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超声特征与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超声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8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脉管性疾病的31例胎儿,超声仔细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追踪随访,分析预后。

结果

31例胎儿中,10例经引产后尸体解剖证实,21例经产后局部观察外观或手术与病理证实。其中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TS)4例(包括Parkes-Weber综合征1例),血管瘤3例,原发性先天性淋巴水肿1例,淋巴管瘤23例。31例病灶均与超声定位诊断吻合,其中头颈部9例,躯干部15例,上肢1例,下肢6例。3例胎儿病灶内有动静脉瘘血流频谱,28例胎儿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

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及随访对胎儿脉管性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胎儿脉管性疾病的预后与病变的部位、大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以及病灶内血液的分流量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南京市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应激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缓解职业紧张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于2017年2~ 5月,以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护理员257人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孤残儿童护理员的一般人口学信息,采用职业紧张指数量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tor, OSI)调查职业应激反应及职业应激因素,共发放问卷257份,收回有效问卷236份,回收率为
目的探讨心内科护士情绪劳动和职业倦怠的巴林特小组法干预效果,为提高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7至12月,将78名心内科护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人。观察组接受常规护理培训及为期8周的巴林特小组法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情绪劳动问卷》(ELS)和《职业倦怠量表》(MBI)对心内科护士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护士年龄(26.3±2.7)岁,本科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