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负碳—生态文明之“真善美”的统一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相对于低碳、零碳经济而言,负碳经济的产生或将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新革命。负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本身是生态伦理的一种实践形式,已在我国广东及西部沙漠地区展开试点。负碳经济的运行、负碳—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创新、協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活动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达成人类对社会的真、善、美的最高追求。
  关键词:负碳经济;负碳—生态文明;求真;臻善;达美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5-0074-08
  负碳—生态文明指的是以负碳经济为基础的绿色、可持续文明模式。所谓负碳经济,并不是指没有任何二氧化碳排放,而是碳源(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碳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相减低于零的动态经济发展模式。所谓“负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零碳技术以及捕获、吸收、储存、清除和转化二氧化碳等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围绕环境负碳化的一整套体系、制度、模式、系统的完善和应用,尽可能地杜绝传统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使温室气体排放稳定或降低到安全的水平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运行模式。
  相对于低碳、零碳经济而言,负碳经济的产生或将引发一场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新革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摄氏2度温升是气候变化危险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极限门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研究就指出:“未来我国将不得不面临巨大的负排放压力,恐怕低碳以及零碳技术都将无法解决全球期待的摄氏2度温升控制问题,而唯有负碳技术、负碳产业、负碳经济的出现方可为挽救全球气候带来一线希望。”[1]负碳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核心是对资源进行生态化地利用,并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反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发展。可以说,它是生态伦理的一种实践形式。生态伦理本身为负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观念基础,而负碳经济的运行为人类走出传统的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互惠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生态社会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人类在最初的劳动活动中形成了以知、情、意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心理结构,在此基础上逐步萌发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其本质是寻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知求真,意求善,情求美。可以说,求真的认识活动、向善的实践活动、爱美的审美活动既是人类三大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三大活动的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类活动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负碳技术作为人类劳动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统一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和伦理追求,即追求真善美的主客观统一。
  一 负碳—生态文明之“求真”
  在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活动中,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即为“求真”。通过这样的“求真”活动,人类不断地积累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进一步用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获得人类发展的自由。马克思曾经说过:“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P108)人类对世界本质及规律探索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来,标志着人类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人与自然不再是原始的混沌的统一体,人类首次以主体的身份与自然相对立。此后,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日趋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自然规律得到揭示并不断被人们利用于对自然界的改造,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则仅仅被理解为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
  “文明乃人类的存在方式,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断推动文明前行。”[3](P32)从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经过蒙昧野蛮的前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工业文明确实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得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落后、野蛮的生存状态。但是,支撑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是近代以来主客二元分化与对立的机械主义思维模式。这就意味着,我们所面对的一个原本整体的、复杂而有机的自然世界被分离与肢解了,人们所探究到的只是一个片面的、否定了社会和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以及自然界的多样性统一的、孤立、静止、机械的世界。就其本质而言,人与自然的分化并非意味着人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任意改造自然。相反,人在生产中只能在一定程度和限度上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人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仅看到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一面,更应该看到人与自然合作统一的一面。“自然界中无生命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和无意识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地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4](P291)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与生存危机从根本上暴露了工业文明机械主义世界观的局限与危害,这是近现代以来人类只考虑从自然界索取而忽视了人与自然合作统一的必然结果。人类的未来发展迫切需要彻底抛弃那种内在矛盾日益激化的工业文明形态而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形态。
