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鲨”反潜导弹是韩国竭力打造的国产十大精品武器之一,采用垂直发射方式,可攻击20千米外的水下目标。该导弹的研制历时9年,耗资1000亿韩元(约合5亿7千万元人民币),2010年开始逐步装备韩国的“宙斯盾”舰。由于韩国自认为,这是除美国外的唯一一种垂直发射反潜导弹,因此作为韩国的骄傲,该弹频频出现在各大展会上。不过,据韩国《中央日报》最新报道,“红鲨”反潜导弹在近期的试射中勉强及格,命中率仅为60%,远不及预期水平。
一路“鲨”进
韩国鱼雷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韩国拥有从美国购买的MK-44电动轻型鱼雷,主要用于装备反潜飞机,对潜艇实施打击。但MK-44原是美国在深海打击苏联潜艇所用的,在韩国浅海使用有些水土不服,需要进行适应浅海作战环境的改进。为此,韩国1970年成立了国防科学研究所(ADD),开始负责鱼雷等武器装备的仿制和研发,其中MK-44的国产化改进研究是当时该研究所的重点工作。1976年,韩国以MK-44鱼雷为蓝本,成功研制首枚MK-44型韩国版鱼雷,代号为KT-75直航鱼雷,先后进行了KT-75和KT-76两枚鱼雷试验。80年代,韩国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由美方供MK-44鱼雷的图纸和技术参数,继续进行国产化研制工作。美韩合作研制的鱼雷代号被更名为K7-44型,K代表韩国,7代表海军武器,44表明是韩国版的MK-44型鱼雷。由于MK-44是50年代研制的,其中有一些老旧的电子器件也渐渐淘汰,因此K7-44被后来韩国实施的“蓝鲨”轻型鱼雷和“白鲨”重型鱼雷所取代。
“蓝鲨”是韩国自行研制的电动轻型反潜鱼雷,代号K7-45,可从水面舰艇、巡逻机和直升机上发射,也用作韩国垂直发射“红鲨”反潜导弹的战斗部。1995年开始,韩国历时10年,先后投资500亿韩元(约合4300万美元),在意大利白头公司A-244鱼雷基础上研制成功“蓝鲨”鱼雷。该鱼雷口径为324毫米,长2.7米,重280千克,最大作战深度500米,最高航速可达45节以上,采用聚能战斗部。采用导管对转螺旋桨,可最大化地确保辐射噪声低和无航迹。尾舵与“白鲨”鱼雷十字舵不同,采用了x形舵。雷上装有1台300千瓦低速旋转无刷电机,可无级变速,省去了变速箱,整个推进系统异常安静。该鱼雷安装有性能先进的ASTRA声自导头,能在远距离内同时跟踪10个目标,主动探测距离超过2.5千米。批量生产价格为每枚10亿韩元,约86万美元。2004年9月23日,“蓝鲨”鱼雷在韩国东海岸成功完成了最终试验发射,2005年开始进行实战部署,逐渐替代韩国海军从美国购买的MK-46 Mod5鱼雷。韩国人宣称,“蓝鲨”是世界上第7个开发成功的同类型鱼雷,综合性能远远超过美国MK-46 Mod5型。
“白鲨”重型鱼雷与“蓝鲨”几乎同期开始研制,投资302亿韩元(约合2 750万美元),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联合韩国几家大型企业联合研制,研发代号为K7-31。“白鲨”鱼雷直径480毫米,重量1100千克。批量生产价格为每枚9.5亿韩元,约82万美元。对于此型鱼雷,尽管韩国人号称是完全独立研制,但从鱼雷外形、结构、性能等方面都依稀可以看到欧洲“黑鲨”重型鱼雷或美国MK-37重型鱼雷的影子。“白鲨”重型鱼雷于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目前主要装备于韩国海军214型“孙元一”级AIP潜艇上,携带数量为8枚。
“红鲨”反潜导弹同样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研发,长度为5.7米,直径380毫米,重量820千克,有效射程20千米。据称,一枚“红鲨”价格约为20亿韩元,相当于172万美元。该导弹以“蓝鲨”轻型鱼雷作为战斗部,通过加装带有矢量控制装置的火箭助推器整合而成,发射方式采用垂直发射,通过韩国产垂直发射系统(KVLS)发射。2005年9月29日,韩国防科学研究所在陆上完成了火箭助飞鱼雷发射试验,射高2千米,射程9千米。2009年6月22日,韩国防卫事业厅和国防科学研究所宣称,“红鲨”反潜导弹经过9年终于研制成功。从2010年开始,韩国海军陆续将“红鲨”反潜导弹实战部署。截止2012年7月,总计有50余枚“红鲨”反潜导弹分别配置到了“王建”号、“姜邯赞”号、“崔莹”号等KDX-2型驱逐舰和“世宗大王”号KDX-3型驱逐舰上。
