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马云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马云先生:
  您好!我们是一群来自山西运城的中学生。最近看到了您谈“996工作制”的一篇文章。作为一群正在为个人的大学之梦废寝忘食、奋力拼搏的高三学子,一群迟早也要奔赴工作岗位的未来工作者,我们对您的某些观点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希望通过写信的方式向您讨教。
  诚然,从您的角度来看,996制度对优秀的企业和员工来说,既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成全;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奋斗;既是一种工作的常态,更是一种追逐梦想的姿态。正如您所言,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一个优秀的企业里,在一个凝聚人心的团队里,有996班可上,这本身对员工来说是一种“福报”。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更广的思想维度来看,996工作制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首先,从员工的角度来看,“996工作制”并不是一种正常的上班制度,而是贵公司正竭力推行的一种有悖社会共识的上班制度。可以看出,您在极力宣传的是一种加班文化。诚然,取酬是需要按劳,幸福是需要奋斗,但加班并不能成为也不该成为奋斗与获得幸福的必然途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工作方式的权利,对996有异议并不是否定努力与奋斗的意义,张弛有度的奋斗才是真正的奋斗,而像996变相加班这样的所谓的“奋斗”,延长了工作时间,甚至危害员工的健康,乃至付出了可能会缩短生命的代价。每个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为买房,为孩子,为梦想,或者仅仅是为了不被残忍淘汰,似乎有无数种不能拒绝996工作制的理由。然而人非钢铁之躯,长期超负荷,超常加班,也许会成为压死无数现代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从您这样的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996工作制度如果不是贵公司工会组织表决通过并积极推行的,而仅仅是您作为企业领导所强制要求并推行的,那么这种工作制度并不是鼓励员工积极奋斗,而是一种对员工居高临下的变相强迫。部分员工被迫加班工作与那种发自内心的奋斗不同,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更不必谈什么“福报”了。企业管理者善待劳动者,让劳动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对奋斗者的最好致敬,对奋斗精神的最好弘扬。而如果管理者动不动就对不支持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标签,这对员工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再次,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去几年,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由于行业的特点被贴上了“狼性”的标签。当然您的阿里公司也在其中。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在中国许多公司市值已俨然成为全球国际巨头的情形下,一些严苛的企业管理方式也被社会所默认和接受。而您提倡的996工作制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但这其实有悖于互联网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包容、创新等精神。为了让企业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我认为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在增强员工的能动性、创新性上,放在技术、质量、管理和文化上,而不是在员工的体力和耐力上。与其强调工作时间的长短,不如反思如何鼓励员工采取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去拼搏,如何让员工更好地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在这方面如有些许突破,或许就可以补足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上的短板。相信如果有阿里公司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做典范,互联网产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中国优秀企业的员工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最后,从法律角度来看,强制推行996工作制是有悖于我国现有《劳动法》规定的。现在全国统一的作息标准应该为8小时工作制,并且每周带有2天的休息日。而996工作制度要求员工们一周最低工作60多个小時,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三分之一,这明显是一种透支员工体能和精力的非常态的“无条件加班制度”,于情无理,于法无据。一家企业,无论是国营还是民营,在出台一些经营方案或工作制度时都应该在国家的政策与法律的框架内。尊敬法律,遵守法规,不仅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更是企业与生俱来的一种社会责任。
  尊敬的马云先生,一直以来您是我们青年的偶像,您的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您的永不止步的创新意识,还有您那心系教育的社会情怀总在激励着我们一届又一届学子。我们一直视您为我们的精神导师,以上内容是我们对您倡导的996工作制的一些疑惑和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最后,祝您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健健康康,家庭和和满满。
  山西运城中学681班全体学生
  2019年11月18日
