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临床难题 改变全球肺癌辅助治疗模式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全球和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种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81万,粗因肺癌死亡约65.70万例。手术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重要手段,然而30%~40%的肺癌患者初诊时已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导致极易发生术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且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26%~53%。国际上标准的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虽然优于单纯手术,但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都接受单一的治疗方式,不仅毒副反应严重,医疗资源耗费巨大,且临床疗效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5%。因此,迫切需要更合理的治疗策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者生存预后。基于此,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带领团队,从2011年开始,围绕"肺癌围术期靶向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从肺癌的个体间、瘤间到瘤内不同层面系统探索了肿瘤的异质性规律,从分子分型层面揭示了早期及区域淋巴结转移肺癌基因组学层面突变谱特征,探索了肺癌从个体间、瘤灶间到瘤灶内不同层面的基因组异质性,为建立肺癌围术期精准治疗建立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肺癌是我国三十年来发生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从21世纪开展的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开始,肺癌就已经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据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8万例,因肺癌死亡约65.7万例。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且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不高。尽管肺癌临床特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但主要治疗选择仍未改变,造成肺癌患者毒副反应严重、临床疗效不理想,且5年生存率低,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迫切需要更合理的治疗策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