“鲨”成名牌
韩国人高调表示,韩国是继美国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出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的国家。虽然法、意两国联合开发了“米拉斯”反潜导弹,澳、英两国联合研制了“超伊卡拉”反潜导弹,而且俄罗斯/苏联也有“雪暴”、“旋风”、“喇叭口”、“暴风雨”、“瀑布”等多型反潜导弹,但是韩国人认为这些都不是反潜导弹,其中俄罗斯的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带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发射,所以韩国人认为“红鲨”是继“阿斯洛克”之后第二型垂直发射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又称“火箭助飞鱼雷”或“助飞鱼雷”,是指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用以攻击潜艇的导弹。随着军事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潜艇潜深和航速不断提高,隐身能力大大加强,所携载武器射程不断增加,各国海军面临的水下威胁越来越大,而反潜导弹结合了反舰巡航导弹和鱼雷两种武器的优点,越来越成为反潜兵力进行远程反潜的有效武器。与普通的反潜导弹相比,“红鲨”等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发射速度快,可全方位攻击。一旦发现目标,垂直发射反潜导弹即可立即进行发射,不要求发射方位,反潜导弹能够在空中转向目标所在海域,在最佳时间发起攻击。而普通反潜导弹在搭载舰发现目标后,如果目标所在的方位不能满足发射条件,需要载舰进行机动调整,当发射装置以一定的方位角对准目标后才能发射出导弹。二是载量大,装载速度快。搭载舰艇可以根据执行任务的需要,选择实际装载导弹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执行重要的反潜任务,就可以选择装载更多数量的反潜导弹,而采用普通发射方式的反潜导弹在搭载数量上几乎无法选择。垂直发射反潜导弹能够像垂直防空导弹那样,进行单个快速装载,从而大大节省装载时间,增加战时快速补给能力,减少在基地或者补给位置的驻留时间。此外,垂直发射反潜导弹能够与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形成通用发射装置,有利于舰艇的总体布局设计。 “红鲨”反潜导弹整个作战过程如下。首先,由水面舰艇、“超级大山猫”舰载反潜直升机或P-3C反潜巡逻机发现远距离水下目标,经过识别后判明为敌方潜艇,射击控制系统解算目标运动要素,并将射击诸元通过发射装置自动传输给待发的火箭助飞鱼雷。当目标进入有效射程时,立即由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导弹采用热发射方式,在飞出发射井后,导弹上的推力矢量系统立刻发挥作用,控制导弹转向预定的目标方向飞行。在飞行过程中,导弹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在燃料耗尽后会自动脱落,导弹依靠设在稳定翼后的控制舵控制飞行,这个舱段也是连接鱼雷和导弹的部位。导弹处于上升末段和下滑自导阶段时,依靠卫星导航系统制导。当导弹到达目标海域上空后,点火分离装置再次发出电信号,使连接控制舱段自动分离,鱼雷开始进入惯性下滑阶段。鱼雷在设定的高度打开自身携带的减速降落伞,开始进入垂直入水阶段。鱼雷入水后,首先剪断降落伞并抛开鱼雷头部的保护罩。鱼雷到达一定水深后,便开始搜索目标;当鱼雷自导头捕捉到目标后,与发射前设定的目标数据进行对比并确认后,鱼雷开始进入自主攻击状态,直至击中目标。
