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拍摄攻略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徒步云南雨崩时,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博格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顶晶莹洁白的积雪终年不化,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像是大自然造就的神秘礼物,我们只有经过千辛万苦才能见到她。2013年的秋天,我有了再次亲近梅里雪山的机会,同时,在尼泊尔的纳加阔特探访了鱼尾峰,在天空中飞越珠峰,冈仁波齐、南迦巴瓦……本期,将同大家分享如何用手中的相机展现圣洁的雪山美景。
  守拍日照金山时刻
  每一位到雪山拍摄的摄影师都在期盼“日照金山”的美景。但由于气候原因,梅里雪山长年笼罩在云雾里,能亲眼看到已是一种缘分和运气。拍摄梅里雪山的理想季节是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期间,最佳季节是10月底。此时天气晴朗,空气洁净,透明度高,常能看到主峰。在晴朗的天气里,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雪山红色的山尖开始逐步变成金色,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部分仍然是冷色调;然后金色范围逐渐扩大,形成绝美的“日照金山”奇观,这个过程会持续10多分钟。
  拍摄日照金山一定要早早守住绝佳位置,提前构图,静静等待日出。日照金山出现时,可以采用局部测光针对金山照耀的区域精确测光,也可以采用评价测光,并减1挡左右的曝光补偿。由于光线变化很快,建议使用RAW格式拍摄,以便后期调整色温。如果想要拍摄接片,建议设置M挡手动曝光,并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组照片的拍摄。
  接片再现雪山全貌
  很多雪山都不是独立的雪峰,而是一座庞大的雪山群体,梅里雪山就是如此。这里的群峰自南向北依次排列,高低起伏,雄伟峻峭,气势磅礴,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13座,也称太子十三峰。从左到右(从南到北)依次为:缅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气质若兰,传说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妻子,海拔6054米;洛拉争归贡布(红脸神峰)则如一个胆小羞怯的孩子,躲在缅茨姆身后;加瓦仁安,形似法冠,也称五方佛峰,五佛冠,海拔5470米;巴乌八蒙,也称英雄女儿峰,浑圆饱满,摄人心魄,海拔6000米;巴乌八蒙的右侧是帕巴尼顶九焯峰,藏语意为十六尊者峰;主峰卡瓦格博,是一座完美的金字塔形雪山,海拔6740米;玛兵扎拉旺堆峰,也称无敌降魔战神,海拔6365米;奶日顶卡峰,海拔6379米;粗归腊卡峰,海拔5993米。
  想要展现整个雪山群落,必须采用接片拍摄的手法。拍摄全景照片需要保持相机水平,首先根据三脚架或者相机自带的虚拟水平仪仔细调整,避免开始和结束位置的水平线倾斜,保证拍摄的一组照片视点保持一致;此外,应尽量选用畸变较小的中焦镜头垂直构图拍摄,并在每两张照片之间预留30%左右的重叠区域。这样的方式虽然增加了拍摄数量,但接片的画面效果最为理想。
  拍摄全景照片还要保持曝光设置一致。使用手动曝光保持同样的光圈和快门速度。针对整个画面靠近相机的1/3处对焦,然后切换到手动对焦,保持焦点和景深一致。在晨昏拍摄时,由于不同区域的色温变化较大,建议使用K值白平衡保持所有照片的色温一致。最后利用Photoshop、PTGui Pro等后期处理软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制作出壮观的全景作品。
  多重曝光展现美景
  想要把雪山拍得与众不同,多重曝光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手法。多重曝光可以在同一张照片上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呈现相同的被摄体,也可以把不同的景物魔术般地叠加到同一画面中,自如地展现自己的创意和构想。尼康D90以上的机型,佳能EOS 5D Mark III、EOS 1DX、EOS 6D、EOS 70D等都具备多重曝光功能。
  雪山星轨震撼人心
  我一直喜欢夜拍星轨,只要天气条件许可,就决不错过拍摄雪山星轨的时机。随着地球本身的自转运动,星星的位置也在不断移动,天气晴朗的夜晚,在超长时间曝光下,画面中就会出现因星星在夜空经过而形成的银色轨迹,而雪山上空的星轨更让人心灵震撼。
  无论是香格里拉还是“喜马拉雅山的观景台”—纳加阔特(Nagarkot),在夜色刚刚降临时都云雾缭绕,雪山的真容都难以见到。晚餐过后,我立刻回房休息,保持充足的体力。设置23点、24点、1点的闹钟,每隔一小时到室外观察天气。一旦云雾散开,就开始拍摄。
  在拍摄之前,要准备稳定的三脚架、充满电量的电池、快门线和充足的存储卡。此外,要特别注意关闭数码单反相机的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启用长时间曝光降噪功能会延长相机的数据处理时间,如果拍摄30秒,相机存储和处理照片的时间也需要30秒,这会导致最终合成的星轨出现断痕。
  拍摄雪山星轨时,首要考虑的是保障雪山曝光适当。以30秒曝光时间为准,调整光圈和ISO值,使雪山曝光正常即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ISO值,可以让星轨更加明亮。单张照片的曝光测试完成后,把相机设置为连拍方式,直接推上快门线,持续不断地拍摄,直到完成所需要的拍摄时间,通常是1~2小时。拍摄时间越长,星轨的长度也越长。如果希望拍摄圆形的星轨,要把镜头对准北极星。
  航拍机会不可错过
  尼泊尔加德满都飞往拉萨和拉萨飞往成都的航线,都是经典的雪山路线。在飞机上可以看见很多6000米以上的著名雪山,包括南迦巴瓦、卡瓦博格、央迈勇、夏诺多吉、仙乃日、牛背山、鸡冠山、田海子雪山、莲花雪山、贡嘎雪山等。
