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美术片里的那些东方神韵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闹天宫》《九色鹿》《小蝌蚪找妈妈》……这些应该是很多人童年最爱看的故事。那么,动画片里的筋斗云是怎么画出来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从哪里来的灵感?美术片,作为一代人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艺术体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前不久,“东方神韵——中国经典美术片作品及文献展”在江苏开展,展览中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一次回忆,还有更多关于中国动画的幕后与当下的故事……
  东方美学的完美诠释
  “美术片”是20世纪中国动画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称谓。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是中国美术片发展的黄金时期,所呈现的作品在世界影坛中频频获奖,声名鹊起,被国际上誉为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成为20世纪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此次展览分为“青绿山水趣何长”“寓出东方旧曾谙”“长风破浪绘有时”三个章节,以美术作品、动画手稿、海报剧照等形式来呈现。除了珍贵的动画手稿,展览还运用了老电视装置、投影、液晶电视、皮影互动等新的展陈形式,有“静”有“动”地将中国山水画与美术片进行了视觉审美呼应,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经典与现代的新体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诞生让中国的美术片创作进入了巅峰时刻。《大闹天宫》《山水情》《骄傲的将军》《三个和尚》《九色鹿》等一系列美术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些美术片在表现形式上充满浓厚的民族气息,从内容上来说,也对几代人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化启蒙及审美培育,传统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题材的挖掘更是把东方的美学与哲学结合得淋漓尽致。
  民族性是美术片的文化内核
  美术片的起源和雏形,与传统民间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走马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原理是利用蜡烛燃烧的热气流推动外围的灯桶转动,这是最早通过灯光照射呈现画面运动的技术。
  我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从民间手工艺中汲取元素,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美术片中的剪纸片就源于中国皮影戏、窗花剪纸、木版年画等民间艺术。还有木偶片、折纸片等,都是取材于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及表现手法,开创了民族风格的先河,具有淳朴的中国风格。
  水墨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笔意和墨趣成就了世界美术史上奇异的一章。而水墨动画是把水墨技法作为表现手段,用特殊技术逐帧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形成浓淡、虚实的水墨画影像的动画片。
  中国绘画的造型讲究“神似而形不似”“似与不似之间”,水墨动画正是把水墨画的技法运用到角色造型与环境空间之中,用墨浓淡相生,讲求笔墨情趣,追求意境气韵。如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根据齐白石的水墨画特征进行创作,使其更贴近民间大众的审美情趣。早期的水墨片,正是借助这些杰出的水墨大家的绘画特征,以动画的技法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视觉形象,比如《牧笛》《鹿铃》《山水情》《鹬蚌相争》等经典动画作品。
  另外,这些经典美术片在内容上也大量借用与改编自中国的传统典故、成语故事等,这也是美术片被称为“中国学派”的典型性与其所蕴含的東方文化属性。
  美术片与江苏有着不解渊源
  美术片作为早期中国动画的代名词,与江苏有着不解的渊源。展览设在江苏,正是基于江苏与中国美术片、动画片发展的深厚渊源。中国动画的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就出生在南京,从他们制作的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
  出生于南京的万氏兄弟,童年常去的就是南京夫子庙。那个年代的夫子庙是一个民间艺人汇聚之地,说书唱戏、跑马卖艺、拉洋片看西洋景,最吸引他们的莫过于走马灯、木偶戏和皮影戏。如果说中国古典艺术中有“阳春白雪”,那么也蕴藏着“下里巴人”,这种对于浓郁“民间色彩”艺术形式的热爱与情感,一直蔓延在万氏兄弟日后的作品风貌之中。
  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独创动画片《大闹画室》、第一部大型有声动画片《铁扇公主》、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第一部彩色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让人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哪吒闹海》也均出自万氏兄弟之手。他们为中国动画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雏形到精品的突破,是中国动画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人。
其他文献
流言:放置超过6小时的白开水千万不能喝,会引发一系列疾病。  真相:白开水放置多久会变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因为白开水的保质期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盛放容器的干净程度、保温程度、是否加盖保存及室温高低等。所以,“水放置超过6小时就不能喝”并不准确。一般来说,在放置加热后的水时,最好是加上盖子。不然的话,空气中的一些细菌可能会进入水中,导致我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不过,这些细菌很少会是厉害
期刊
核聚变的火焰在银白色的舰身外咆哮,以数亿摄氏度的高温撕咬着黑暗。舱内没有太多复杂的设施,若有人能从舷窗向外看去,孤独的星舰正在离太阳系越来越远,已经变得微小的太阳洒来一抹微弱的金色电光,只是进入冬眠舱的他看不见这抹余晖。  数周前,一个陌生的电话打来,铃声打破了他在训练时的宁静。  “喂,您好,是……”  “你被选上了。”  他顿时如同被雷击一般,激动得一跃而起,把周围的同事吓了一跳。  “真……
期刊
教育要关注现实,也应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社会、文化及思维层面的变革。学生要形成与时代相应的意识,用想象力引领创造力,在创造中实现未来。科幻文学作品是学生在思想实验场用知识构建未来的尝试,此间有学生个体意识的彰显、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现象的理性省思,也有对人性和文明的探索。当前,科幻作品也出现在全国各地的语文教材和大型考试中,从各方面看,科幻作品读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价值。 
期刊
近视已成世界性健康危机  预计到2050年,全球近视人口将突破40亿。近视在降低视野清晰度的同时,高度近视还可能导致各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变性等,进而带来失明风险。在今天,近视俨然成了一种全球性流行病。可喜的是,多家光学企业已经研制出新型微结构镜片,能够有效矫正甚至遏制近视。  全球34%的人口患有近视,相比20年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还会增加1
期刊
长久以来,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原因一直是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冰川事件、火山爆发以及伽马射线暴等多种解释,但学界一直没有对其具体的驱动机制形成统一认识。  近日,《自然·通讯》报道了一项关于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延安研究团队发现,在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过程中,硫同位素产生了非质量分馏,提出“平流层火山喷发”是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驱动机制。  气候变冷和气候变暖“双重打
期刊
唤醒我的语音助手,稚嫩的童声便在耳边唱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的心不知怎么就随着那70分贝的声波同频共振,渐渐炼化成一摊滚烫的热血——红色记忆霎时如北方征途上成千上万的飞鸟投射在我的心中。  苍茫无际的喀喇昆仑山脉上空,有雄鹰展翅飞过,惊散的流云触手可及。就是在这里,加勒万河咆哮着,奔涌出库拉岗日峰封印千年的冰川。就是在这里,一位白发苍
期刊
中国最早发现的陶器位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已有8 800年的历史。最早发现的原始瓷器出现在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 000多年。  在古陶瓷的生产中,我们祖先创造出了原始瓷器、青瓷、白瓷、青花瓷等,这些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瓷器,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古陶瓷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它们经历了怎样的科学发展过程走到了今天?这些科学奥秘能否造福今天的生活?  古瓷“窑变”暗藏当今科研热点  简单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