  负碳—生态文明将人类活动的碳排放作为关注的焦点,要求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尽可能不排放并能够回收利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大限度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生态效益,在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中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这是马克思发展观的当代拓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新注解,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有机”部分。人的解放只能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马克思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认为只有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5](P81)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5](P54)。因此,人类必须在转变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模式中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之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首度写入新的五年规划中,这些国家发展战略上的新突破与负碳理念发展绿色负碳经济、倡导节能减排降耗与科技创新、构建负碳能源体系等实践要求不谋而合。可以说,发展负碳经济、实现负碳—生态文明这一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实现社会发展方面最先进的成果和智慧。   负碳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整体性思维模式、生态思维模式与双赢式思维模式。负碳经济理念认为,人类只是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类的需求和其他物种的利益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而人类只有在保持整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负碳经济要求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主张推行城市负碳化道路,发展以零碳、负碳模式为基础的新自然经济,力求创建一个永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产清洁化、消费友好化、环境优美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负碳—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根本的价值目标,追求的不仅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互惠互利的整体发展;不是某一代人、某个区域或某一个国家的发展,而是长远的、整体的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就克服了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态度,实现了从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方式向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的转变。负碳经济高度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要求人类做到对恒定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创造性运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运用;要求对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要控制和吸收,对产生的废物要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负碳经济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倡导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把生态安全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力求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从而以一种主动务实的态度切实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这正是一种生态思维模式。
  负碳经济的发展推动著人类在一系列前沿科技上取得创新突破,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提供了诸多崭新的领域。例如,负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以高效、安全、洁净为目标的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得以海洋能、氢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基础的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得到普遍应用;负碳经济高度重视新材料创新,不断赋予生物材料、复合新材料、超导材料以及纳米材料等诸多新材料全新内涵的创新,特别是生物能源材料在将来会大有用武之地;负碳经济开拓了新环境创新的领域,立足于节约或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以及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环境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性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修复、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的质量;负碳经济的发展将大力催生新生物科技创新,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以及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等,将会有力地带动未来生物经济领域的研究,并不断推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物质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集成,从而以发达的科学技术与良好的认知视野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一系列重大科学突破与创新将孕育其中。
  二 负碳—生态文明之“臻善”
  自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如果说,探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努力求“真”指的是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中达到的统一,那么,孜孜求“善”就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使得现实的存在符合主体理想的价值目标。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们孜孜以求真理的目的,是为了用真理去指导自身的活动,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发展。人们常常说,伦理学是一门关于善的学问。从宏观上而言,“善”表达的是人类对“应然世界”的价值追寻,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与幸福。
  向善——追求理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类活动的伟大目的。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美好的生活世界的追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曾经骄傲于在发展科学技术和提升生产力方面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成果。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也正面地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P362)然而自20世纪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积累,人类不仅两次陷入大规模的世界动荡之中,而且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环境、社会、伦理、宗教、科学等问题,人类对工业社会的前途充满恐惧和迷茫,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反省。
  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工业文明之“恶”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障碍。第一,工业文明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对生产—利润的无限追求,意味着工业文明及其内在的制度规定不可能真正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目标。在工业文明主导的社会里,真正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活动和环保政策不可能实际操作到位并惠及所有人群。事实上,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生态危机在全球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即在一种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部分工业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所施行的与生态环境问题相关并带有明显剥削与掠夺性质的经济、政治行为愈演愈烈,这是因为:工业发达国家由于自身日益紧迫的资源与能源现状,他们试图通过资本全球化而进行潜在却实质性的剥削,从而让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为他们的环境问题买单;一方面,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本国内部制定了越来越高的环保标准,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积极鼓动本国高能耗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严峻的世界环境问题一再让位于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经济增长,从而使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第二,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废弃物处理”是一个非循环的过程,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又奉行物质至上的原则,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种对资源的极度消耗不仅越来越使得人类赖以存在的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撑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更导致人们沉溺于物质世界的丰裕享受不能自拔,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日益走向片面化和畸形化。