“不能说”“不要想”给儿童情感和思维品质培育造成困扰。有了这类经历,儿童心里开始有另外一块空间,专门用来存放那些“不能问,不能说”的东西,并且逐渐堆积,逐渐形成重压,阳光被遮蔽,阴影区越来越大,如此你让他怎么“健康成长”?
  人格教养从童年少年开始,纵然精神方面的一些欠缺成年后可以逐步弥补,但已经失去发育、发展的最佳时机。良好的思维品质能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能力,享受人生,如果童年留下过多的困惑,或是逼使儿童掩饰真实的内心,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那样的孩子长成后会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复杂——“精明”和“聪明”毕竟不是一回事。
  曾有小学生诉说自己的苦恼:学校广播操比赛,他看到其他班做操整齐认真,情不自禁地使劲鼓掌,可是同学们认为他不该为别人鼓掌,老师也粗俗,随口说了一句“吃里扒外”,他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评“文明班级”,有个学生评委认为自己班存在许多问题,不够格,没投自己班的票,老师和同学认为他“缺乏集体观念”,期末评“三好生”,他的得票率大幅下降。在这种“集体主义”压力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甚至法制、规则都要让步;被这种“集体文化”熏染,且不说价值观,基本判断力也会混乱——一名小学生是没有能力与“集体”对立的,即使他的观点正确。
  尽可能让儿童在正常环境下学习、生活吧!
其他文献
老师要填写备课计划表、工作小结表、工作量化表、教学札记表、师徒结对表、年度考核表……  老师要迎接平安校园检查、特色示范校检查、卫生监督检查……  各类非教育教学工作让老师不堪重负。检查评比,表格泛滥,让老师疲于应付;许多研修、研讨活动不仅于专业提升无益,反而占用时间;家庭教育缺位,增加教师额外工作……有老师反映,早上7:05进教室,晚上10点出办公室。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在繁重的教
规划领域严重忽视农民工利益诉求,农民工住房规划缺失,居住现状恶劣。住房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农民工自身利益,更由于其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决定性作用成为中国实质城市化的最大
2017年版新课标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修订的重点之一。每一位语文老师也都在为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努力着,但传统文化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探索坚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的有效方式,要从根源挖起,从思想观念、兴趣、方式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那么,如何坚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呢?  首先,改变“传统无用”思想
1 总则1.0.1为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适应我国城乡发展需要,科学指导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
学校的国学教育坚持做到“三对接”——新旧理念对接、知行对接、国家和校本课程内容对接,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推进。  “童蒙养正”是一种始于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儿童教育。大连市普兰店区久寿小学以经典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弘扬和培育儿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孩子们通过吟经诵典,学习传统文化,涵养中华美德。  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以规范言行、文化启蒙为主线,充分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