目前,韩国海军已将“红鲨”反潜导弹实战部署到KDX-2型驱逐舰和KDX-3型驱逐舰上。按照韩国人的设想,东北亚是世界上潜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潜艇水下竞赛的主战场。这里云集了日本19艘潜艇、朝鲜80多艘潜艇、俄罗斯太平洋舰队20多艘各类潜艇,以及美国太平洋舰队、中国海军经常在东北亚地区巡逻的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因此国土狭小而又三面环海的韩国海军必须极力发展反潜力量。况且,韩国还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包括与日本存在独岛之争,与中国存在苏岩礁之争,与同胞兄弟朝鲜更是争议颇多。“红鲨”反潜导弹的服役,能够极大地增强韩国海军的反潜作战力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朝鲜海军在潜艇数量方面的庞大优势,而且能够增强韩国海军在海上的话语权。
“鲨”漏连连
“红鲨”反潜导弹作为韩国人竭力打造的十大国产名牌武器之一,理应成为韩国海军的“撒手锏”。但事与愿违,“红鲨”在列装之后却频频爆出事端。
2012年7月25目,“红鲨”在浦项近海进行发射试验,虽然在发射后能够正常飞行10多千米,但由于鱼雷推进器在水中无法正常启动,导致鱼雷下沉海底,更谈不上命中20多千米外60米水深的假想目标。据称这枚“红鲨”反潜导弹下落不明,使得一枚价值20亿韩元的名牌武器瞬间成为废铁。对此,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严厉批评防卫事业厅厅长卢大来:“如果扣动扳机却没有正常发射的话,算是武器吗?到底是怎样管理的?”
从2012年10月起,韩国海军又相继进行了4次发射,共发射了8枚鱼雷,其中只有5枚成功命中目标,其余3枚失踪,依旧是下落不明。其中,2013年2月24日在东海一带进行的韩美联合反潜演习中,从“世宗大王”号驱逐舰上发射的2枚实弹鱼雷全部没能命中目标,均是在打开降落伞入水后失去了踪迹。后来,军方为了消除民众的担心,表示“为应对鱼雷失踪的情况,特地设置了让鱼雷不爆炸的装置,因此没有爆炸危险”。
至于“红鲨”反潜导弹试射接连失败的原因,韩国军方尚未探悉准确,只是模糊地推测是由声呐探测装置等表面感应器故障或鱼雷推进系统的缺陷等造成的。为此一些军方相关人士表示,“将从设计阶段开始对‘红鲨’进行重新探讨”。不过,“红鲨”试射失败的真正原因恐怕在于发射验收的不规范。“红鲨”反潜导弹发射试验共进行4次,其中3次成功,成功率为75%。而普通制导武器发射成功率耍超过90%才会进行实战部署。要想获得90%的成功率,一般需要试验20次左右。“红鲨”的试验次数远未达到标准,军方在发射试验上以耗费过多为由只进行了4次,最后勉强进行了实战部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说朝鲜是将制作的所有鱼雷去除爆炸装置后进行发射试验,只有合格才会进行实战部署,这对于被誉为韩国名牌武器的“红鲨”反潜导弹,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其实“红鲨”反潜导弹出现问题,也是韩国海军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装备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大洋海军”宏伟目标的牵引下,韩国海军在潜艇发展上坚持“三步走”发展策略,从“张保皋”级209型潜艇到214型AIP潜艇,再快速推进到自主研发大型潜艇:在驱逐舰发展上同样坚持“三阶段”发展计划,从KDX-1型到KDX-2型,再到快速建造KDX-3级“宙斯盾”驱逐舰。在短短的二十年间,韩国海军一下子拥有了12艘先进常规潜艇,12艘新型驱逐舰和1艘大型两栖攻击舰。这种过分追求发展速度,积极冒进的做法必然会带来质量问题。2010年初,韩国海军三艘最新的214型潜艇因国内生产的螺丝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造成舰桥甲板的固定螺丝咬合性差,螺丝在航行时经常松动或折断,而被下令全部停航。韩国海军最新型“尹永夏”级导弹艇2号艇“韩相国”号也接连出现主轴润滑油过热、卫星通信设备在25节航速以上时无法正常运作、航速超过35节时无法直航等问题。KDX-3级“宙斯盾”驱逐舰项目在KDX-2型首舰尚未服役时就开始启动。因此,“红鲨”反潜导弹试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套用韩国《中央日报》的话,由于韩国国产名牌武器仓促开发,“红鲨”反潜导弹出现问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失败”。