第三,当今工业文明“笼罩”下的全球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正是工业文明转移危机的“最佳”途径。当代工业文明一方面依靠发达的技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依靠不断制造公众的“虚假”需求来维持自身发展需求。这种对大众消费的控制,实际上就是在“转移目标”,即把事实上的经济危机转移到生态危机上去。第四,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全球生态危机,是一种影响全球范围的社会公平的问题。这是由于工业文明的本质不可能,也不会停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来促进发展、实现公平。而只有推崇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相统一,提倡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的生态文明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全球环境公平问题。如今人类所遭遇到的环境问题早已不是“一国一区”的局部问题,取得全球共识,改变现有的由工业文明发展方式操纵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必须尽快走负碳经济发展道路,推行新自然经济,从每一个经济体、消费体做起,将“不生产碳”和“去除碳”相结合,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解。   负碳—生态文明之“善”是人类迈进理想社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两大变革之一。他们说:“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这里的“人同自然的和解”所涉及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而“人类本身的和解”则强调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恩格斯认为解决“两大和解”的关键是,“需要对我们迄今存在过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制度的完全的变革”[6](P603)。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必须改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私有制度,实现人类在更高阶段和更高形态的文明。就此而言,实行以负碳经济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来取代工业文明,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之举。
  第一,相对于工业文明来说,负碳—生态文明能够真正实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工业文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而负碳—生态文明主张适度动用劳动、资本、资源,尽可能生产绿色、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适度的消费需求;主张发展新自然经济体系,体现与工业文明相对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机;切实调整人与物的种际公正、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公正、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公正,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城与乡、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民族之间及国际与国内的和谐等。
  第二,以负碳经济为基本经济运行模式的负碳—生态文明致力于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负碳经济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运用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使用周期,尽可能消灭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与消耗,既着眼于工业生产的具体的全过程,又着眼于全局性和互补性,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和控制污染,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状态;实现城市生态化、负碳化,力求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尽最大可能实现不再开采自然资源,不再破坏自然环境为理想的新自然状态,这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
  第三,负碳—生态文明最终面向的是人的全面价值的实现,努力追求最普通人群的真正的全面、自由发展
  负碳—生态文明将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与归宿,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置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实践关系中,致力于在环境生态化、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总体实践中达到人的最高价值,并通过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创造新的自然生存条件。
  第四,负碳—生态文明重视自然界的价值,将人类道德的关怀对象拓展到了自然界
  工业文明认为,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都是人作用的对象,“人”作为主体可以自由地支配利用动物、植物以及自然这些客体。就此而言,只有人才有价值,除人之外的其他自然界生命都没有价值;只能对人讲道德,不可以对除人之外的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负碳—生态文明则认为,应当超出狭隘的功利主义伦理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的客体应当而且必须包括自然界。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存在物都有其内在的价值;人以及生物圈所有组成部分都要依靠自然,人要尊重和爱护其他生命和自然界。
  第五,负碳—生态文明将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绿色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从而为人类早日进入“理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农业文明的产生带动了封建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到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广泛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人类在世界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并最终促成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应对人与自然的矛盾时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伴随着生態文明的实现,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以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也必将实行完全的变革,而其最终的归宿就是迈向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身和解的“理想社会”。
  三 负碳—生态文明之“达美”
  审美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们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墨子曾经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7](P22)。作为人类高级的心理活动之一,审美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8](P97)美是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状态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它包括事物在结构上的和谐与新奇、色彩上的绚丽多姿、旋律上的美妙动听等等,在总体上它也包括人们对一种客观生活状态的愉悦满足的主观评价。
