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牵挂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离家乡100公里以外的城市。父亲早逝,身为长子,每个月他都雷打不动地回老家看望母亲。
  返乡的车票是用质地较厚的彩色胶纸印刷的。每次,母亲都对他说:“孩子,你的车票挺好看的,送给我吧!”他笑一笑,就把车票送给母亲。晚上,他就睡在母亲的土抗上。后来,母亲就开始随便地翻他的衣袋,只留下那张车票。
  后来,他恋爱、结婚、生子,开始每两个月回一次家。
  再后来,他担任了单位的领导,更忙了,有时甚至半年才回一次家。尤其是他有了专车,没必要再坐长途汽车,他开始适应不了长途车的颠簸。母亲慢慢地也就不再向他索要车票了。
  10年过去了,他已经是一市之长。有一天晚上,他接到老家弟弟的电话,说母亲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
  100公里对他来说是短途,一个多小时后,他便见到了母亲。这时,他突然发现母亲已是白发苍颜,衰老憔悴。见了一面,天亮时,母亲就去世了。
  他带领兄弟姐妹们,披麻戴孝,安葬了母亲。
  整顿母亲的遗物时,他从那只祖传的樟木箱子里翻出了一本中学课本,那是昔日母亲用来塞鞋样的。他翻开来,啊,书内竟整整齐齐地夹着一叠车票——他当年回乡看望母亲时留下的车票。
  他的泪水又一次地涌了出来。他后悔,为什么母亲健在的时候不多回几次家。他还突然想起,这么多年,母亲还从未到他的四室两厅里住过一夜。
  回城市时,他只携带了那一叠花花绿绿的车票。
  他常常把车票的故事讲给父母尚在的朋友们,极力使他们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有一种深深的牵挂。他说:多回家看望几次老人吧,哪怕只停留片刻。否则,也许你会有深深懊悔的那一刻。
  
  (魏嘉荐)
其他文献
8岁乡村女童宁月香,背着弟弟上学;  郑明妈妈11年里推着高位截瘫儿子上学;  郭青梅携半瘫女儿用5年时间从陕西淳化到北京求学;  16岁的白血病少年陈辉,打工救母;  汪来九35年扎根山区,一人撑起一所学校;  张玉良为救工友井下吸入致命毒气;  ……  央视“感动中国”的评选,伴随着北方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中华大地又要被感动了。  “感动中国”评选的第一年,我们曾感动得泪眼滂沱;第二年,我们感
期刊
玛丽是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小孩,生活在密苏里州一个乡村社区里。她平时有一份全职的工作,到了周末就出去售卖一些皮类手工艺品。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很多慈善活动及社区活动。  有一天,从医生那里玛丽获知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自己得了癌症,且癌细胞扩展很快。然而,玛丽却没有足够财力来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以延缓病情。  不久,玛丽就验证了她一直都想知道的一个事实:物质上并不富有的她,其实拥有了世界上最
期刊
不久前,在美国工作的儿子谈起一件趣事。  因为汽油涨价,近来只要不是下大雨,他开始坐公交车上班。儿子的住处与公司距离二三公里,道路通畅时,大约半小时车程。如遇堵车,时间就难说了。好在他上班的时间相对自由,每天早晨,他通常会上网查查路况,尽可能避开拥堵高峰。  为了节约能源,美国政府一向鼓励人们乘坐公交车,儿子所在的公司亦为每个员工办理了免费的公交车年卡。  出于对儿子安全的关心,我一直建议他尽可能
期刊
当我通过在大学工作的哥哥把300元转交给一位来自山区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时,惟一的期望与要求就是要那个男孩子好好吃饭,注意营养,因为哥哥说那个学生每天在食堂里只吃馒头白饭和食堂提供的免费汤,而把打工攒下的钱分给读高中的弟弟做学费。我决定每个月资助那个学生300元伙食费。哥哥回给我的信息是:那个学生表示非常感谢,但是说每个月150元就能在食堂里吃饱吃好了,可不可以把余下的150元分给班里另一位困难的学生
期刊
这个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儿,因家庭贫困来到贵州毕节卖羊肉串。每天晚上7点支起摊位,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平时,他买便宜的面条和馒头,有时凑合着吃卖剩的羊肉串。  难以想像,6年中他资助了10名贫困学生。近日,他拿出5000元在毕节学院设立了“阿里木助学金”。据说,这笔钱面额大大小小,还沾着羊肉味儿。  “每个人都有献出爱心的义务。我虽然不富有,可年轻的时候帮助别人,老的时候回忆起来会很欣慰。”他这样
期刊
第一次读到“薄客”这个词,是在过气歌手高林生新浪博客“易道365”。高林生十年前唱过一首红了一阵的歌《最牵挂你的人是我》,现在他也了无牵挂了,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没有多少人要牵挂他了,他去年推出的新唱片遭冷落就是证据。高林生坐不住了,这个狂躁的时代真正能坐得住的人并不多。他以“社会调查”的名义在博客上挂了一个帖子《令舒淇永远抬不起头来的四点尽露裸照》,人家舒淇现在努力地以实际行动表示“要把曾经脱
期刊
住处有一家小餐馆,自从修地铁的施工队来了后,生意陡然红火起来,喜得老板脸上整天挂满笑容,与一身泥巴的食客们称兄道弟。  一个人漂泊在外,有了乡下父老兄弟捧场,我时常去那家餐馆填饱肚子。坐在他们中间,没有陌生和距离感,更不会有异样的眼光,他们有时会说,兄弟,这醋你还使吗?话语很朴实,有乡音的味道,可以在片刻间安抚我孤寂的心。  一天晚上,照例去餐馆。时间尚早,大批工人没下班,小餐馆相对宁静。刚坐下不
期刊
历史总惊人相似,泰坦尼克号又在海上与冰山相撞,和上次的天灾不同,这次主要是人祸,据说上级有关部门对造船所支出的庞大费用感到不妥,想派审计人员上船来从发动机到螺丝钉进行一次梳篦似的对号入座清查,于是,泰坦尼克就撞上了冰山……  船长知道,尽管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按道理把自己关在仓里,和船一起沉下去以谢世人也一点都不过分。但他转念又一想,把船弄沉的又不止是我一个人,别人都可以写一张检讨书承认自己经验
期刊
这个题目的起源来自一位朋友的俗套故事:待字闺中的她不幸和一个有妇之夫遭遇,在她眼里,他实在是优秀:人材俊朗,知情识趣,德学兼备,地位显赫。他们偶然相遇,难分难舍,常常在她租的蜗居里幽会。女友说,她觉得他什么都好,拥有他已经让她很满足了,她不想破坏他现有的一切。她想做的,只是为他锦上添花。可添着添着,她突然觉得很不踏实。不踏实的原因是:他对她的感情程度,她有点儿摸不准。爱当然是有的,只是有多少?她不
期刊
G君来电话,说刚从美国飞回来。近二十年来他满世界飞来飞去,美国也不知去过多少回了,为何非来电话,仿佛报告一桩大事?又说想马上来我家,送我一样东西。我跟他说,老相识了,何必客套?况且从美国买回来的礼品,多半是MADE IN CHINA,很难令人惊喜。  G君算得是我的“发小”。我们在一条胡同里长大,读过同样的书,唱过同样的歌,喊过同样的口号,见识过同样的大场面,也有着近似的小悲欢。其实我们已经很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