一路“鲨”进
韩国鱼雷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韩国拥有从美国购买的MK-44电动轻型鱼雷,主要用于装备反潜飞机,对潜艇实施打击。但MK-44原是美国在深海打击苏联潜艇所用的,在韩国浅海使用有些水土不服,需要进行适应浅海作战环境的改进。为此,韩国1970年成立了国防科学研究所(ADD),开始负责鱼雷等武器装备的仿制和研发,其中MK-44的国产化改进研究是当时该研究所的重点工作。1976年,韩国以MK-44鱼雷为蓝本,成功研制首枚MK-44型韩国版鱼雷,代号为KT-75直航鱼雷,先后进行了KT-75和KT-76两枚鱼雷试验。80年代,韩国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合作,由美方供MK-44鱼雷的图纸和技术参数,继续进行国产化研制工作。美韩合作研制的鱼雷代号被更名为K7-44型,K代表韩国,7代表海军武器,44表明是韩国版的MK-44型鱼雷。由于MK-44是50年代研制的,其中有一些老旧的电子器件也渐渐淘汰,因此K7-44被后来韩国实施的“蓝鲨”轻型鱼雷和“白鲨”重型鱼雷所取代。
“蓝鲨”是韩国自行研制的电动轻型反潜鱼雷,代号K7-45,可从水面舰艇、巡逻机和直升机上发射,也用作韩国垂直发射“红鲨”反潜导弹的战斗部。1995年开始,韩国历时10年,先后投资500亿韩元(约合4300万美元),在意大利白头公司A-244鱼雷基础上研制成功“蓝鲨”鱼雷。该鱼雷口径为324毫米,长2.7米,重280千克,最大作战深度500米,最高航速可达45节以上,采用聚能战斗部。采用导管对转螺旋桨,可最大化地确保辐射噪声低和无航迹。尾舵与“白鲨”鱼雷十字舵不同,采用了x形舵。雷上装有1台300千瓦低速旋转无刷电机,可无级变速,省去了变速箱,整个推进系统异常安静。该鱼雷安装有性能先进的ASTRA声自导头,能在远距离内同时跟踪10个目标,主动探测距离超过2.5千米。批量生产价格为每枚10亿韩元,约86万美元。2004年9月23日,“蓝鲨”鱼雷在韩国东海岸成功完成了最终试验发射,2005年开始进行实战部署,逐渐替代韩国海军从美国购买的MK-46 Mod5鱼雷。韩国人宣称,“蓝鲨”是世界上第7个开发成功的同类型鱼雷,综合性能远远超过美国MK-46 Mod5型。
“白鲨”重型鱼雷与“蓝鲨”几乎同期开始研制,投资302亿韩元(约合2 750万美元),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联合韩国几家大型企业联合研制,研发代号为K7-31。“白鲨”鱼雷直径480毫米,重量1100千克。批量生产价格为每枚9.5亿韩元,约82万美元。对于此型鱼雷,尽管韩国人号称是完全独立研制,但从鱼雷外形、结构、性能等方面都依稀可以看到欧洲“黑鲨”重型鱼雷或美国MK-37重型鱼雷的影子。“白鲨”重型鱼雷于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目前主要装备于韩国海军214型“孙元一”级AIP潜艇上,携带数量为8枚。
“红鲨”反潜导弹同样由韩国国防科学研究所研发,长度为5.7米,直径380毫米,重量820千克,有效射程20千米。据称,一枚“红鲨”价格约为20亿韩元,相当于172万美元。该导弹以“蓝鲨”轻型鱼雷作为战斗部,通过加装带有矢量控制装置的火箭助推器整合而成,发射方式采用垂直发射,通过韩国产垂直发射系统(KVLS)发射。2005年9月29日,韩国防科学研究所在陆上完成了火箭助飞鱼雷发射试验,射高2千米,射程9千米。2009年6月22日,韩国防卫事业厅和国防科学研究所宣称,“红鲨”反潜导弹经过9年终于研制成功。从2010年开始,韩国海军陆续将“红鲨”反潜导弹实战部署。截止2012年7月,总计有50余枚“红鲨”反潜导弹分别配置到了“王建”号、“姜邯赞”号、“崔莹”号等KDX-2型驱逐舰和“世宗大王”号KDX-3型驱逐舰上。
