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农具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江红·那桐
  盛名远扬,那桐镇,系农具节。追溯源,骆民先祖,展雄才略。石骨蚌类精打造,“那”田驯稻成先例。四月八,经典传统节,好热烈。
  祭仪式,庙三届。观景点,塞海惬。水涛惊滩畔,鹭飞鱼跃。牵动八方宾客至,经商唱戏同欢乐。归去来,谈盛况年年,喜相悦。
  悠久渊源追溯
  声名在外的“四月八”农具节源远流长。
  相传,勤劳淳朴的古骆越人每年耕种前后都要进行“石铲祭祀”和“拜秧节”活动,祈祷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秧苗茁壮成长,有个好收成。如此这样代代相传,“石铲祭祀”和“拜秧节”活动延续了下来,也许这就是“四月八”农具节的前身。
  又传,大概在清朝,隆安县那桐镇就已经是南宁一带有名的圩镇了。“同义、同利、同仁”三兄弟为祭拜祖先,共同发起了这一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节日逐渐打破了宗族观念,演变成周围各村镇都参加的大节日。于是,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周围各村镇都自发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唱社戏,祭拜祖先。
  还有另一种说法,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每年这一天,那桐人的祖先杀猪宰羊,设坛打醮,聚在一起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佛祖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久旱逢甘雨,四季添平安。巧手的祖先也把一年来做的各种农具拿到街上交易。说来也巧,每年的四月初八后,那桐天空便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塘溢溪满,水泛田埂。于是,就有了“四月八,田埂断了截”的谚语,意为农历四月初八后,雨季来临,天降大雨,雨水灌满水田,低矮的部分田埂被水淹没,像断成了几截一样。有了雨水,地里的庄稼就有了盼头。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四月八”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农具交易节日。琳琅满目的各式农具吸引了周边县市的村民前来选购,许多外地商家也慕名前来交易。
  不过,从节气上看,此时隆安一带的春耕已告一段落,正是相对空闲的时候,农户也可以借此机会修缮、添补农业用具。“农具节”很大程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与时俱进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月八”农具节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原先人们只是抱着求神赐福消灾以及娱乐的心态自发组织过节,宗教色彩浓郁,镇上的村民披红挂绿组成几百人的方队,抬着如来佛祖、玉皇大帝、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的神像和各式花灯以及全猪全羊,提着花篮,沿着三街四村(那桐镇的三条街道以及同义、同仁、同利、定江等四个村子)进行巡游,途中敲锣打鼓、鞭炮齐鸣,边走边向周围的观众撒巧克力做的金元宝和“四月八”吉祥物、绣球、谷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设案焚香,顶礼膜拜,迎福接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兴奋地欢呼、鼓掌,可谓全镇欢庆。
  如今,自2008年12月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后,“四月八”农具节由政府扶持举办,除了祭祖神、祭农具、求雨等宗教文化活动外,还有舞龙、舞狮、戏剧表演、山歌对唱、斗鸡斗狗、体育比赛等项目。好客的那桐人还为八方游客提供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美食和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如那桐盐渍酸品、丁当盐煽鸡、都结酸肉、布泉酸鱼、雁江米粉、五花饭、酸梅酒等美食,让人食之有味,唇齿留香。这一天,也是一年中草药上市交易最为热闹的节日。
  随着戏剧艺术的兴起,农具节也引入了戏剧艺术,并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了“修庙宇砌戏台设醮演戏”的民俗。每逢四月初八,那桐的群众都会主动捐资邀请剧团前来演出。庙宇文化繁荣了戏剧艺术,戏剧又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两者相得益彰。
  新石器时代的壮族先祖骆越人,每年祭稻神活动所用的都是些石制农具,其间交易的生产农具主要有石刀、石斧、石凿、石奔、石纺轮、石铲等。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石制品逐步被木制品、藤制品、竹制品、铁制品等所取代。如今,“四月八”农具节上称雄的农具产品,不仅有牛轭、扁担、箩筐、草绳、竹垫、谷箩、谷桶、斗笠、畚箕、竹篮、箱、柜、凳子、木床等木、藤、竹制品,还有犁头、耙、锄、铲、镰、刀、斧、刨、凿等铁制品,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碾米机、抽水机等机械化农具。此外,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手机、音响等现代化的家电生活用品也成为农具节的主角。
  近年来,隆安深厚的“那”文化遗存已经引起了国家文化部的重视,许多民族文化专家纷纷专程到隆安研究与论证“那”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作为“那文化之都”的骄子,早己不是一般的庙会,而是成为文体搭台、商业交汇、美食品尝的民间盛会。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以其浓郁的民俗色彩、热烈的商贸氛围、丰富的文体活动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别获得2005年南宁市县、区群众文化“十大活动”奖,南宁市“一地一节”节庆文化品牌奖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称号,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的那桐农具节,已成为自治区级的文化品牌。
