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多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多年来受师资少、课时少、内容多的影响,学生多而厌学,学而不精,与实践脱轨,无法满足课程与岗位相对接。为了解决课程问题,提出了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对课程重新构建,进而提升课程质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1-0078-02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MOOCs、翻转课堂、微课、移动平台、SPOC等为标志的新一轮教育教学信息化浪潮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化。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出现了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優势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媒体的混合、学习方法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等,形成较先进的教学理念,以达到1+1>2的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课程建设路径
  高职中的混合式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进行课程设计,强调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设计合适的学习流程,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常见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是将课程环节的设计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教学评价。
  三、混合式教学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高职土建类多个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进行计量与计价。但是课程内容多学时少、课程内容与实践无法对接、缺乏企业教师指导、对计算规则和图纸熟悉不够。由于长期以来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形式已经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通过混合式教学改革,构建了课程资源,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解決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一)教学目标重新构建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和关键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助于教师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合适的信息技术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评估、设计、实施、分析。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生产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单元技术运用到具体实践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重新梳理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教学法,将其划分为:项目一:砖混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二:框架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三:剪力墙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四:钢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掌握了实际项目工作的要点。
  (三)教学资源设计完善
  课程资源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决定混合式教学能否正常实施的基础,根据教学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功能不同,我们将资源分为四类:
  1.学习指导与说明资源(网上学习)
  学习指导与说明资源对整个课程起着引领作用,通常是课程建设中的纲领性文件。常见的学习指导资源具体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改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学生了解和熟悉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同时,让学生明白和掌握线上学习的流程和要点,以便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混合式学习。
  2.教学微课和辅助学习材料资源(网上学习)
  教学微课和辅助学习材料资源是课程内容和知识的载体,承载着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之间纽带的作用,也是教师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重点,教学辅助材料资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这部分资源建设中可以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划分。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资源设计中我们将“框架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部分知识分解为“框架结构工程图纸识读”“框架结构工程计算规则”“框架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实操”三个部分。资源的表现形式上,主要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微课、三维数字化模型、电子图集等。
  3.教学讨论和课堂训练(教室集中讨论+网上讨论+课堂训练)
  教学讨论和课堂训练资源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亮点和核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通过不同结构形式不同难易程度的构件计算进行教学训练,同时让学生可以发展合作小组完成训练任务。教师的角色变成了辅导者而非讲授者,会有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以前更多了,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进行知识传播。
  4.测试和课后评价资源(教室集中交流考核+线上交流考核)
  测试和课后评价资源是混合式教学活动的最直接资源。其他类型资源属于预先设定的资源,而测试和课后评价这些资源是在教学实施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模式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以及课后的提升阶段。在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主要形式有:学生的课前问题记录、学生课堂考核记录、学生训练记录、学生作业测试以及讨论区的问题解答等。
  (四)教学活动过程与策略方法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中,教学活动分为课前的准备阶段、课堂互动教学阶段、课后提升阶段等三个阶段。
  1.课前的准备阶段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同时教师应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主要活动是观看教学微课,理解教学辅助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对课程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认识。同时学生可以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2.课堂教学阶段   内容在课前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训练和应用其所学内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围绕着工程实际项目工程造价任务驱动教学,围绕任务这一主线,实施“情境创设—任务确定—任务实施与协助指导—任务完成与评价”等几个主要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
  (1)情境创设
  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教师通过三维建模,让学生能够处于整个工程项目中,对建筑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构造部位都能够有直观生动的形象。同时通过虚拟仿真施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聯想,唤起学生对有关施工、构造、结构、材料等内容的兴趣。
