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观视阈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先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生态观视阈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西方生态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26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旨在增进个体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心理素质的专门化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与其他各种教育发生联系。本文所提到的生态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一个与其有各种关系的更大的系统中,综合考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为这种教育挖掘理论根据。
  二、生态观视阈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科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为解决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和准则。
  第一,人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受动的自然物,同时,人类社会是人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这也体现出人之为人的主观能动的特性。人为了生存,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为了不断满足自己吃、穿、住、行的需要,不断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与此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从而逐步形成人類社会。第二,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地,还提供了基本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自然界所提供的阳光、水、空气、土壤、动物、植物、山川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阳光、水、空气、土壤、动物、植物、山川等作为存在物还满足了人的精神需求,成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第三,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质是平等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物质都是平等的,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意义。人类决不能以主人自居,任意违背自然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西方生态学的理论观点
  第一,生态系统的观点。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联系性。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非孤立存在的。同时,这个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也是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二是发展性。每个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整个生态体系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同样也会给其他相关生态系统带来变化。三是可控性。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有人参与的生态体系中。在这一体系中人要想实现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对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做到可控。四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当然,这种稳定只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其实整个生态体系由一个有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
  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当属老庄之“道”。老庄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根據。正是由于万物由“道”而生,才使万物之间有了必然的联系,而非单独孤立。因此,人不能违背“道”,而要遵循“道”的规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这个“道”。第二,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在儒家典籍中,无论是《周易》中的“天人合德”,还是《中庸》中的“参赞化育”,抑或是孟子的“仁民爱物”,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佛教中的生态观。佛学以“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理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态度。这里的众生平等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更是宇宙万物间的平等。正因为宇宙万物的平等,人们之间才应当相互尊重,人才应当尊重世间其他万物,人才应当具有一颗慈悲之心。
  生态观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把心理教育置于更加宽广的体系中,不仅能反映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要看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要看到心理状况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运动过程,而非静止不变;要看到教育是有规律的,要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施教;要看到人的心理变化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顺应这种规律的变化。一言以蔽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大的自然和社会体系中,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要因时、因地、因人施教,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89.
  [2]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Facebook、blog、微信、论坛贴吧等应运而生,增进了大众交流,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也造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景象。人口多、普及广的互联网使用现状催生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然而,何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界对此暂时还没有统一定论。文章根据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资料,结合网络发展现状,从相关的概念界定开始,探讨网络意识形态的科学内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所占比例较大,符合物理教学实验性强的特点。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文章首先对目前初中物理实验课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初中生物理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理实验课;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习惯是保证实
摘 要:中职院校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有效培养中职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文章主要是从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分析入手,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为全面有效提升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院校;电子电工专业;核心素养  一、电子电工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电子电工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和电气工程基础知
晓瑜的体形比较瘦小,怀孕后总觉得体虚乏力。她听说人参、桂圆是滋补品,能大补元气,对体质虚弱的人很有益处。但她却不知人参对孕妇能否达到补益和利于优生的目的。于是,忙上医院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指导性和战略性的观点,这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政治体制内的改革指的是改良和革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点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出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改革的内涵  改革是经济社會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富强之路。只有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