其他文献
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大容山南侧的南流江,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的河流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她往南流经北流市、玉林市玉州区、玉林市福绵区、博白县、钦州市浦北县、北海市合浦县等地区,该流域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盛产稻谷、甘蔗、花生、番薯、木薯等经济作物,以及龙眼、荔枝等水果,是广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因此,南流江也是流经各县的“母亲河”。  我对南流江有特别的亲切感,缘于她是我生命中的
期刊
壹  一个个粽子摆上了岁月的四方桌,就会变成人间礼敬的节日。  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节日,一年又一年的与粽子有关,更与一块石头有关,与一个诗人的名字有关。  它,成了五月的印记,烙在人们思想中,不可磨灭。  端午,你又来了。  一个节日,关于屈原,关于河泊潭,关于汨罗江。  一个传说如此被礼赞层层包裹,即使一个内心沉默的人,一旦走进充满粽香的节日,也会心潮澎湃。  口呷着粽粑,如同嚼着一段让人肃然起
期刊
又到了粽子飘香的季节,我这远离故乡,早已在外安家落户的游子也免不了生出一丝淡淡的乡愁。  乡愁牵引处,是母亲包的三角粽,那透亮的金黄米粒被包裹在褐色的粽叶里,是低调的奢华。  小时候,母亲很忙。端午节前一天,她总是早早起来,眯着眼睛筛米、挑水,把挑拣好的糯米倒入盛水的木桶里浸泡,然后便出门干活去了。  夜幕降临,母亲在忙完家务活后,便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将事先淘好的米和洗净的粽叶摆在一个筛子里,然
期刊
柳江河水清又清,我们爱党像眼睛;  高歌总结十八大,继续跟党新长征。  柳江河水清又清,爱党如同爱母亲;  是党把我哺育大,永远不忘党恩情。  全党贯彻十八大,中央定向朝前跨;  真抓实干把业创,圆梦中国又出发。  十八大来变化大,柳州建设大步跨;  山清水秀地干净,小康生活进万家。  十八大会像春风,吹得人心暖融融;  吹走贫穷落后帽,送来富裕与繁荣。  柳州全市老干部,为黨奋斗劲头足;  喜迎
期刊
“欲觅仙草何须踏破千山,端午佳节此处尽是良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各地都是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中越边境的靖西市,端午节却大兴药市。  端午节这天,靖西市中心聚集上千种中草药材,吸引着众多药商、民间医生和游客的到来。  端午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据《靖西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持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靖西当地习俗认为,每年五月是一年夏天的开端,天气逐
期刊
闹鱼节是流传在广西、贵州等地苗族群众聚居地区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二至十六,当地苗族群众欢聚一堂,在活动场地内争抢活鱼,抢的鱼越多,寓意福气就越多,此节也有预祝丰收之意。农历六月初七,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大袍屯苗族村寨举行“闹鱼节”庆祝丰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加抓鱼,体验民族特色活动,享受夏日清凉。农历“六月六”前后,当地政府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開展闹鱼
期刊
进山  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王东还是满心失望,想不到盘古小学竟然那么偏远。王东坐在颠簸的拖拉机上,在烈日的暴晒下,淌着汗水,艰难地咽着口水,眼望着莽莽群山,心里在打着退堂鼓。村主任把王东的行李紧紧地攥在怀里,吩咐开车的强子开足马力,让王东不敢跳车逃跑。拖拉机像发疯的野牛一般,喷着黑烟“突突突”地在崎岖的山道上飞奔。由于弯多坡陡,拖拉机几次险些翻车,吓得王东脸色煞白大叫道:“我所有的证件都在行李
期刊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是红水河中游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瑶族自治县。是布努瑶创世祖先密洛陀的故乡,拥有“布努瑶文化之乡”之美誉。生活在县境内的布努瑤人民属瑶族众多支系中人口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即布努瑶支系,自称“布努”“东努”“卜努”。自古以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布努瑶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是
期刊
不记得是第几次来到天峨了,天峨离南丹那么近,只要有空闲,我便像遛弯一般,到天峨逛上一圈。很多时候,我会以为天峨与南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切割的整体。个中缘由自然有南丹和天峨山水相连、血脉相通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天峨是一片文学的沃土,是一片滋养作家的地方。我把天峨当故土,就是想沾沾天峨的文学气息,让我少一些俗世的浅薄,多一点文人雅士的厚重。因此,我每次来到天峨,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随意。而天峨也像迎
期刊
我常常想起儿时的故乡,想起故乡美丽迷人、多姿多彩的夏夜。  我的故乡在越城岭余脉深处,是湘桂边界巍峨群山中的一个偏僻、宁静、神奇的侗族小山寨。一条小河劈开重重大山,从山的深处蜿蜒而来,在寨子边绕了一个弯后便又朝前面的大山钻去。河岸上有一块稍平缓的土地,四五十座侗家木楼便有序地在这里排列开来。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浸润了这里的生活和文化,高大古老的拦寨树环寨簇拥,被脚底磨得光滑圓润的石板路透出古老的神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