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凤煤矿“一通三防”安全管理措施及发展趋势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通三防”是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遵守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一机一环境系统,从而对井下各用风地点的风量配合情况、井下工作人员的作业地点以及相关有害气体是否得到有效监测等指标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力求能够对其予以优化和调控。以“瓦斯超限就是事故、一氧化碳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抓好安全生产,将矿井工作中潜藏的安全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高矿井施工的安全性。
  关键词:“一通三防”;煤矿;井下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5-0137-02
  1 加强“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力度
  “一通三防”属于一种安全管理模式,这种安全管理模式是动态的。由于矿井施工的特殊性,其井下施工作业地点也是不固定的,因此,无法事前对施工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做出及时和正确的预测,施工中潜藏的风险隐患较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事故,所以无法保证井下施工单位安全性和可靠性。针对这种情况,通风管理部门需要经常深入井下,结合施工人员作业地点和环境采集相关的信息,并结合已经采集到的相关信息,对潜藏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不断健全和完善矿井安全管理制度,为“一通三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1 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
  详细、健全的工作计划是“一通三防”安全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工作计划的过程中,计划制定人员一定要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矿井生产计划为准则,结合矿井施工的实际地质条件、施工规模、施工性质、风险评估等级以及矿井开采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后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计划编制人员在制定计划过程中,需要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关的通风、瓦斯防治规定,做好防火、防尘工作,结合成本管理方案,合理地对矿井作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配置和调整。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对矿井施工中已经存在的风险隐患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对策。同时,计划制定人员还需要对下一期的工作计划进行设定和调整,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结合矿井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制定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解决办法,为矿井作业的安全施工奠定基础。
  1.2 加强技术管理力度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矿井施工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加强矿井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力度是十分必要的。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图纸管理及技术资料管理两个方面。图纸作为矿井作业中的指导方案,能够直观和正确地反映出煤矿通风的实际情况。因此,通风管理部门一定要意识到图纸的重要性,对图纸中的不足及漏洞予以补充和完善,做好通风管理中的系统图、网络图、防尘管路布置图以及注氮灌浆管路布置图等相关图纸的管理力度,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采集通风参数、瓦斯含量、通风机具体型号及参数等资料,妥善地保管通风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并将上述资料整理成技术档案。另外,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定期对通风机的使用性能及运行状态进行检测,测定矿井通风系统阻力,以便为矿井煤矿瓦斯鉴定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1.3 完善通风系统管理
  完善的通风系统是预防和控制矿井安全隐患及突发事故的关键,风门、风窗及栅栏作为常见通风设施,需要指定专人定时对其使用状态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其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同时,当工作面发生迁移或推进时,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对通风系统及风量进行调整和调节,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定及审批手续操作。
  1.4 加强通风仪表管理力度
  定期的检查、维修、保养是保证通风仪表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通风检测仪表进行维修和更换,保证其完好率大于等于90%,定期对下井仪器及传感器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绝不将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下井仪器和传感器应用于矿井工作中。
  2 未来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科研工作者对矿井安全生产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我国矿井安全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矿区已经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作业人员额胶轮车的具体位置,并引入了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无线通讯系统为矿井施工保驾护航,显著提高了矿井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信息化管理是“一通三防”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方向。
  2.1 建立通风安全信息数据库
  上文中提到,“一防三通”管理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的,因此,建立通风安全数据库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通过计算机技术定期对通风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将通风报表、防火防尘以及瓦斯管理要点等相关内容予以录入和管理。
  2.2 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
  所谓的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是指以系统思维观点为中心,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背景下通过网络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传输,从而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信息系统是由人和计算机共同组成的,其能够对通风管理中的信息采集、传输、保存、加工、研究及运用的多功能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通风系统筛选最佳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工作实效性。
  2.3 计算机技术管理
  计算机技术管理作为矿井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包括煤矿瓦斯数据库的建立、瓦斯突出数据库的建立、防火防尘数据库的建立以及通风测定仪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的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技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保证矿井通风管理的实效性,能够从本质上提高矿井通风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构建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
  “一通三防”的日常管理事务主要包括矿井工作人员的分工,停开工区域通风调整、通风报表、风量设计及分配、处理日常通风问题等。通常情况下,通风管理模式主要由矿井工程项目的总工程师及通风管理部门队长负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决策的过程中,通风管理部门队长的主要职责为结合工作计划,根据任务制定相关规定,并需要做好通风调度的相关规定,此种管理方式的优点在于任务布置、安排较快;缺点则是由于管理人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决策,因而在进行决策过程中,管理人员很容易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行事,致使决策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构建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将全部信息录入到信息系统当中,并且可以随时调出及更新,为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及通风管理部队长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和合
  理化。
  3.1 计算机图形显示
  主要包括矿井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网络图、避灾路线图、防尘图、注氮灌浆系统图、安全监测系统图、监测监控断电布置图等。主要图件根据矿井最新情况加以刷新。利用计算机显示矿井通风有关图形更直观,更便于合理管理。
  3.2 利用局域网的优势与安全监测系统信息共享
  主要包括矿井局部通风机运行情况,如风量、风压、风筒漏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设备馈电状态、断电功能。各类通风设施,如风桥、风门、密闭的构筑位置及损坏程度。通风测量仪表的库存数量、使用、检测检修情况等。
  3.3 通风管理制度及其执行记录数据库
  主要包括有关矿井通风管理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等,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分类,建立可多条线索查询的数据库系统,保证技术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完整地检索到相关的内容。
  3.4 利用计算机巡检管理系统对井下巡检点实时监控
  对井下需要巡检的地点预埋具有地点信息的信息卡,当瓦检员到达巡检地点后,将瓦斯巡检仪与信息卡信号对接,巡检仪自动存储当前的时间、地点和检测气体的信息。回到地面通过传输接口将信息传递至计算机,并能打印出具有时间、地点、检测气体浓度的报表,可以与监测监控数据相比较,同时预防了瓦检员空班、漏检、假检的情况,真正做到测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当中,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煤矿通风管理水平,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够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来全.煤矿安全管理中行为安全“2-4”模型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4,(6).
  [2] 曾扬,余国辉.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防控措施[J].低碳世界,2013,(19).
  [3] 肖丹,李谢玲.安全系统工程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30(1).
  作者简介:金保忠(1976-),男(回族),宁夏平罗人,神华宁煤集团金凤煤矿通风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矿通风安全的发展。
其他文献
海事卫星北京测控站通信系统周隽一、概述国际海事卫星全球测控网建于80年代初,第一代海事卫星共有三颗,分别租于IN-TELSAT、COMSAT和ESA公司,三颗星的测控管理分别由上述三家公司负责。海事卫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