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教育要比中學教育难,难就难在要注意不良社会现象对儿童思维情感的干扰。
儿童正处于基本判断力的形成期,过多受社会现象干扰,思维判断会出现困难,而让他迷惑不安。小学生之所以能接受基本的是非观,是因为那些观念平易,符合儿童善良的天性;他不可能有成人的复杂和“机智”。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儿童受到鼓励或规训,会成为他的“积累”,逐渐形成观念的“底子”,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巩固和发展,进而影响一生。他自幼听童话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直到“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由此形成的美好情感及愿望,一点一点融入生命梦想,形成基本价值倾向;他在心里装进真善美,并期待在人世间经历美好的事。如果他仅仅能从童话故事里看到真善美,而在现实中只看到争夺和欺骗,甚至邪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陷入无穷的困惑,进而迷乱,行为失据。
一名儿童从书本阅读中抬起眼,期待看到美丽的世界,这时,社会却告诫他千万不要同陌生人说话、警惕假冒伪劣商品、警惕劣质教辅、警惕学校的毒跑道、警惕电讯诈骗、警惕不健康的电视节目、警惕谣言……他的思辨能力极其有限,你要他“警惕”那么多东西,他的心里怎么能放得进“信任”?他怎么可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
社会究竟应当让儿童看到些什么?教育者不能回避这样的难题。当人们开始抱怨“儿童良好习惯养成困难”时,首先应当检讨成人世界的所作所为,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扰着儿童。家长在节日、纪念日“随俗”给幼儿园老师或小学老师送礼,孩子发现了,家长能否有合乎教育常识的解释?家长也许会说“大人之间的事,小孩不要多问”,可是,孩子明明知道“这件事与我有关”——因为家长送了礼,老师对孩子变得和颜悦色,关照有加。孩子联系二者间的因果,自然对认知产生影响。家长给教师送礼,这样的事实,童话里没有,学校教学中没有,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见到了却又不能细问——确实不能问,因为成人无法回答。中国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往往就是失之粗疏,于是过多的“不能问”“不能说”“不要想”给儿童情感和思维品质培育造成困扰。有了这类经历,儿童心里开始有另外一块空间,专门用来存放那些“不能问,不能说”的东西,并且逐渐堆积,逐渐形成重压,阳光被遮蔽,阴影区越来越大,如此你让他怎么“健康成长”?
人格教养从童年少年开始,纵然精神方面的一些欠缺成年后可以逐步弥补,但已经失去发育、发展的最佳时机。良好的思维品质能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能力,享受人生,如果童年留下过多的困惑,或是逼使儿童掩饰真实的内心,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那样的孩子长成后会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复杂——“精明”和“聪明”毕竟不是一回事。
曾有小学生诉说自己的苦恼:学校广播操比赛,他看到其他班做操整齐认真,情不自禁地使劲鼓掌,可是同学们认为他不该为别人鼓掌,老师也粗俗,随口说了一句“吃里扒外”,他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评“文明班级”,有个学生评委认为自己班存在许多问题,不够格,没投自己班的票,老师和同学认为他“缺乏集体观念”,期末评“三好生”,他的得票率大幅下降。在这种“集体主义”压力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甚至法制、规则都要让步;被这种“集体文化”熏染,且不说价值观,基本判断力也会混乱——一名小学生是没有能力与“集体”对立的,即使他的观点正确。
尽可能让儿童在正常环境下学习、生活吧!
儿童正处于基本判断力的形成期,过多受社会现象干扰,思维判断会出现困难,而让他迷惑不安。小学生之所以能接受基本的是非观,是因为那些观念平易,符合儿童善良的天性;他不可能有成人的复杂和“机智”。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儿童受到鼓励或规训,会成为他的“积累”,逐渐形成观念的“底子”,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巩固和发展,进而影响一生。他自幼听童话故事,从“很久很久以前”,直到“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由此形成的美好情感及愿望,一点一点融入生命梦想,形成基本价值倾向;他在心里装进真善美,并期待在人世间经历美好的事。如果他仅仅能从童话故事里看到真善美,而在现实中只看到争夺和欺骗,甚至邪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陷入无穷的困惑,进而迷乱,行为失据。
一名儿童从书本阅读中抬起眼,期待看到美丽的世界,这时,社会却告诫他千万不要同陌生人说话、警惕假冒伪劣商品、警惕劣质教辅、警惕学校的毒跑道、警惕电讯诈骗、警惕不健康的电视节目、警惕谣言……他的思辨能力极其有限,你要他“警惕”那么多东西,他的心里怎么能放得进“信任”?他怎么可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
社会究竟应当让儿童看到些什么?教育者不能回避这样的难题。当人们开始抱怨“儿童良好习惯养成困难”时,首先应当检讨成人世界的所作所为,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正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困扰着儿童。家长在节日、纪念日“随俗”给幼儿园老师或小学老师送礼,孩子发现了,家长能否有合乎教育常识的解释?家长也许会说“大人之间的事,小孩不要多问”,可是,孩子明明知道“这件事与我有关”——因为家长送了礼,老师对孩子变得和颜悦色,关照有加。孩子联系二者间的因果,自然对认知产生影响。家长给教师送礼,这样的事实,童话里没有,学校教学中没有,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见到了却又不能细问——确实不能问,因为成人无法回答。中国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往往就是失之粗疏,于是过多的“不能问”“不能说”“不要想”给儿童情感和思维品质培育造成困扰。有了这类经历,儿童心里开始有另外一块空间,专门用来存放那些“不能问,不能说”的东西,并且逐渐堆积,逐渐形成重压,阳光被遮蔽,阴影区越来越大,如此你让他怎么“健康成长”?
人格教养从童年少年开始,纵然精神方面的一些欠缺成年后可以逐步弥补,但已经失去发育、发展的最佳时机。良好的思维品质能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能力,享受人生,如果童年留下过多的困惑,或是逼使儿童掩饰真实的内心,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那样的孩子长成后会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复杂——“精明”和“聪明”毕竟不是一回事。
曾有小学生诉说自己的苦恼:学校广播操比赛,他看到其他班做操整齐认真,情不自禁地使劲鼓掌,可是同学们认为他不该为别人鼓掌,老师也粗俗,随口说了一句“吃里扒外”,他一直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评“文明班级”,有个学生评委认为自己班存在许多问题,不够格,没投自己班的票,老师和同学认为他“缺乏集体观念”,期末评“三好生”,他的得票率大幅下降。在这种“集体主义”压力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甚至法制、规则都要让步;被这种“集体文化”熏染,且不说价值观,基本判断力也会混乱——一名小学生是没有能力与“集体”对立的,即使他的观点正确。
尽可能让儿童在正常环境下学习、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