  审美同样是负碳技术运用和负碳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欣赏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其中也包括了人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创造实践的提升。在传统的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们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更使环境审美成为被忽略的一环。负碳—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认为,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理念的根本性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绿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无污染的新路子,从而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赢,逐渐步入生产美、生态美和生活美的理想社会状态。
  第一,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实现“生产美”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和历史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状态;提倡生产美,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首先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健康可持续。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负碳经济通过零碳技术和捕获、吸收、储存、清除、转化二氧化碳等各种绿色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以及一系列制度、模式、体系、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尽可能杜绝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及能源的使用,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的使用周期和效率,使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和稳定到安全的水平上。负碳经济产业把资源再生产与综合利用及环保生态结合到一起,努力实现生产的清洁化、环境的优美化、产出的高效化与资源利用的永续化。   负碳“生态工业产业”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表现为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其新陈代谢以生态系统的循环方式运行,采用消除或重复利用废料的“封闭循环”生产系统,尽可能消灭废物的产生和资源的浪费。这种工业链网科学合理地运用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使之成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从而使物质与能量得到多级利用和最大化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生态工业系统。在这种工业系统中,废物和污染物大量减少,而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得到显著提升,整个生产过程也在负碳技术和负碳化管理的介入下被大大优化和美化。
  在以往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只是被动的当事者,而伴随负碳—生态文明的到来,人既是生产过程的当事者,也是生产过程中主动的设计者、监测者和调控者。借助于全新的高度发达的负碳技术和负碳经济运行与管理体系,人们应当并且有可能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向艺术审美领域发展,将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作为审美的对象,从中获取身心的平衡、情感的满足、心理的补偿、审美的调适,从而大大推动传统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文化的发展。
  负碳经济下的生态农业有两项基本的使命:其一是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其二是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改善生态质量,为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伴随社会的发展,农业的生态使命使得它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得到彰显。新兴的负碳—生态农业将功利性和审美性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在功利之外释放审美意蕴。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负碳—生态农业依据生态农业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的特点,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做到整个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生态优化和环境美化。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生态美”
  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也是化解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实现现实世界生态美的钥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两个劳动概念,一个是作为实际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这是一种片面的异化的不自由的劳动;另一个是“作为人的理想化类本质的劳动”,也就是作为人的创造性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中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真正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9](P207-208)。施密特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在物质与能量方面双向的渗透和循环,它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养育的关系[10](P78)。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发展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諧,“由此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11](P918-919)。由此可见,要消除现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弥补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出现的裂缝,恢复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的生态本性。人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既有从自然界取用物质和信息养育自身的权利,也有通过自身活动消除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保持生态圈平衡这种养育自然的义务。当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使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能够为自然所分解、所吸收,人类不断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
  负碳经济发展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其第一步就是要求减少能耗、物耗,实现废弃物可降解,不仅如此,它还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运用,要求做到将“不生产碳”与“消除碳”相结合,完全实现使用可再生资源,达到不再开采自然资源,不再破坏自然环境为理想的新自然状态。负碳经济认为,生态美对经济发展而言不是包袱,而是源泉和动力,从而要求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变消极被动保护生态环境为积极主动创造生态美的生态实践,通过生产美实现生态美,并以生态美来落实和检验生产美,实现山清水秀、天蓝宜居、江山如画的“小康社会”。
