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空洞性病变的CT诊断及临床表现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ndsw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空洞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00例CT扫描表现为肺内空洞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确诊或临床综合诊断证实其病变性质,研究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肺结核52例,肺癌19例,肺真菌病14例,肺脓肿13例,韦格氏肉芽肿2例。结论 肺内空洞性病变以结核性、癌性空洞最多见。对空洞分部、形态、大小、密度及周边结构的综合分析,是判断肺内空洞性病变性质的关键。
  关键词:肺内空洞;影像诊断;CT
  空洞是肺内病变坏死,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是肺部疾病常见的一种影像表现形式。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形成空洞,常见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对空洞的充分认识,在影像诊断中至关重要。笔者对我院100例空洞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空洞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患者,男77例,占77%,女23例,占23%;年龄17-85岁,平均50.4岁。多数病人初诊时有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100患者全部行CT平扫,其中46例患者同时行CT增强,部分患者病灶局部行HRCT扫描。CT扫描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深吸气后屏气,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层厚5mm,间隔5mm连续扫描,螺旋扫描螺距0.938。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剂量1-2ml/kg,流率3ml/s,注药后25s、60s、180s。扫描参数:120-140kv,100-250mAs,矩阵512×512。
  1.3 图像分析 由有2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其影像特征,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确定肺内空洞性病变。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肺结核52例,占52%;肺癌19例,占19%;肺真菌病14例,占14%;肺脓肿13例,占13%;韦格氏肉芽肿2例,占2%。
  2.1空洞发生部位、数目及分布 52例肺结核空洞位于肺上叶及下叶背段36例,下叶基底段9例,右肺中叶5例,肺门旁2例;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16例,双侧多发16例。19例肺癌位于上叶尖后段5例,上叶前段3例,右肺中叶1例,左肺舌叶1例,下叶背段3例,下叶基底段4例,肺门旁2例,均为单发空洞。14例肺真菌位于上叶4例,下叶3例,两肺多发7例。13例肺脓肿位于上叶后段2例,下叶背段6例,下叶基底段4例,右肺中叶1例,单侧单发9例,单侧多发3例,双侧多发1例。韦格氏肉芽肿2例均为双侧多发空洞。
  2.2空洞大小、形态及周边情况 肺结核52例病灶大小不一6-48mm,平均28mm;空洞大多呈类圆形,壁厚2-32mm,平均13mm,以厚壁空洞为主,壁厚薄均匀,内壁光整;36例边缘光滑,11例边缘见长的索条影,5例边缘大部分清晰;37例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卫星灶,14例病灶可见斑点状钙化灶,10例可见局限性胸膜增厚、粘连,15例纵膈、肺门见淋巴结钙化,淋巴结无肿大。肺癌19例,大小12-48mm,平均31mm,外壁不整呈分叶征,空洞壁厚3-18mm,平均12mm,;病灶边缘毛糙,见长短毛刺,11例空洞见壁结节,6例近胸膜病灶见胸膜凹陷征,7例病灶周围见阻塞性肺炎,12例纵膈、肺门见肿大淋巴结,部分融合。肺真菌14例,大小2-49mm,平均23mm,空洞大多不规则,内壁光整,壁厚薄不一,8例结节见浅分叶,6例结节边缘见“晕轮征”,3例空洞见“空气新月征”,4例见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肺脓肿13例,大小26-6omm,平均40mm,呈圆形、椭圆形,壁厚,内壁光滑整齐,常见液平面,外缘模糊。韦格氏肉芽肿2例,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多为厚壁空洞,边缘不规则。
  3 讨论
  3.1肺结核 肺结核是最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有明显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胸痛、咯血、低热、盗汗,部分患者有乏力、消瘦。肺结核空洞是由于肺结核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而形成。在成人肺结核中空洞约占40%,多见于继发型肺结核。病理上肺结核空洞分为虫蚀样空洞、侵润性空洞,干酪样空洞,纤维性空洞。结核空洞一般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本组36例(69%),多为类圆形,密度较高,大小不一,壁厚薄不均,内少见气-液平面,周围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性“卫星灶”,肺内多伴斑片、结节、索条影,或散在斑点状、结节状钙化灶,本组14例(27%);空洞形成时,其余肺野可见支气管播散灶,表现为树芽征,当形成干酪病灶时,肺内病灶呈大片或肺叶分布,其内常见虫蚀样空洞及支气管扩张;结核球在引流支气管开口处的干酪病变最先软化[1],因此空洞开始多位于病变的肺门侧,即与引流支气管相连处,呈小圆形,空洞进一步进展呈新月状,最后形成类圆形空洞;CT增强扫描干酪坏死部位不强化,只有边缘强化。病变常合并胸膜肥厚、钙化,纵膈、肺门淋巴结钙化。
