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科学猜想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007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召开《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新书发布会。该书系“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它提出了关于21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大胆预测,令人耳目一新。为满足读者的需要,《思想者》杂志采访了该课题组组长、主编何传启。
  科学角度:“新生物学革命”
  《思想者》:最近,拜读了你们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其中许多科学猜想和论断都引起读者的关注。比如,为什么说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是一场“新生物学革命”?这个预测的依据是什么?
  何传启:关于21世纪的新科技革命,国内外已有不少预测。许多人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不论是美洲、欧洲还是东亚国家,都把生命科学作为重点,投资强度超过其他学科。
  我们提出“新生物学革命”正是基于这种科学背景,但增加了三个因素。首先,基于心理学的科技需求分析。如果把人类抽象为一个“人”,可以用“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它的科技需求。
  比如,在农业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生存压力,民以食为天,它的需求属于基本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农学、天文学和实用技术等。在工业时代,人类面临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属于基本和中级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生产相关的科技,包括现代科技的各门学科。
  《思想者》: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两个时代,人类的主要科技需求大体是一致的,都是与人类生存和物质生活相关的,似乎就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何传启:是的。在知识时代,人类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面临的压力主要是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它的需求属于高级需求,科技发展主要是与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相关的科技。精神需求还包括健康长寿和遨游太空等。
  《思想者》:的确有所变化了,但这说明什么?
  何传启:我们都知道,工业时代的技术特点分为三个阶段——机械时代(18世纪开始)、电气时代(19世纪开始)、电子时代(20世纪40年代开始);知识时代的技术特点也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时代(20世纪70年代开始)、再生时代(预计21世纪20年代开始)、宇航时代(预计21世纪下半叶)。
  从这些时代科技特点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如果说,18~20世纪的科技重点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那么21世纪的科技重点则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全面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
  《思想者》:那么,提出“新生物学革命”的后两个相关因素是什么?
  何传启:一个是,基于人类学的科技需求分析,这与心理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另一个是,基于科技革命标准的科技需求分析。一般而言,现代化的科技需求是全方位的,但只有部分需求可以引发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引发与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有关,与科技革命的判断标准有关。
  我们认为,在世界科技史层次上,科技革命大致有三个判断标准:显著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显著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社会影响人口覆盖率一般超过50%;其中,科学革命需要满足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技术革命需要满足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
  《思想者》:您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何传启:例如,16世纪和20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信息革命是跨两个世纪(20/21世纪)的革命。
  所以,我们认为,在21世纪,能够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科技需求,大致有三个方面:信息需求(信息革命的后半部分)、生命需求和宇航需求(包括新能源)。知识时代的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信息(已经发生)、生命和空间科技三个方面。
  《思想者》:既然有信息需求、生命需求和宇航需求三个方面的选择,为什么把第六次科技革命说成是“新生物学革命”呢?
  何传启: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已经有几次学科内部的革命,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等。16世纪以来,生物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整体、器官(系统)、细胞到分子。但似乎这条路已经快走到尽头;因为人们将会发现,即使把生物体内的每一个分子都搞清楚了,也不能完全解释生命现象。在原有研究路径基础上,我们需要开辟新的道路,从分子、细胞、器官到生物体,研究大量分子如何协同、耦合、整合形成细胞?细胞如何协同、耦合、整合形成组织和器官?器官如何协调、耦合、整合形成生物体?这是生物学的一种范式转变,生命合成、人体再生和再生工程等,都属于新生物学的概念。
  《思想者》:所以,按您的预测,“新生物学革命”将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融合。“新生物学革命”属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科学革命部分的主要内容。
  技术角度:“创生和再生革命”
  《思想者》: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一书中,按照您的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从技术角度看,将可能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创生和再生”是生命科学的领域吧?
  何传启:属于生命科学的扩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可能会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这是我们的预测。今天,大家会发现,我们正在获得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已经认识了成千上万的生物体内的分子和细胞,以及各种组织和器官。如果把这些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组装起来,能不能“制造一个生命”?生物体与机器(技术)的组合,能否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的物种?
  《思想者》:克隆绵羊、转基因水稻……您说的也包括这些方面的研究吗?
  何传启:它们只是其中的一角。
  《思想者》:“创生和再生革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何传启:包括仿生、创生、再生的“三生”技术革命。主要涉及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和仿生工程、纳米和仿生工程等。再生工程包括细胞、组织、器官、躯体、人体和物种的仿生、创生和再生等。   文明角度:“再生和永生革命”
  《思想者》:您的课题成果显示,从文明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可能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一些读者有疑问,对人类而言“永生革命”这可能吗?听说也有院士认为,人类的“永生革命”不符合自然规律,若人类没有生死循环,地球将无法承载。
  何传启:我们说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永生”,即:由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的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结合,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网络人、仿生人、再生人。肉体不可永生,但人体可以再生。地球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人类最终可能会走向太空,宇宙可能是人类高级文明的更大舞台。
  《思想者》:您认为,从产业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会带动未来哪些产业的发展?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发第五次产业革命,它的影响将超越前几次革命。这里列举几个方面: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和体外生殖等将成为新兴产业;人造组织和器官如人造心脏、肺、胃、皮肤、骨头、血、血管和肢体等将实现产业化;材料科学和仿生材料,如果纳米技术继续发展,超微机器人组成的材料将会诞生,这种材料具有“智慧”,可以自我复制、自我组装。还有绿色产业,比如,绿色超级制造、绿色超级运输以及绿色新能源,等等。
  当然,空间科技、海洋科技、国防科技、人工智能以及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科技伦理等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
  《思想者》:按您的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何时到来?