“鲨”成名牌
韩国人高调表示,韩国是继美国垂直发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出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的国家。虽然法、意两国联合开发了“米拉斯”反潜导弹,澳、英两国联合研制了“超伊卡拉”反潜导弹,而且俄罗斯/苏联也有“雪暴”、“旋风”、“喇叭口”、“暴风雨”、“瀑布”等多型反潜导弹,但是韩国人认为这些都不是反潜导弹,其中俄罗斯的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带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发射,所以韩国人认为“红鲨”是继“阿斯洛克”之后第二型垂直发射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又称“火箭助飞鱼雷”或“助飞鱼雷”,是指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用以攻击潜艇的导弹。随着军事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潜艇潜深和航速不断提高,隐身能力大大加强,所携载武器射程不断增加,各国海军面临的水下威胁越来越大,而反潜导弹结合了反舰巡航导弹和鱼雷两种武器的优点,越来越成为反潜兵力进行远程反潜的有效武器。与普通的反潜导弹相比,“红鲨”等垂直发射反潜导弹的优势更为明显。一是发射速度快,可全方位攻击。一旦发现目标,垂直发射反潜导弹即可立即进行发射,不要求发射方位,反潜导弹能够在空中转向目标所在海域,在最佳时间发起攻击。而普通反潜导弹在搭载舰发现目标后,如果目标所在的方位不能满足发射条件,需要载舰进行机动调整,当发射装置以一定的方位角对准目标后才能发射出导弹。二是载量大,装载速度快。搭载舰艇可以根据执行任务的需要,选择实际装载导弹的种类和数量。如果执行重要的反潜任务,就可以选择装载更多数量的反潜导弹,而采用普通发射方式的反潜导弹在搭载数量上几乎无法选择。垂直发射反潜导弹能够像垂直防空导弹那样,进行单个快速装载,从而大大节省装载时间,增加战时快速补给能力,减少在基地或者补给位置的驻留时间。此外,垂直发射反潜导弹能够与防空导弹、反舰导弹以及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形成通用发射装置,有利于舰艇的总体布局设计。 “红鲨”反潜导弹整个作战过程如下。首先,由水面舰艇、“超级大山猫”舰载反潜直升机或P-3C反潜巡逻机发现远距离水下目标,经过识别后判明为敌方潜艇,射击控制系统解算目标运动要素,并将射击诸元通过发射装置自动传输给待发的火箭助飞鱼雷。当目标进入有效射程时,立即由垂直发射系统发射。导弹采用热发射方式,在飞出发射井后,导弹上的推力矢量系统立刻发挥作用,控制导弹转向预定的目标方向飞行。在飞行过程中,导弹的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在燃料耗尽后会自动脱落,导弹依靠设在稳定翼后的控制舵控制飞行,这个舱段也是连接鱼雷和导弹的部位。导弹处于上升末段和下滑自导阶段时,依靠卫星导航系统制导。当导弹到达目标海域上空后,点火分离装置再次发出电信号,使连接控制舱段自动分离,鱼雷开始进入惯性下滑阶段。鱼雷在设定的高度打开自身携带的减速降落伞,开始进入垂直入水阶段。鱼雷入水后,首先剪断降落伞并抛开鱼雷头部的保护罩。鱼雷到达一定水深后,便开始搜索目标;当鱼雷自导头捕捉到目标后,与发射前设定的目标数据进行对比并确认后,鱼雷开始进入自主攻击状态,直至击中目标。