  3.2肺癌 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程短,临床以胸痛、咳嗽、咳血常见。肺癌的供血动脉来自支气管动脉。血管受压或受侵犯破坏发生闭塞时,癌组织血供不足而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支气管排出即形成空洞。肺癌空洞发生率为2%-16%[2],其中鳞癌空洞发生率较高为70%,本组病例发生率为66%。癌性空洞一般大于3cm,两肺下叶好发,位于远离肺门侧的偏心空洞,及离“心”空洞;“心”指向肺门,与结核空洞的靠近的向“心”性偏位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离心部位较之近心部位的血供较差,更易于发生坏死。CT常表现为厚壁或厚薄不均的空洞,内壁凹凸不平,有壁结节,空洞壁多为近肺门侧厚,这与癌性近肺门侧血供丰富有关,病灶周围血管多增粗僵直向病灶聚拢,本组病例中占63%,HRCT可见为小叶间隔串珠样改变、病灶呈分叶征、结节边缘毛刺征、周围结构集中征、局部胸膜凹陷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均有助于诊断。文献报道肺癌空洞强化净增CT值为26Hu[3]。   3.3肺真菌 肺真菌感染多见于肺部机遇性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糖尿病、肿瘤、血液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免于功能低下的患者[4]。CT表现常见肺内斑片影、肺叶及肺段实变影、结节或肿块影,病灶散在分布,结节及肿块边缘可见浅分叶,周围常见模糊磨玻璃样影,呈“晕圈征”,此征象对早期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高度提示性价值[5]。结节、肿块内坏死物排出后可形成空洞,空洞大小不等,洞壁厚壁不一,内壁光滑,外缘模糊,可合并淋巴结肿大。肺真菌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异性较低,“空气新月征”对曲菌病有特征性,即薄壁空洞或空腔内孤立圆形或类圆形曲菌球与空洞壁间形成的新月形透亮影,曲菌球密度多较均匀,边缘光滑锐利,大小不一,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强化,好发于肺上叶;肺隐球菌病以结节和肿块为主要表现,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周靠近胸膜下,免疫功能低下者结节或肿块内易出现空洞。
  3.4肺脓肿 系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化脓性肺炎,继而发生坏死、液化和脓肿形成。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起病急,发热、咳嗽、胸痛、咳脓臭痰,有时咯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肺脓肿好发于上叶后段 下叶背段及各基底段。CT检查表现为两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病灶形态多样,其内液化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可呈现多发空洞性病变。洞壁厚薄不一,厚壁多见,空洞内常见气一液平面,内缘多光整,外缘常模糊不清,由于炎性渗出所致,且肺内可伴发小片状浸润性、结节状或磨玻璃样非空洞性炎性病灶,可伴少量胸腔积液,可引起脓胸或脓气胸。增强扫描空洞壁明显或中等度均匀强化。痰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3.5韦格纳肉芽肿(Wegner granulomatos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较为少见。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肾脏等脏器,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较多于女性。WG肺部典型CT表现为肺内多发斑片或球形实变,多发结节或肿块,常伴有薄壁空洞形成,以两中下肺野分布居多,病灶呈易变化性和复发性[6]。坏死性空洞是WG的主要表现,洞壁厚薄不均、内壁多不光整,无壁结节,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Lohrmann等[7]发现WG部分环形空洞中央可见结节,呈“孤岛征”,并让为此征象为WG特征性肺部表现。
  综上所述,肺部空洞性疾病复杂多样,临床常见,仔细观察肺部空洞的部位、大小、形态、结构特点及周围改变,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大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谢惠安,阳国太.现代结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
  [2]陈艺坛,陈志斌,潘云虎.肺部空洞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3):7475.
