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隐隐于市。
容铁的工作室藏在北京东南三环的闹市中。空间不大,却也宽敞:一张画桌,一方茶几,几只沙发,古朴而疏朗。容铁为它取名“名仕居”。
房间的正中,挂着一幅行草,那是他的得意之作。旁边则是各种印鉴、画作,其中不少是享誉艺坛的佳品。他工书法,擅治印,精水墨。在现今的书画界,能如这般全面而精深的,实不多见。
白净面皮,一身唐装,戴着眼镜,留着山羊胡子。他似乎不谙世事,终日待在自己的画室里,“每天至少12个小时”。但他又对现代科技对艺术的造成的冲击极为敏感:“现在很多人甚至已经不会用笔写字了,艺术家该怎么办?”
现当代的许多书画名家,如吴冠中、启功,沙曼翁、刘炳森等都曾是他的老师。这也让他比旁人更多出了一份责任感:“在网络时代,艺术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后果会很严重。”
提及眼下正在做的《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他说,我只是想为古老的汉字书法艺术做个备份,让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沉醉在江南的山水里
“我的童年,可以听到千年相传的柝声。”
容铁坐在茶座边,不时拎起茶壶为记者添茶。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人已经很难听出他是南方人了。
上世纪60年代,容铁出生于江苏镇江。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大人们都忙于各种政治运动,他则被送回了乡下,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先生”,书法功底了得,这也使他得了不少近水楼台的便利。
6岁开始学习书法,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儿,握着一支大笔趴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临帖,每天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由唐楷《神策军碑》到《张猛龙碑》,日后治印的功底也由此打下。
9岁时开始学作画。没有画笔,在邮电局当话务员的母亲,特意加了两个夜班,多赚了4毛钱,为他买了两支。绘画的大门由此打开。
镇江古称京口,是著名的水乡,历来文物繁盛,而自然景致更是美不胜收。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家家户户门口还有石阶通向运河,女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衣,棒槌捣衣,咚咚作响。容铁说,那声音常使他久久沉醉。
若干年后,他画《周庄人家》和《水巷悠悠》,观众惊奇于其中的烟火气息。而在他,则不过是童年时的点滴记忆。
初见同乡的金石名家沙曼翁先生时,他16岁。沙老的博雅让他倾倒:“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先生,竟有如此气象!”后来得知沙老竟是前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才大呼:“难怪了!”
而沙老对这位年轻的后生也印象颇佳,认为他规模已经初具,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在名师的指点下,容铁广征博采,日夜研习甲骨文、大篆,功力日渐精进。
其后,他又得祝嘉、林散之等名家点拨,眼界大开,书画作品也开始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国内书画大潮兴起的狂热时代,初出茅庐的容铁也开始在书画界崭露头角。他的书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并开始屡屡在国际书画展览中获奖。
近年来,容铁在书画界声望日隆,甚至有评论家将他与他的同乡兼老师吴冠中先生一起并称为“前吴后容”。容铁说,他的底子,在儿时就已经打下。
哪里来的奇怪想法
与容铁聊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他的思维极活跃,短短的几分钟内,我们的话题不断跳跃:从水墨画的技法到中西艺术的融合;从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化到书画名家的逸闻趣事;从江南水乡的景色到现代科技的发展。
容铁说,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脑子里常充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而他的朋友则说他有胆有识,敢想敢干。
1995年,三十出头的他还在镇江市邮政局工作。清闲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还有180多平米的大房子,在当时都是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可他却坚持要“离家出走”,北上京城。工资、房子和妻子,全部都留在了老家。
最初来京的日子自然是艰苦的。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他只得不断搬家。望京地区西八间房的民居,他住了三年。大兴县义和庄的农家院,他住了一年半。
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周只花了6块钱。一张大饼,切开了能吃好几天。但他却好像并不急于挣钱。
那时候,国内的电脑还不普及,即使在北京也是新鲜事物。他之前在邮局工作时曾接触过电脑,现在则突发奇想,开始琢磨如何让书法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让书法通过电脑技术更好地传播。
在外人看来,这种想法太过于离谱:费力不讨好不说,饭都没得吃,还来做这个?
容铁却不信邪,他窝在农家院里,翻着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形,然后再一个个地输进计算机。五年后,他做成了我国第一部书法软件光盘——《中华书法大典》。许多德高望重的书坛泰斗都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容铁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字典电子出版物奠基人”,并作为国家特殊人才引进北京。
传统的国画,喜欢留白。但容铁作画,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留白,还要画得满满的。他将西方19世纪印象画派的绘画技巧融入国画创作,以水墨构图,色调则借鉴印象派,使画作既有油画的时空感,又具有国画的传神特质,创造性地开创了“水墨光晕”的绘画流派。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说,“水墨光晕”的手法,不只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画成为世界绘画语言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2006年,他再次突发奇想,用篆隶结合的方式,刻了“奥运门”印章,被有关方面送给了萨马兰奇,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哪里来的这么多奇怪的想法?”
“无他,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艺术家需要综合修养
《中华儿女》:当今书画界,像您这样在治印、书法、绘画上功力全面而精深的人不多了。
容铁:您过奖了。自古书画不分家,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学好书法,是作画的基本功之一。好的书法能为画作增色,而优秀的画作也需要好的书法来衬托。如果我们把书法练好了,就能解决绘画当中的线条的问题;把印章刻好了就能解决绘画中构图的问题;很多时候,它们之间是互补的。
容铁的工作室藏在北京东南三环的闹市中。空间不大,却也宽敞:一张画桌,一方茶几,几只沙发,古朴而疏朗。容铁为它取名“名仕居”。
房间的正中,挂着一幅行草,那是他的得意之作。旁边则是各种印鉴、画作,其中不少是享誉艺坛的佳品。他工书法,擅治印,精水墨。在现今的书画界,能如这般全面而精深的,实不多见。
白净面皮,一身唐装,戴着眼镜,留着山羊胡子。他似乎不谙世事,终日待在自己的画室里,“每天至少12个小时”。但他又对现代科技对艺术的造成的冲击极为敏感:“现在很多人甚至已经不会用笔写字了,艺术家该怎么办?”