目前,韩国海军已将“红鲨”反潜导弹实战部署到KDX-2型驱逐舰和KDX-3型驱逐舰上。按照韩国人的设想,东北亚是世界上潜艇部署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各国潜艇水下竞赛的主战场。这里云集了日本19艘潜艇、朝鲜80多艘潜艇、俄罗斯太平洋舰队20多艘各类潜艇,以及美国太平洋舰队、中国海军经常在东北亚地区巡逻的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因此国土狭小而又三面环海的韩国海军必须极力发展反潜力量。况且,韩国还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包括与日本存在独岛之争,与中国存在苏岩礁之争,与同胞兄弟朝鲜更是争议颇多。“红鲨”反潜导弹的服役,能够极大地增强韩国海军的反潜作战力量,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朝鲜海军在潜艇数量方面的庞大优势,而且能够增强韩国海军在海上的话语权。
“鲨”漏连连
“红鲨”反潜导弹作为韩国人竭力打造的十大国产名牌武器之一,理应成为韩国海军的“撒手锏”。但事与愿违,“红鲨”在列装之后却频频爆出事端。
2012年7月25目,“红鲨”在浦项近海进行发射试验,虽然在发射后能够正常飞行10多千米,但由于鱼雷推进器在水中无法正常启动,导致鱼雷下沉海底,更谈不上命中20多千米外60米水深的假想目标。据称这枚“红鲨”反潜导弹下落不明,使得一枚价值20亿韩元的名牌武器瞬间成为废铁。对此,韩国时任总统李明博严厉批评防卫事业厅厅长卢大来:“如果扣动扳机却没有正常发射的话,算是武器吗?到底是怎样管理的?”
从2012年10月起,韩国海军又相继进行了4次发射,共发射了8枚鱼雷,其中只有5枚成功命中目标,其余3枚失踪,依旧是下落不明。其中,2013年2月24日在东海一带进行的韩美联合反潜演习中,从“世宗大王”号驱逐舰上发射的2枚实弹鱼雷全部没能命中目标,均是在打开降落伞入水后失去了踪迹。后来,军方为了消除民众的担心,表示“为应对鱼雷失踪的情况,特地设置了让鱼雷不爆炸的装置,因此没有爆炸危险”。
至于“红鲨”反潜导弹试射接连失败的原因,韩国军方尚未探悉准确,只是模糊地推测是由声呐探测装置等表面感应器故障或鱼雷推进系统的缺陷等造成的。为此一些军方相关人士表示,“将从设计阶段开始对‘红鲨’进行重新探讨”。不过,“红鲨”试射失败的真正原因恐怕在于发射验收的不规范。“红鲨”反潜导弹发射试验共进行4次,其中3次成功,成功率为75%。而普通制导武器发射成功率耍超过90%才会进行实战部署。要想获得90%的成功率,一般需要试验20次左右。“红鲨”的试验次数远未达到标准,军方在发射试验上以耗费过多为由只进行了4次,最后勉强进行了实战部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说朝鲜是将制作的所有鱼雷去除爆炸装置后进行发射试验,只有合格才会进行实战部署,这对于被誉为韩国名牌武器的“红鲨”反潜导弹,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其实“红鲨”反潜导弹出现问题,也是韩国海军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装备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大洋海军”宏伟目标的牵引下,韩国海军在潜艇发展上坚持“三步走”发展策略,从“张保皋”级209型潜艇到214型AIP潜艇,再快速推进到自主研发大型潜艇:在驱逐舰发展上同样坚持“三阶段”发展计划,从KDX-1型到KDX-2型,再到快速建造KDX-3级“宙斯盾”驱逐舰。在短短的二十年间,韩国海军一下子拥有了12艘先进常规潜艇,12艘新型驱逐舰和1艘大型两栖攻击舰。这种过分追求发展速度,积极冒进的做法必然会带来质量问题。2010年初,韩国海军三艘最新的214型潜艇因国内生产的螺丝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造成舰桥甲板的固定螺丝咬合性差,螺丝在航行时经常松动或折断,而被下令全部停航。韩国海军最新型“尹永夏”级导弹艇2号艇“韩相国”号也接连出现主轴润滑油过热、卫星通信设备在25节航速以上时无法正常运作、航速超过35节时无法直航等问题。KDX-3级“宙斯盾”驱逐舰项目在KDX-2型首舰尚未服役时就开始启动。因此,“红鲨”反潜导弹试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套用韩国《中央日报》的话,由于韩国国产名牌武器仓促开发,“红鲨”反潜导弹出现问题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