  [3]古余卫,陆普选.肺癌空洞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J].临床肺科杂志,2003,8(4):329330.
  [4]Franquet T,Muller NL,Oikonamou A,et a1.Aspergillus infection ofthe airways:computed tomography and pathologic findings[J1.JComput Assist Tomo铲,2004,28(1):10-11.
  [5]张爱莲,贾秀珍.肺霉菌病影像诊断的探讨(附20例报告)[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8,6(2):1 12—1 14.
  [6]常瑞萍,卢占兴,余为民,等.韦格纳肉芽肿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0):749—75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DNA相互作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紫外光谱。方法:通过检测阿司匹林对照品与肠溶片的常规拉曼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归属各个振动峰位和增强峰位;研究阿司匹林与DNA相互作用关系。结果:阿司匹林对照品与肠溶片的NRS及SERS图谱相似度高,药品辅料对阿司匹林的检测无明显影响;阿司匹林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键合模式是插入作用,阿司匹林中的苯环和羰基插入到碱基对之间。结论:通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服务在提高儿科急诊输液患儿护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对500例急诊输液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主要由家属负责,不提供人性化服务。观察组主动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创造出良好的输液环境。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重复穿刺率、输液过程舒适度和就诊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重复穿刺率分别为85.2%和 14.8%;而观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率,疗效观察。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43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点、诊治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结论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临床表现不典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能够防止漏诊、误诊。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和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进行吸入疗法,能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二者和抗组胺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我院从 2011年2月到 2014年1月就诊的42 例病毒性心肌炎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治疗方法以及取得的临床疗效。结果:32 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心肌血清酶学复查正常;10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肌酶复查正常,心电图轻度改变;无死亡病例出现,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病毒性心肌炎具有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mg/(kg.d),连服3天,停4天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1支/d,疗程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临床疗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氨磺必利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精神病症状抑郁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抑郁症伴发精神病症状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帕罗西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氨磺必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HAMD评分改善更优,组间
期刊
摘要:目的 通过对60例肛窦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探讨止痛如神汤口服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3年08月至2014年06月在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病人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止痛如神汤口服联合康复新液保留灌肠)30例,对照组(肛泰栓塞肛组)30例,两组均以20天为一个疗程,行一个疗程治疗,治疗半个疗程(10天)后休息3天;对患者肛门坠胀、疼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结核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在快速诊断结核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确诊或疑诊结核患者进行 T-SPOT.TB 检测,检测其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在结核性疾病T-SPOT TB检测灵敏度为 90%(72/80),特异度为91.2%(62/68)。肺结核组T-SPOT.TB检测灵敏度为92.8 %(52/ 56),结核性胸膜炎组,检测灵敏度为83%(20/2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方法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6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妈富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月经周期、经期天数、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白及止血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并比较临床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在月经周期、经期天数、子宫内膜厚度、血红蛋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和解决临床产科手术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头痛和腰痛。方法 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600例临床产科剖宫产手术行椎管内CSEA麻醉,在行CSEA麻醉穿刺时,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穿刺,观察组单独使用联合麻醉穿刺包中腰穿细针穿刺,术后48小时、一周、两周、一月、三月随访患者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头痛和腰痛的发生率两组对照。结果 椎管内麻醉并发症头痛和腰痛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