  何传启:大约在2020~2050年。
  《思想者》:为什么是10年后?
  何传启:准确预测科技革命的内容和时间,都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对科技革命进行“科学猜测”。
  首先,生物学的学科积累。从分子生物学诞生(约1953年)到现在已有近60年了,到2020年约有70年。从电子发现(约1898年)到电子革命开始(1946年发明电子计算机)用了不到50年时间,到信息革命开始(约1970年)用了约70年。预计2020年前后新生物学的突破将可能出现。
  其次,电子和信息革命即将结束,它的持续时间大致是1946~2020年。
  其三,根据经济周期理论,2020年可能是经济长波周期的一个新拐点。
  《思想者》:作为课题负责人,您认为,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对中国有着怎样的战略机遇?
  何传启:目前,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尚未结束,第六次科技革命(新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尚未发生,第七次科技革命(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将发生在2050年以后。也就是说,第六次科技革命即将来临,这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超前布局,就可以抢占制高点,有可能成为“第一只领头羊”。相反,如果无所作为,那当然就会坐失良机。
  《思想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毫无准备或行为不力,就有可能延缓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何传启:是的。因为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核心知识产权,就没有核心技术,也就没有核心利益。1940年代开始的电子革命,我们的响应落后了10年;1970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我们又晚了10年;而在电子和信息革命中,我们主要是跟踪模仿,成效不尽如人意。
  《思想者》:所以,机不可失。那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应对?
  何传启:我们认为,未来10年,重点是创新网络结构优化和创新制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将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科技改革。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新网络、新机制、新模式、新政策,这是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选择。
  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组建中国高等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第六次科技革命先锋性、开拓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组建中国战略技术研究院,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组建中国现代化研究院,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
其他文献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把对人民和国家贪婪性剥削、对自然界的掠夺性开采看成是一种可接受的不幸。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文化财富的储备正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战略、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范围越来越小。财富分布的冲突、获取公共商品的冲突,以及个人和社区权利的冲突,危及到人类团结和发展能力的基本结构。  当今面临的如此广泛的各种危及和超越我们应对能力的威胁,反映了人类和世界关系中的心理危机。这
全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市出炉  日前,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启动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低碳试点工作将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省市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创建于1966年,是一个独立的国际性的研究机构,其宗旨是就有关对国际和平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冲突与协调活动展开独立研究,定期发布权威研究报告。2012年6月,来自17个国家的39位专家共同完成了《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2012年年鉴》。专家们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全球安全秩序正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  首先,维系现状的大国面临更多的约束。美国及其跨大西洋
思想就是力量。科学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今天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条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就能对中国道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选 择  毛泽东同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
鄂尔多斯集团是由1981年建成投产的伊克昭盟羊绒衫厂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羊绒产业是集团的事业基础。集团始终以“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为己任,以科技为大旗,孜孜追求“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远大目标,现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技术装备先进、经济实力雄厚、品牌优势突出的行业领军企业。产品从针织到梭织、从粗纺到精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羊绒制品的产销能力达到1000万件以上,已占到
1992年1月17日,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向着南方奔驰而去。   这是一趟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恐怕谁也不会料到,这趟专列的南方之行将会载入史册,并带动新一轮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   熟悉邓小平的人都知道,他向来重视天伦之乐,喜欢和家人在一起。这次南下,正值寒假,他把全家都带上了。   第一站,武昌   车轮滚滚。专列穿过华北平原,越过中原大地,过黄河,跨长江,于18日上午10
今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在武汉拉开序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湖北视察工作时,倡导建立民间智库,加强决策科学、信息科学的研究,在改革中推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决策失误的悲剧在中国重演。中共湖北省委批准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决策研究人员为此提出的建议,并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情报所牵头组建了官举民办的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并创办了
世界正在经历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现在则是美国之外的世界的崛起。然而,后美国世界并不会充斥黑暗和危险,反而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    美国人很“郁闷”    今年4月,一项新的民意调查表明,81%的美国人认为这个国家走的是“错误路线”。他们有理由悲观,这包括金融恐慌、萧条阴影、看不到头的伊拉克战争,还有不间断的恐怖
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还有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等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协调作用。我们要尽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农政决策引领下,小农经济的种种束
2010年数字图书和电子书的需求增长,使美国和亚洲的信息技术巨人为进入目前由欧洲占领的图书市场而纷纷推出相应战略:在创作、编印、分销、零售乃至图书馆等领域都爆发了一场由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所引发的战争。  目前,参与这场角逐的主要是欧洲的工业和文化,每年涉及的金额高达2320亿欧元,出产近50万部作品,同时,创造出14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数十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从纸质媒介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