现当代的许多书画名家,如吴冠中、启功,沙曼翁、刘炳森等都曾是他的老师。这也让他比旁人更多出了一份责任感:“在网络时代,艺术家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后果会很严重。”
提及眼下正在做的《中国汉字历代字体检索数据库》,他说,我只是想为古老的汉字书法艺术做个备份,让它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沉醉在江南的山水里
“我的童年,可以听到千年相传的柝声。”
容铁坐在茶座边,不时拎起茶壶为记者添茶。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外人已经很难听出他是南方人了。
上世纪60年代,容铁出生于江苏镇江。那是个动荡的年代,大人们都忙于各种政治运动,他则被送回了乡下,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先生”,书法功底了得,这也使他得了不少近水楼台的便利。
6岁开始学习书法,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儿,握着一支大笔趴在书桌前一笔一画地临帖,每天一个小时,雷打不动。由唐楷《神策军碑》到《张猛龙碑》,日后治印的功底也由此打下。
9岁时开始学作画。没有画笔,在邮电局当话务员的母亲,特意加了两个夜班,多赚了4毛钱,为他买了两支。绘画的大门由此打开。
镇江古称京口,是著名的水乡,历来文物繁盛,而自然景致更是美不胜收。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家家户户门口还有石阶通向运河,女人们在河边淘米洗衣,棒槌捣衣,咚咚作响。容铁说,那声音常使他久久沉醉。
若干年后,他画《周庄人家》和《水巷悠悠》,观众惊奇于其中的烟火气息。而在他,则不过是童年时的点滴记忆。
初见同乡的金石名家沙曼翁先生时,他16岁。沙老的博雅让他倾倒:“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先生,竟有如此气象!”后来得知沙老竟是前清皇族爱新觉罗氏,才大呼:“难怪了!”
而沙老对这位年轻的后生也印象颇佳,认为他规模已经初具,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在名师的指点下,容铁广征博采,日夜研习甲骨文、大篆,功力日渐精进。
其后,他又得祝嘉、林散之等名家点拨,眼界大开,书画作品也开始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上世纪80年代,正是国内书画大潮兴起的狂热时代,初出茅庐的容铁也开始在书画界崭露头角。他的书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二、三、四届篆刻艺术展,并开始屡屡在国际书画展览中获奖。
近年来,容铁在书画界声望日隆,甚至有评论家将他与他的同乡兼老师吴冠中先生一起并称为“前吴后容”。容铁说,他的底子,在儿时就已经打下。
哪里来的奇怪想法
与容铁聊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他的思维极活跃,短短的几分钟内,我们的话题不断跳跃:从水墨画的技法到中西艺术的融合;从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化到书画名家的逸闻趣事;从江南水乡的景色到现代科技的发展。
容铁说,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脑子里常充满了各种各样奇怪的想法。而他的朋友则说他有胆有识,敢想敢干。
1995年,三十出头的他还在镇江市邮政局工作。清闲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还有180多平米的大房子,在当时都是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可他却坚持要“离家出走”,北上京城。工资、房子和妻子,全部都留在了老家。
最初来京的日子自然是艰苦的。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他只得不断搬家。望京地区西八间房的民居,他住了三年。大兴县义和庄的农家院,他住了一年半。
最困难的时候,他一周只花了6块钱。一张大饼,切开了能吃好几天。但他却好像并不急于挣钱。
那时候,国内的电脑还不普及,即使在北京也是新鲜事物。他之前在邮局工作时曾接触过电脑,现在则突发奇想,开始琢磨如何让书法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让书法通过电脑技术更好地传播。
在外人看来,这种想法太过于离谱:费力不讨好不说,饭都没得吃,还来做这个?
容铁却不信邪,他窝在农家院里,翻着字帖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形,然后再一个个地输进计算机。五年后,他做成了我国第一部书法软件光盘——《中华书法大典》。许多德高望重的书坛泰斗都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容铁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字典电子出版物奠基人”,并作为国家特殊人才引进北京。
传统的国画,喜欢留白。但容铁作画,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留白,还要画得满满的。他将西方19世纪印象画派的绘画技巧融入国画创作,以水墨构图,色调则借鉴印象派,使画作既有油画的时空感,又具有国画的传神特质,创造性地开创了“水墨光晕”的绘画流派。
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先生说,“水墨光晕”的手法,不只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画成为世界绘画语言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
2006年,他再次突发奇想,用篆隶结合的方式,刻了“奥运门”印章,被有关方面送给了萨马兰奇,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哪里来的这么多奇怪的想法?”
“无他,白石老人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艺术家需要综合修养
《中华儿女》:当今书画界,像您这样在治印、书法、绘画上功力全面而精深的人不多了。
容铁:您过奖了。自古书画不分家,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有多方面的综合修养。学好书法,是作画的基本功之一。好的书法能为画作增色,而优秀的画作也需要好的书法来衬托。如果我们把书法练好了,就能解决绘画当中的线条的问题;把印章刻好了就能解决绘画中构图的问题;很多时候,它们之间是互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