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红色资源 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推动国家全面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育其爱国情怀并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留下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载体。
  红色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内涵、高尚的道德主义情操和无私的爱国主义情怀。每一处红色遗迹、每一个革命故事、每一件红色物品、每一个英雄人物,都真实、亲切、生动,可感可知可亲可近,其内涵丰富性和历史真实性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如何充分利用好乡土红色资源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有这样的表述:“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对依托红色资源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有着很好的教育指导作用。

一、红色资源进课堂


  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接受系统化的红色教育,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认同,使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脑,从而实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
  1. 编写乡土红色读本。红色资源本身是静态的,要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要有意识地加以开发与利用。红色读本就是对乡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乡土红色资源走进课堂、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优质载体,是爱国主义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如我区教育局为弘扬“红色文化”,培育学生的红色基因,充分挖掘东海岛红色资源,组织编写了《红色记忆》《红色英才》《斯道觉民》等红色文化读本,用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的红色文化丰润滋养中小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打造了“红色觉民”的教育品牌。由于学生年龄不同、地域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编写的读本要兼顾地域特色与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差异,既要关注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需要,要适应其认知水平。
  2. 开设红色校本课程。红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为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利用红色资源中优秀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开设红色校本课程,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體系,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当然,红色校本课程的开设要科学规范,一要明确课程的名称,以名称反映主题,如我区一些学校开设的《新民读书会与新民精神》《灯塔精神与新时代少年》《红色记忆与时代精神》等校本课程;二要明确课程的要素,如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此外,要制定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形式与课时安排等。
  3. 引导学科教学渗透。如历史学科,可引导学生走进当地的红色纪念场馆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英雄人物、革命故事、历史事件等乡土史料,接受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学科可以基于红色资源结合读写、影视文学教学以及演讲、朗诵等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其他如道德与法治、美术、音乐等学科,都可以在结合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土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二、红色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体验式教育活动。如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做新时代好少年”红色游学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走进革命历史,感受红色资源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体悟革命精神,汲取革命力量,传承红色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培养爱国情操。或引导学生探究某些名字背后的文化,如新民小学的“新民”与觉民小学的“觉民”等,让学生和家乡红色文化亲密接触,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和责任意识。或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使他们亲身体验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从而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2. 纪念宣传式教育活动。在一些特别的日子,开展纪念主题活动,如清明节,中小学可组织开展“祭扫烈士墓,弘扬先烈精神”活动,悼念革命先烈,传承爱国精神。还可定期组织乡土革命故事征文、演讲、红色讲解员选拔等比赛以及红色书画展等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和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

三、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以乡土红色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乡土红色资源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作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场教学阵地。以基地为学校,以现场为课堂,以红色资源为教材,基地讲解员可以是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现场互动、专题研讨、实践调研等形式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有效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游学活动,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建校园红色文化


  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寓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打造“红色觉民”校园特色文化,有利于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性和长效性,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湛江开发区觉民小学作为东海岛教育文化的发源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挖掘自身红色教育资源,提炼红色基因,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彰显红色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小学生爱国情怀。
  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 红色资源”的创新途径,建立相应的学校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网站、论坛、视频等方式,让红色资源能够以全新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化。
  依托红色资源培育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推进区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化、人文化和时代化。这不仅需要作为教育主体力量的中小学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配合。政府要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开发投入,引导和促进红色文化发展,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社会要强化与中小学在红色资源育人方面的合作,提供相应的支持,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该文为2018年度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坚守与创新:基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以湛江开发区为例”的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在我国市政道路工程项目大量施工过程中,道路管线软基施工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道路软基施工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阐述了对道路软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4月17日至19日,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在河源市和平县举行。和平县教育局局长谢学农说:“和平县虽然是欠发达的山区县,但对教育的重视有增无减。这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就像一场及时雨,及时满足了县里教师培养的需求。”  为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有关单位人员组成一支包括学校领导、河源市及和平县教育局有关人员、导师专家团队在内的12人的工作小组,带领由省中小学、
期刊
“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是一项互利共赢的活动,也是全省各地名师们不忘初心、身体力行的实践。”在茂南专场启动仪式上,江门市蓬江区教研室教研员周华章代表培养对象发言时如是说。  4月16日至4月19日,31名培养对象分别深入高山镇中心幼儿园、袂花镇中心幼儿园、茂南区露天矿小学、茂南第一小学、茂南第一中学、茂名市第五中学、茂名市第十中学、袂花学校等8所学校开展送教活动
期刊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快速发展,项目数量日益增多,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并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确保水利水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平行平板间磁流变液流变后非稳态过程,建立了磁流变减振驱动器响应时间的计算理论,理论表明,磁流变减振驱动器响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流体的动力粘度和活
会议
探讨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AIDS)高危性行为特点,为不同地区制定针对MSM的AIDS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会议
在高速公路施工中,路基施工作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定要选择合理、安全、技术水平高的施工技术,这样才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达标.而冲击碾压技术具有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以及相关工作也受到十分广泛的重视,城市居民对城市规划的要求,重点是城市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城
走进乡村教育活动,是我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相结合的一个创新培养培训环节。截至今年,省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走进乡村教育活动已经连续开展四年,累计开展支教送教活动1500多场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根据培养对象与各地区需求,今年的活动采取专题报告、示范课、公开课、同课异构、名教师和名校长论坛等形式。其中,名校长活动由两三位校长组成专家组,先在
期刊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研究集中包含了当今土木工程基础研究的众多前沿课题,本文主要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十五”优先资助领域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领域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