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立志终身为人民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ma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志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原名李凤瑞,学名李明阶。1906年7月9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领导群众开展反霸斗争。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疯狂屠杀,李志民毫不退卻。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他化名李轩,在家乡开展地下工作与敌人周旋。1928年3月,他组建了一支5个人3支枪的游击队,并任党代表,在湘赣边区集聚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活动。遵照中共浏阳县委的指示,他和刘大荣、李家典等人带领全区农民自卫军,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12月,黄公略率红五军一部来到浏阳,李志民奉中共浏阳县委之命,加入红五军第二纵队,任中队党代表。
  临行前,中共浏阳县委委员刘大荣问李志民:“你在东乡一带活动很长时间,大家都熟悉你的名字,今后到红五军工作,为了保密,最好再改个名,你看改个什么名字好?”考虑到即将开启新的革命征程,改个名字确实能够方便工作,思考片刻后李志民拿定主意:“姓不改了,既然我立志为人民谋福利,投身革命事业,就改名为志民——立志终身为人民吧!”
  “好名字,志民志民,立志为民!”刘大荣连声称赞,当即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用“李志民”这个名字为他写了给红五军的介绍信。从此,这个名字伴随李志民度过了戎马一生,再也没有改过。他也用忠诚和信仰履行了自己“立志终身为人民”的承诺。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
期刊
水口山为什么这样红?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铅锌炼炉里迸溅出来的红。千年的炉火从未熄灭,沸腾的铅水,浇铸成民族工业腾飞的脊梁。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工人血脉里喷洒出来的红。99年前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唤起工农千百万,800名矿工上井冈,闪亮了工农革命军那一抹亮丽的红色。  水口山的红,是一种从革命基因里传承下来的红。康家戏台上挥舞的旗帜,康汉柳饭店里映照人心的灯火,办事公署前熊熊燃烧的火把
期刊
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并坚守“舍家为国,舍己为民”的革命初心。毛泽东的这一初心,植根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初心的本质核心,就是个“公”字,大公无私,破私立公;关键与要害,就是个“舍”字,舍家舍己,为国为民,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特点与特色,就是个“实”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从自己家族做起,实干实为。  1921年2
期刊
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正确的结论,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创事业新辉煌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事求是总结成就  《决议》首先总结了党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取得的历史经验,指出建党以来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奋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中共冷水江市委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奋进力量,全力真抓实干,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期刊
阿Q、闰土、祥林嫂这些受屈辱、受压迫的人物,在红色土地上站立起来了……1932年夏秋之间,陈赓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秘密前往上海治伤,受鲁迅的邀请,在鲁迅家里与鲁迅畅谈了一个下午。鲁迅最关心苏区的群众生活,当陈赓谈到苏区某些房子在四面开了窗户以便通风时,鲁迅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知道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这是一个进步。鲁迅感叹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阿Q、闰土、祥林嫂们,真正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继承伟大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接稳历史接力棒,跑好历史接力赛,在奋力实施湖南“三高四新”战略中展现湘潭的新担当和新作为。  感悟伟人故里,重温红色历史  湘潭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红色文化的摇篮,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具有得
期刊
1932年2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第七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临时最高法庭,以判决重要政治犯,委任何叔衡为临时最高法庭主审,即临时最高法庭主席,何叔衡成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首席大法官”。此时,何叔衡已经56岁,同时承担著检察、司法、内务工作,担子确实很重。为了革命事业,他毅然承担下来,为我们党领导的审判工作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何叔衡上任之际,正值中央苏区逐步贯彻王明
期刊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重温百年党的辉煌历程,流淌在我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不能忘却的红色往事变得愈发清晰,我愈发强烈地觉得自己有责任用文字记录下先辈在不同历史时期为革命作出的贡献。  恰同學少年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人才辈出,我的外公贺梯(别号仙荄)于民国初年就读于这所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有过同窗之谊。  外公是安化县九龙乡岩湾村(今仙溪镇三星村)人,出身于一个富裕家族,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期刊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擅长写诗的大有人在,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等,他们的许多诗篇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他们把光辉的战斗业绩谱写成壮丽的革命史诗,以雄奇的诗章记录峥嵘岁月。在革命家诗人队伍中,有一个卓越的政工将领,他就是袁国平。  一  袁国平原名袁裕,字醉涵,曾用笔名“最寒”。他于1906年5月26日出生,宝庆(今邵阳市)东路范家山镇(今属邵东市)人。1925年10月,袁国平考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