  第一篇,优点有五:一是联系当下生活,揭示了996的出台背景及内涵。二是观点明确,思维清晰,内容丰富,善于设置分论点来深化文章内涵。文章从“996给予了员工成就自我的福报”“996的本质是鼓励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996是对现实‘不想多劳却想多获’的错误价值观的修正”等方面来谈。三是能够辩证深入地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四是书信体这一文体特征明显,既追求观点鲜明又讲究语言得体。五是书信结尾比较有创意,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与马云交流,这些困惑的背后其实还是对马云观点的一种强化。表面上请马云来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目的在于对主题从另一角度进行强化和升华。
  第二篇,是从否定马云996观点的角度来谈的。文章特色有二:一是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思维发散,善于从员工、企业家、企业发展、社会法律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文章结构纵横捭阖,别具一格。二是文章书信体特征明显,内容娓娓道来,同时又特别注意措辞得体,语气委婉。
  (指导老师:陈志新)
其他文献
最近与一位读者交流,他问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做编辑这么多年,你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文章?还能复述文章内容吗?  我思谋良久,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是的,有一篇。这一篇不是被公开发表的习作,而是一篇真实的高考高分作文,来自2013年江苏宜兴的一名考生写的——《风沙渡》。那一年,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  那篇作文我只看了一次,但内容现在都可以复述。  ★小餐馆★  开头就是神来之笔:  不
期刊
一  “丁零零,丁零零”,闹钟嘈杂的声音打破了徐超凡的残梦。啊?六点三十了。他拉开窗帘,外面的能见度很低,灰蒙蒙的雾堵在窗前,像黄泥沙上翻滚的潮汐。这天将是他高中的倒数第一百天。  徐超凡弯着腰坐在床上,将脸埋在双手中,竭力从先前迷幻的梦中逃离。他强迫自己深呼一口气,随后连冲带撞地杀到卫生间的镜子前,打开水龙头,在冷水的刺激下,他的意识终于渐渐苏醒。他想起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想到昨天班主任在全班同
期刊
父亲爱侍弄些花花草草。  家的后院,都被父亲用来种花,百花丛中,争奇斗艳,馨香扑鼻。徜徉于花海中,时常令人心旷神怡。空闲时,父亲总是待在后院。  弄花儿只是父亲的业余爱好,实际上他没啥文化,就一名普通工人,但因为我们而不普通。  为了养活一家人,他每天都拼死拼活。奶奶曾多次叫他丢掉那份工作,他始终不肯,其中的艰苦常人难以想象。  盛夏,顶着火辣辣的烈日,披上一层薄上衣,戴上黃得发黑的手套,拎着一把
期刊
天启六年,黄宗羲十七岁。就在上一年岁尾,他刚完婚,娶的是同邑叶氏。这之前的几年,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无忧的岁月。在县学读书时,不算用功,远不像白居易那样,写字写得把手磨出了茧子。他喜欢买《三国》《残唐》之类的演义,藏几十册,在帐中,等父母熟睡,便偷偷地“长燃一盏灯”,放那乱世的“风云壮入襟怀”。  小孩子“不务正业”,原是天性。同为绍兴人的鲁迅,从小就爱用压岁钱买荆川纸和画谱,把它们藏在楼梯或床垫下
期刊
人们回忆自己的高三生活,总会说:“那是一段让人刻骨铭心的血泪史。”是啊,每个经历过高三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段掺杂着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的时光。当高考最后一门科目的结束铃声悠然响起后,又有多少人在走出教室的一刹那放声大哭?那时,是这一段炼狱般生活的尽头。  地狱  作为一名高三党,我自己无法轻易用言语来描述这每天都十分相似的一年——枯燥、乏味却又不可以有丝毫的松懈。这个应试教育的时代似乎没有给我们其他
期刊
她曾是一位温婉娴静的韶华女子,白塔碧波旁的素衣佳人。明眸善睐,柔情万千,秀眉微颦,唇红齿白;身材修长曼妙,象牙色的素颜自然动人。经行处,长发飘飘,白衣胜雪,凉风徐徐。她性情偏内向,文静中略有些忧郁,带有些许清高,喜欢把一些少年心事付诸笔端,更有被她戏称为“豆腐块”的文字见诸报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何况她是位迷人的才貌兼备女子。不过,所有的这些只存在于仅有的几张老照片中,如今,容颜已被那几十年来
期刊
我生活在城乡结合部。那里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也少有农村的碧水蓝天。可记忆中,那些摆满路边摊的小巷填满了我童年时期朴实的时光。  巷子在小区旁。夜幕降临,巷子就如沉睡的孩子苏醒了一般喧闹起来。冰糖葫芦的叫卖声、铁板烧散发的香气、炸鸡腿金灿灿的脆皮……整条小巷隐没在袅袅炊烟之中,升腾着人间烟火。  饭点,尤其是夜宵时刻,形形色色的人出没于沸腾的小巷。放了学的学生,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课程,饥渴难耐时来一碗
期刊
古人眼中的月是什么模样的?在古人眼中,月亮应是永恒与古典的。是一轮白玉盘镶嵌在天上,是无限情思幻化成团圆的模样,是心灵呵护,摩挲的梦想。“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它若即若离地凝视人间,一如我们深情地仰望它。我们能掬起一捧散金般的月光,却永远抵达不了它空山幽谷般的灵魂。我们在人间不停地跋涉,想着一些如月般的容颜和如月般的话语,而月,只在苍穹深沉地思索。  今人眼中的月是什么模样的?当今天我
期刊
中华文化怎么样?没有人能说详尽。中华文化是在世界浩浩荡荡进步潮流中给人带来的美好记忆。它是大汉时不远万里,抵达罗马的绚烂绸缎;是大唐盛世明月美酒般的唐诗;是清明的宋王朝涌出的香茗清酒般的宋词;还是明代熊熊烈焰中煅出的精致青花瓷……两千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吸引着各国来客,尤其是“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的茶叶和“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的水墨画向世人展示着东方独有的魅力。  丹青染山水
期刊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每每热点事件一出现,我们总能第一时间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然而,当下一个热点事件产生后,我们的目光又会被吸引过去,之前的热点便鲜有人问津,慢慢被人忽略了……其实,只凑了个热闹,成为事件的忽视者。  我认为,我们对事件应有着深度关注,保持长久的热度,自始至终,通过对涉及社会弊病事件的追问,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肤浅的关注,并不是真正的关注。前些时候,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