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农业管理模式开始进行改革,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各个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对应的政策措施,造福农业,推动资金向“三农”转移。可是,因为缺少“三农”政策实施的完善体系,基层政府没有构建相对实用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导致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科研水平相对薄弱,农业科技装备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以及改善,影响了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 优化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所采用的经营管理主要模式是小农经济,这种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在农村开展农业作业的多为老人以及妇女,这部分群体体力与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专业化农民欠缺。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新农村建设诉求不符。农产品生产者的身份变动,逐渐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其中,农产品核心生产者的身份不断变化,从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从而造成了农田资源出现了闲置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影响了土地经营权,使得土地无法利用流转的形式获得合理化的使用[1]。
(二)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当前,在金融体系中,我国农业管理人员依然没有规范而又系统化的安排,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机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变。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项惠农政策,可是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此外,农业经营人员没有从区域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制定农产品产销联合体系。影响产业机构升级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本身对农业缺少规划,造成了技术无法通过产销联合机制提升农业生产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与产销联合机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与产销联合机制,需要構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产业结构。所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多样性的农村产业结构。比如,各级政府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特色,实现农产品规模化销售与生产;其次,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农产品的发展速度,用来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比如,农产品经营人员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区域的深加工,推广农产品运输、保鲜和包装技术,有效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核心企业的形式,推动产品升级,实现技术进步[2]。最后,构建满足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销机制,科学规划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土地流转
为了保证农村地区能够用上大设备,同时也为了提升农业产值,相关部门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工作,制定出完备的土地流转政策,这样能够确保农村土地资源可以获得集中化管理和使用。同时,部门、人员也要针对农业生产形势对其加以调整,选择制度化以及流程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型农业技术价值,提升农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在土地流转制度后,有关部门能够统一化管理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提升农产品产量,加快我国农业经济朝着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持续稳定供应。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采取土地流转政策以后,我国能够大面积实施农业工业化生产,政府部门可以集中而又高效的管理农产品生产与种植,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整合,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为了提升科技创新的力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关注农产品生产,缺少多元化的管理形式。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要从传统模式上对其进行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充分满足新农村发展的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其次,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充分引进全新的技术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政府需要大批量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更新,充分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农业的有序发展[3]。
(四) 对管理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对目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健全,进而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相适应。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我国需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要以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前提,根据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健全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并且充分地落实到实践工作中,进而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管理农业经济时,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档案制度,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4]。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要将城镇纳入工作体系范畴内,进而确保农业生产的项目更加规范,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速度。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想要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对我国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加深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有效的推动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建设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充分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李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4):22-23.
[2]张业.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5):25-26.
[3]韩耀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农家参谋,2017.24.13.
[4]陈秀梅,王秀云.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吉林农业,2017.24.51.
[5]崔洁.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22(13):2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 优化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所采用的经营管理主要模式是小农经济,这种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在农村开展农业作业的多为老人以及妇女,这部分群体体力与专业技能相对薄弱,专业化农民欠缺。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新农村建设诉求不符。农产品生产者的身份变动,逐渐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其中,农产品核心生产者的身份不断变化,从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从而造成了农田资源出现了闲置的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影响了土地经营权,使得土地无法利用流转的形式获得合理化的使用[1]。
(二)金融体系和产销联合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当前,在金融体系中,我国农业管理人员依然没有规范而又系统化的安排,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机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产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变。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多项惠农政策,可是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效能。此外,农业经营人员没有从区域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制定农产品产销联合体系。影响产业机构升级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本身对农业缺少规划,造成了技术无法通过产销联合机制提升农业生产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与产销联合机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与产销联合机制,需要構建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产业结构。所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多样性的农村产业结构。比如,各级政府可以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以及特色,实现农产品规模化销售与生产;其次,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农产品的发展速度,用来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比如,农产品经营人员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区域的深加工,推广农产品运输、保鲜和包装技术,有效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核心企业的形式,推动产品升级,实现技术进步[2]。最后,构建满足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销机制,科学规划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土地流转
为了保证农村地区能够用上大设备,同时也为了提升农业产值,相关部门要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工作,制定出完备的土地流转政策,这样能够确保农村土地资源可以获得集中化管理和使用。同时,部门、人员也要针对农业生产形势对其加以调整,选择制度化以及流程化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型农业技术价值,提升农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在土地流转制度后,有关部门能够统一化管理土地资源,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提升农产品产量,加快我国农业经济朝着工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够确保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品持续稳定供应。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采取土地流转政策以后,我国能够大面积实施农业工业化生产,政府部门可以集中而又高效的管理农产品生产与种植,我国土地资源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整合,有效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为了提升科技创新的力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更加关注农产品生产,缺少多元化的管理形式。为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要从传统模式上对其进行优化,对农业结构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充分满足新农村发展的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其次,强化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充分引进全新的技术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政府需要大批量的开展培训教育工作,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更新,充分引入更加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农业的有序发展[3]。
(四) 对管理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对目前的管理体系进行健全,进而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相适应。因此,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下,我国需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要以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前提,根据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健全新的土地流转制度,并且充分地落实到实践工作中,进而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需求。第二,在管理农业经济时,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档案制度,进而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4]。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还要将城镇纳入工作体系范畴内,进而确保农业生产的项目更加规范,不断提升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速度。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我国想要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需要对我国农业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加深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有效的推动农业科技制度改革,建设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充分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5]。
参考文献
[1]李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7(4):22-23.
[2]张业.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5):25-26.
[3]韩耀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农家参谋,2017.24.13.
[4]陈秀梅,王秀云.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吉林农业,2017.24.51.
[5]崔洁.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2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