  想要在飞机上拍摄雪山,一定要提前选择靠窗的座位。通常情况下,避开机翼的靠前的座位视野更加开阔,可谓最佳选择。不过,这类座位常常早就被抢订一空。事实上,航班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也可以避开机翼的干扰。
  变换视角创意无限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只要条件许可,要尽量寻找不同的拍摄点,变换角度拍摄。不同的距离、拍摄高度、位置,都会让环境、陪体出现鲜明的变化,并最终改变照片的呈现方式,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他文献
佳能此次CES动作不大,只推出3款小型数码相机:博秀PowerShot N100、SX600HS及伊克萨斯IXUS 265HS,以及一款炫飞SELPHY CP910小型照片打印机。  博秀PowerShot N100是去年发布的针对女性设计的PowerShot N的改进升级版,像素仍然是1200万,但性能大幅度提高。感光元件增大到1/1.7英寸,镜头焦距改为24-120毫米,最大光圈增大为F1.8
期刊
1985年,14岁的丹麦少年约阿基姆·埃斯基尔森(Joakim Eskildsen,以下称约阿基姆)看到哥哥冲洗胶片后,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摄影师。那时的他,常常被家门口的天气和风景所吸引,喜欢用相机拍摄自家住的房子,以及房屋周围的田野和森林。时间流逝,34岁的约阿基姆发现,自己又重新开始着迷于拍摄自己的家和周边的景物,年少时的拍摄对象再次成为自己镜头下的主角。如今,约阿基姆42岁,对于家的影像探索
期刊
“家”是大多数人最习以为常的地方,那里有我们最亲近的人和熟悉的生活空间。熟悉让一切显得理所当然,既而平淡如水。所以人们常以摄影的方式为家庭生活中特别的部分留下纪念,就如同在一片安静中奏响几个音符。  美国摄影师查尔斯·罗齐尔(Charles Rozier,以下称罗齐尔),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从日常生活中撷取了千余个瞬间,并将作品集结成一本名为《家庭音符》(House Music)的摄影集。他说,那
期刊
杂乱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房间,漫不经心的家庭成员,体现出某种个人习惯与趣味的小细节……没有精心的布景,也没有戏剧性的画面,如同照片中的人物,好像只是度过了稀松平常的一天—这就是台湾摄影师陳敬寶的组照作品《寻常人家》。平淡质朴却充满家庭生活的韵味,也许是对这组照片最好的注解。  横摇镜头  2011年,陳敬寶带着他的4×5大型底片相机和两盏摄影棚灯走进了台北天母地区普通居民的家中,开始了《寻常人家》的创
期刊
2011年的冬天对于意大利女摄影师安娜丽莎·布兰比拉(Annalisa Brambilla,以下简称布兰比拉)来说可谓“一段史诗般的旅程”。偶然的机遇带她踏进了一个不寻常的家庭,由此经历了一段不寻常的时光,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组照片《我的星球大战家庭》(My Star Wars Family)。  走进“星球大战家庭”  Matt和Shaila是4个孩子的父母,也是布兰比拉的邻居。他们在周日市
期刊
这是一个新机构的新奖项,至今仅是第二次开放申请,由Photographic Museum of Humanity(简称PMH)设立。PMH或可翻译为人文摄影博物馆,是一家网络摄影博物馆,建立于2012年6月,关注当代社会,关注当代摄影,每月推出一期摄影展览。不同于现有博物馆的网络版,也不用于社区似的摄影交流平台,它的骨子里仍是家博物馆,基于网络,期待着成为一家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地域限制、没有交流障
期刊
“我的作品和时间、空间相关。”倘若你访问美国摄影师多娜·施瓦茨(Dona Schwartz,以下称多娜)的个人网站,你会清楚地看到这句话。时光的碎片被多娜用影像拼接缝纫在一起,渐渐化零为整,变成了一部人生蒙太奇,凡人皆有的欢乐与离愁,交替在照片中淡入淡出。  2011年,多娜的作品《巢中》(On the Nest),获得了由英国国家肖像画廊主办的泰勒·韦辛肖像摄影奖(Taylor Wessing
期刊
观展手记  当看到好作品,心之喜悦如一壶茶泡开了,一杯酒喝美了,见到残柳败叶,都觉欢喜。  一张张苏格兰格子布纹路的照片,像地毯一样挂在全摄影画廊的宽阔展厅,在冬天的上海,让观者顿时有种披上柔软羊绒织料的温暖感。  《我们》是艺术家张博钧的新摄影作品。在这个系列中,他以人为单位,将人像素化,将人流中的“我们”一个一个密集排列,安放到格子纹路里。除了形式别具创意,内涵更是意味深长。像修拉(Georg
期刊
摄影师简介  加诺·斯托夫卡(Jano ?tovka),工作和生活在斯洛伐克的普雷绍夫(Pre?ov)。目前担任Olivier广告公司的摄影师,并在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的一所传媒学院教授广告摄影。2011年成为斯洛伐克共和国职业摄影师协会(Asociacia profesionalnych fotografov Slovenskej republiky,APFSR)会员。近年来凭借
期刊
小学三年级时,杨凯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场作文比赛,很寻常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我的理想—》,同学们纷纷写着要当解放军、当科学家、当工人……杨凯生写的是要当作家。那次比赛,他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  1949年生人,和同代的每个年轻人一道,随时代颠簸翻滚,想当作家、能通篇背诵《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少年后来下了乡、当了兵、进了工厂、入了大学、闯荡金融界,成为中国最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