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出土瓷器赏析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crys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威市博物馆近年来陆续收藏了一批出土文物,其中西夏和元代的一些瓷器,在造型、纹饰方面独具特色。
  
   西夏褐釉牡丹纹剔花四系瓮(图一)
   武威塔儿湾西夏窑址出土。瓮高49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16厘米。盘口,重唇,长束颈,颈部贴塑一圈绳纹,橄榄形腹,肩部粘贴四个宽带形系,矮圈足。黄白胎,通体施褐釉。用剔地法在腹部剔出对称的两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饰折枝牡丹。肩部剔出一圈宽带作为辅助纹饰。剔刻刀法简练、朴拙,主题纹饰突出,有浮雕感;剔出的白色胎地与褐色花卉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效果明显。
  
   西夏白底黑彩缠枝莲纹罐(图二)
   武威塔儿湾西夏窑址出土。高5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7厘米。圆口,重唇,短颈,鼓腹下收,平底,矮圈足。黄白胎黄白釉,施釉至颈部,黑彩绘纹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莲花,花瓣呈三角状隆起,花叶自然舒展,颈肩部绘一圈卷草纹。纹饰布局疏朗豪放,线条流畅,色彩对比明显。
  
   西夏剔刻花瓷器(图三)
   同宁夏灵武窑的西夏瓷器一样,借鉴并吸收了我国宋代北方民窑剔刻花技法,其特点是表现手法古朴、简洁,主题纹饰突出,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这种在器物上施白色化妆土的装饰技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西夏白瓷技术的发展。
  
   西夏扁壶(图四)
   在器型上,塔儿湾瓷器突出地体现了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特点和尚武好饮的豪爽性格。塔儿湾瓷器多有系,单系,双系,四系,乃至六系,其作用显然是便于穿绳携带。最有特色的器型是扁壶,这是在西夏其他窑址中所没有的。
  
   元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图五)
   武威南大街元代窖藏出土。高7.6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6.3厘米。撇口,深弧腹,腹部饱满、浑圆,矮圈足,足壁稍外撇。内外壁均饰纹,碗内底心饰鸳鸯莲池,两只鸳鸯在水中相对而戏,池中莲花亭亭而立;口沿辅助一圈缠枝莲纹,碗外壁双弦纹相间,腹中部饰缠枝番莲纹,胫部绘饰仰莲瓣纹,莲瓣内饰祥云纹。青花发色深沉,青蓝中偏灰黑,料浓处有黑青色斑痕,白釉闪青。
  
   元景德镇窑青花昭君出塞图把杯(图六)
   武威南大街元代窖藏出土。高8.9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1厘米。撇口,深弧腹,腹部饱满、浑圆,高圈足,呈竹节喇叭式。内外壁饰纹。杯内底心饰“昭君出塞”图,昭君骑马上,怀抱琵琶在柳下忧忧独行,并不时向后张望。杯口沿辅以卷草纹,外壁满饰缠枝番莲纹;高足竹节下,线绘一周三朵蕉叶纹。青花发色浅淡均匀,呈灰色;白釉泛灰,口沿处有一滴大的流釉痕。胎体轻薄,杯把与杯身胎接,连接处有浸釉时的手指抓痕。圈足空心,足跟斜削。
  
  
其他文献
达玛花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草药。达玛花盛开的季节,被当地人称之为采花节。  采花节是甘南博峪藏族人民夏季里的一个重要节日。    美丽的传说变成了采花节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个庄子里住着一家老两口,膝下有六个女儿,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艰难。  初夏的一天,按规矩该最小的六妹上山采撷山花草药,医治全家人的病痛。由于下山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脚,六妹疼痛难忍,伤心地哭着。这时山坡上走来一个姑娘,
制备能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应用,并具有良好孔隙结构的块状聚(D,L-乳酸-CO-乙醇酸)(PLGA)多孔支架,探索出以冰粒子作为致孔剂,采用粒子滤出方法结合冷冻干燥工艺制备多孔支架
长城第一墩于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在一万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