  (2)任务确定
  在工程计量與计价课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关任务(如某一分部分项工程)给学生,同时引领学生分析其中的构造要点和计量特点,明确学生完成任务的目标。在任务设定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前学习程度,也要考虑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的串连性和难度。
  (3)任务实施与协助指导
  通常,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任务有两种类型:简单项目分解任务和复杂项目综合任务。对于简单项目分解任务进行分组协作完成(组员不超过6人),能在课堂中及时完成,互相对抗分析各自计算结果。复杂分部项目综合任务,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同时时间设定也宽松,在课后通过进一步深入完成。教师可以“解放出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任务完成与总结
  任务完成后,教师对课堂活动中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反馈,提出任务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知识点,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完成课程工程计算规则知识的梳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工程计算规则和计算技巧。
  3.课后提升阶段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及课前学习程度的不同,任务的实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发布更复杂项目工程计量计价任务,同时,我们把企业指导教师引入提升阶段,学生可进行深入操作和学习而进一步提升能力;有的学生则在课后重复利用教育辅助资源进行学习巩固。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让学生融入混合式教学,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更为直接和具体的意见。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反思
  混合式教学带来的变化是可喜的,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是形式上混合带来的学生的无所适从。
  (一)混合式教学不是一种定式
  不是拥有了线上的各个技术手段在课堂中使用就是混合式教学,混合教学是一种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设计合适的学习流程,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从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要不断丰富
  对于混合式教学开展中,教学资源必须能够支持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而这些资源是要随着知识内容变化、教学对象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不能千篇一律,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丧失最初的新鲜感,而导致新的厌学情绪。
  (三)混合式教学课堂要互动紧密
  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及兴趣是核心,从教学过程来看,不仅需要学生课外的主动学习,同时还需要学生课堂中的协作、思考、创新等。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
  [2]张国荣.艺术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校探索,2015(1).
  [3]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4]石玲,王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4).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英语在世界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有趣的谚语与幽默诙谐的俚语吸引了众多英语学习者的眼球。本文将通过趣味英谚和诙谐俚语这个视
摘 要: 目的:探讨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时红细胞膜组分和功能变化的规律。对象与方法:将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跑台运动组、负重游泳组。经跑台或负重游泳训 练后,将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的大鼠纳入运动性血红蛋白低下组。取血,制备红细胞悬液,测 定红细胞膜磷脂成分、带3蛋白含量、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率、阴离子转运功能、葡萄糖转运 功能、钠钾ATP酶活性及变形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运动性血红
摘要:竞技项目及组织是运动技术提高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对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中竞技项目组织的构成和意义进行研究,并对竞技项目组织在理论上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研究认为:竞技项目组织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通过组织的方式把竞技体育活动和运动技术发展统一在一起。竞技项目中的运动技术主要以技术知识的方式保存下来,并且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从中获益。正是技术知识使得运动技术在一个特定的竞技项目组织中得
摘 要: 诞生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在现代得到了完善性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 浓厚的文化内涵。其中的生命道德精神赋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追寻生命“真善美”的意义。 “生命本能的自然体现与自我超越”、“生命权利与生命价值的伦理维护”和“生命力量的 丰盈与美的展现”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得到了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求索通过奥林匹克运 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关键词:生命道德;奥林匹克;真善美  中图
摘 要: 通过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 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指标与参数, 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即“两差”效应的运动学意 义及其对整体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加大“两差”有利于增加铅球的用力距离,铅球 高度、右髋角、右膝角是影响前俯差的重要指标,而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
摘 要: 竞技武术套路追求运动成绩,而难度动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的 好坏。随着技术动作的难度加大,腾空旋转的角度在增加,对难度动作进行尝试性研究,无 疑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此,利用先进的仪器选取C级旋转类难度动作作为研究主体, 对“旋风脚720°+ 马步”的速度特征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将丰富竞技武术套路的训练 理论,并以期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竞技武术套路的旋转类难度训练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
摘 要: 目的:观察离心运动后热休克蛋白70在骨骼肌细胞内的表达特征,探讨热休克蛋白70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进行一次性大负荷离心运动,于运动后即刻和24 h取腓肠肌,冰冻切片,用腺苷三磷酸酶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热休克蛋白70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安静状态热休克蛋白70分布在Ⅰ, IIa型肌纤维,IIb型肌纤维中没有分布。离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