  负碳经济试点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生态效果。例如,首批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湖南省长沙县,历经十年努力,改变了原来的“烟雾呛人、污水横流”,实现了“天蓝、水绿、山青”的华丽蜕变。他们注重以科技创新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一方面,通过普及人工湿地,种植狐尾藻、蓑衣草、水芹等植物,让土壤与水体同时得到净化;另一方面,依托“速生草碳转化刈割封存降碳除霾技术”研究种植推广速生草,高效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51%,林木绿化率达49.2%,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县城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3%以上[12]。再看看荷兰,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尤其是可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而且气候条件也非常不利,但是荷兰人却非常重视将对自然的反哺与物质产品的生产高度结合。例如,壳牌石油公司鹿特丹港的炼油厂每年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必定是对环境非常不利的。荷兰人通过管道将这些废气直接输送到果蔬、花草种植等大棚基地,因为大棚内这些植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如此一来,就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对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进行了高效利用[13]。荷兰人的负碳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可以并行不悖,而发展负碳—生态文明更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和生态化发展,帮助人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三,在改善发展条件中实现“生活美”
  发展经济,保护好生态环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就此而言,生产美和生活美具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美”。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实现美好的生活,不仅需要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美化、优化,还需要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全方面的社会保障。美好的社会生活是人类整体的创造性实践和个体的真实体验的统一,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负碳—生态文明倡导并努力达成一种生态化生活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生态消费,即一种以绿色适度、可持续和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消费方式。在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负碳经济的发展将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在生产、运输、消费的生命周期中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较少的有机食品、应季食品、天然食品;符合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原则的各种生活资料并逐步使“5R”生活准则深入人心;大力发展以恒定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公共交通,并通过先进的能源转化技术,使新能源交通工具普及化;逐步推动以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为目标的生态化建筑,在设计理念上,无论是将建筑融入自然,还是将自然引入建筑,都力求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中实现生态性能与视觉美感的双贏,体现人、技术和环境之间在地域和民族文化等多层面的和谐统一。负碳—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阶段的精神需要,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面,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放弃对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片面追求从而达到更高的价值理想境界。这既是人对自身存在及意义的理性反思与重新阐释,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今后持续完善发展的内在保障。
  负碳—生态文明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负碳经济的发展和推进需要统筹城与乡、人与自然、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公平发展;以绿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和规范社会运行,在此基础上增强综合国力,从而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的层次和水平。
  负碳—生态文明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关注的焦点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物质与精神的协同进步及良性循环。负碳经济以绿色科技和创新的资源、信息、人才等管理体系推动绿色生产力快速发展,将实现人均GDP达到或超越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稳定、高速,社会和谐充满活力。它要求科学地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好人民群众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和持久的幸福;它要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逐步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它将使人们的生活条件实现真正的生态环保,人民群众健康长寿,劳动人口充分就业,民众安定和谐,社会保障体系及福利体系健全,高水准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盛行等等。总之,发展负碳经济,不仅关涉自然和生态,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环境双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人民幸福度不断提升的理想文明形态。
  参考文献:
  [1]负碳时代能否提前到来?[N].经济参考报,2013-05-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徐春.人类生态危机的沉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學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国家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县十年探索[EB/OL]http://www.cila.cn/news/landscape/guonei/266788.html.
  [13]刘潇潇.荷兰:在改造自然中与之和谐共处[J].质量探索,2013,(Z1).
  [14]率先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责任编辑 书华)
其他文献
0A即办公自动化(Omee Automation),是办公工作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正> 测定含钙有机物中硫的含量时,不能应用一般测硫的氧瓶分解及氯化钡滴定法,因为样品在燃烧分解后,立即在吸收液中生成白色硫酸钙沉淀,严重影响测定结果。我们采用了套管
目的 对舒肝解郁胶囊联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院门诊诊治的血管性头痛患者104例(观察组)作为试验对象,让观察组
微项目教学主要是将所学习的内容实现项目化,并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提出主题任务,让学习者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作为被广泛应用的局域网内部认证协议,IEEE802.1x通过对接入的终端用户进行身份的认证来确保用户身份的合法性,防范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文章通过对IEEE802.1x技术的认证原理、
刘安及"淮南学派"对《淮南子》的思想著述,根本意图在于为"刘氏"立言,其中隐含着"王朝政治"与"王国政治"的双重立场,因此实际上表现为为"刘氏"天下立言与为"刘氏"王国立言的复杂意涵。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把握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之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目前移动互联网已被大家普遍使用,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会遇到安全问题,这牵扯到了人们的隐私安全,因此移动互联网络中安全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本文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存在的现实问题,从安全认证、文档保护、安全签名服务和扩展移动互联网络安全四个部分来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安全认证;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发展,在未来也
顶推施工方法的雏形来源于早期钢桥的拖拉法、导梁拖拉法、纵向连接拖拉法等,其采用千斤顶代替了传统的卷扬机滑车组,用板式滑动装置代替滚筒,这一替代施工方法不仅极大地推
移动终端具有便于携带,分布厂。界面又好、处理能力强等特征,是承载物联网业务最优载体,所以如何关注和探索移动终端相关实践开发和推进,把行业服务跟工作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是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