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Sha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中共党史政治功能的角度来看,党史研究所具有的资政和育人功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从党史研究的学术功能看,充满活力即富于争鸣和创新精神的党史研究,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本身,也应成为党史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中共党史;和谐社会;政治功能;学术功能
  中图分类号:D23;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48-04
  
  中共黨史学与一般的历史学科相比,具有更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因此,除学术功能外,中共党史学还有“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功能,体现着政治价值与学术价值的统一、政治功能与学术功能的统一。而无论是从其学术功能还是从其政治功能来看,都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党史研究的资政功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1]35可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从党史研究的角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
  首先,通过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执政经验,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从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在一个局部地区执政的政党。延安时期,这种特点尤为鲜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几十年的执政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研究党的历史,尤其是党执政的历史,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重视总结和借鉴党的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2]
  进入新世纪,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增加了许多年轻同志,他们不仅没有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而且许多人也未能直接参与“文革”之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党的历史和经验缺乏系统、深刻的了解。而这些党员和干部却承担着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领导人才,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系统地了解党的历史,深刻记取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一个党,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和指导现在,更不可能正确地预见和走向未来。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对党的过去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可能胜任今天的领导职责,更不可能承担起明天的历史重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中国共产党55年来的执政经验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六条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即: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3]5-7这六条经验是在对党的历史尤其是执政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代表了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当然,实践在不断发展,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任务,对今天的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继续深化党的执政经验研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今后党史研究的重要方向。
  其次,通过研究党的建设史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3]31如何搞好党的建设?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方面,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党的建设的历史。我们党从建党那一刻起,就十分重视自身的建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自身建设的经验,为今天党的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因此,加强和深化党的建设史研究,是新形势下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前提所在,它本身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党在自身建设方面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一是从思想上建党的历史及其经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在进行革命道路的探索中,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解决党内成分混杂、思想不一的问题。1929年的古田会议,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内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规定了新党员的入党条件。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提出,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强调发展党员不是看成分和阶级出身,而是看对党的主张的态度。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1945年,党的七大规定了各种阶级成分和出身的人入党的条件、程序等,标志着“从思想上建党”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党继续探索思想上建党的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有这些,对今天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今天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形势下,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既是对党的历史上注重思想建党传统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实质上是个理论创新问题,即用发展了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正如李君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上所指出的:“实践走到哪里,历史也就走到哪里,理论创新也就走到哪里。理论研究离不开历史研究。”[4]离开了历史研究的理论研究不可能有所创新。不认真研究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史,理论研究的结果很可能是全盘否定或者停滞不前,而不可能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还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分割开来的结果。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痛苦的经验中学习。”[5]既然党的历史已经提供了惨痛的教训,党就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同样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新形势下中国改革、发展的新情况结合起来,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起来。
  二是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及经验。之所以特别突出地提出这一问题,不仅因为它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重要,更因为这方面的失误曾经给我党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危害。党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陈独秀的家长制、李立三的一言堂及王明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都曾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重大损失,我们党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党内民主集中制逐步被破坏,民主生活越来越不正常,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日益严重,伴之而来的则是“左”倾错误的日益发展和“文革”中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恶性循环。党内民主集中制的破坏,让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不小的弯路,这个惨痛的教训来之不易,永远值得我们记取。为此,尤其应重视并深化党内民主建设史的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中之重。
  
  二、党史研究的育人功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21-22这就告诉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实现这些目标,说到底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社会思潮多样化和传媒工具迅猛发展的今天,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在育人方面的优势。
  党的历史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
  一部党史,雄辩地说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運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但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结束了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一部党史,表明新旧社会两重天。旧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凋敝、国势衰弱、文化落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仅仅50多年的时间,中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祖国大地,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真可谓是人间奇迹。
  一部党史,包含了众多的先进模范和先进事迹。在党的历史上,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抛头颅、洒热血,辛勤耕耘,忘我工作,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时代颂歌。
  可见,党史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在党员、干部和青少年教育方面,党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党史研究工作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党史知识普及的关系,编写各种通俗的党史读物,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各种纪念活动、电视艺术、图片展览、革命纪念景点、现代传媒等渠道,发挥党史研究育人的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党史研究的学术功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涵盖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社会各个领域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笔者认为,作为学术领域的“活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争鸣与创新。
  首先来看争鸣。党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除资政育人的功能外,本身也具有学术功能。但由于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往往被简单地割裂开来、绝对地对立起来,强化政治性而弱化学术性,甚至以政治性抹杀、否定学术性。最终的结果是:在党史研究中,跟着领导人的讲话走、跟着纪念日走、跟着运动走的“注经式”、“逐风式”的“成果”俯拾即是,而非常时期一度十分猖獗的“以论代史”、“史从论出”,以及“御用史学”、“影射史学”更是极端的例证,使“百家争鸣”变成了“一家独大”。表面上看,这样的学术界没有争鸣,一片风平浪静,“和谐”无比,实际上,这种死气沉沉的“和谐”下隐藏着的却是矛盾重重。建国后一个时期,党在文化领域内以政治思想标准代替学术标准的错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6]这就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就党史研究来说,以“双百方针”为指导,允许和鼓励不同意见的探讨和争鸣,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是充满活力的和谐。
  再来看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活力”是跟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创新的社会会充满活力。创新包括各个领域的创新,学术领域也不例外。没有学术上的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成为空谈。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理应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中共党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学科性质方面还存在不小的争论,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指导理论上都缺乏创新,在学术观点上也缺乏突破性成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6]中共党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进行学科体系、研究方法、指导理论和学术观点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中共党史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密切关系。无论是从资政的角度,育人的角度,还是从党史自身的学术功能来讲,党史研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本身,也对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理应成为今后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可以把党领导人民促进社会和谐的历程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积极进行社会史的研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24-225.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郭德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8.
  [6]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1.
  
  责任编辑:王清明
其他文献
通过优化ZSM-48分子筛的合成方案制备了低硅铝摩尔比的ZSM-48分子筛,并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了铝源、碱源、模板剂、硅源、水等因素对ZSM-48分子筛合成的影响.采用XRD、XRF、SEM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对我国农业和
In urban and peri-urban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septic tanks as pretreatment is common. One challenge of decentra
6月中旬,武汉洪山城管执法大队在对占道经营者劝说、宣传无效后,50名执法队员围站成一圈,双手背在身后,沉默地注视着食客和坐在一旁的老板。如此“对峙”了27钟后,老板与食客最终
一、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而言,还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农村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
期刊
近年来,我们泗阳县坚持以扩大民主为方向,以公推公选为主要方式,积极构建民主开放的干部工作机制,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植物神经和内脏神经及胃肠道激素在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些激素的作用比较清楚,而另一些则不十分清楚,简要介绍瘦素、甘丙肽、肠抑胃素及植物神经、内脏神经对
<正>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继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吸收了农村改革中的成功经验,正在迅速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好的势头,一个个改革的好典型冲破阻力涌现出来.目前我国出现的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的大好形势,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仍然靠改革.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实践证明,党中央确
An important use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s oriented to know their individual impact on the whole environment quality. Nevertheless, most of the important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