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

来源 :唯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不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而且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还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
  关键词:胡锦涛的学习观;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4-0025-05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胡锦涛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围绕“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内含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命运、本质和特征、结构和功能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理论思考,最终产生并形成了胡锦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无疑是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有时简称“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产生和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特别是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际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非传统安全因素扩大化等战略趋势更加突出;在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明显增多。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本文仅仅是基于胡锦涛学习观视野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一种思考。
  
  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一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发展思想上,突出强调走群众路线,凸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发展主体上,旗帜鲜明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发展目的上,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明确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人民。从而解决了“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色。
  二是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其中心内容,并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是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界普遍认为,科学发展观弘扬“人本”精神,充分体现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突出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些都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内在统一性的认识达到了成熟阶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确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追求的奋斗目标。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1]17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胡锦涛强调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1]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三、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2]2005年,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3]这两项“根本建设”,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2]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胡锦涛指出,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3]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胡锦涛强调指出:“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1]1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党的建设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四、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主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胡锦涛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1]34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要切实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响亮时代号角和强大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五、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宝贵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首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做出“十个结合”的科学概括。他明确指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1]34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做出“十个结合”的科学概括,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十个结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法。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4]
  
  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逐步形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一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指导理念——科学发展观;二是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政治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四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集中体现,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十七大以来,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系统化时期。仅从十七大报告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34这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观的当代视野和国情意识。二是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强调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1]34并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内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强调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观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重大创新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理论表现上更加系统和成熟,在实践操作上更加科学和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光辉典范。
  总起来看,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在胡锦涛科学的学习观指导下,围绕着“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含着丰富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集中起来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史经验,明确提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5]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主题和主线。胡锦涛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理论品格和政治立场四个方面系统表达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6]这应当是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胡锦涛学习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进一步厘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从而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6(1).
  [3]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26(1).
  [4]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2).
  [5]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4).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9.
  责任编辑:彭安玉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马志宏(1976- ),男,盐城市人,盐城市政府秘书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刘中明(1981- ),男,盐城市人,盐城市政府秘书处,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摘要:在分析盐城金融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盐城金融业发展的六点建议:高标准编制金融高地建设规划,扩大信贷总量服务实体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行力度,抓紧启动城南金融城建设,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大力整顿金融市场秩序。  关
期刊
摘 要:列宁的《四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党内外引起了分歧与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对俄国革命形势持不同立场。《提纲》指出,俄国革命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推翻资产阶级政府,由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掌握政权,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加米涅夫和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提纲》是一个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完成、落后的俄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的“总公式”。列
期刊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现实历史进程赋予我们的一个时代命题。回答这一命题,必须确立以农为先的理念,厘清农村基本矛盾,进而转变现有资源配置格局,转变传统农耕作业方式,转变农村固有散居模式,转变城乡既往发展路径,以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以农为本的实践载体、统筹城乡的基础平台,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将会有效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基础性转变,为我省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万顷
期刊
摘 要:政府过程理论研究的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调节。研究者一般把利益表达作为政府过程的起点,但从实证经验角度看,考虑到利益表达的原因,利益分化就不可忽视;以内输入为主要特征的集权型的决策模式具有纵向层级节制、横向顺序性和利益综合的层次性等特点;政府消极的不作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决策;出现消极政策的原因,从T市党校系统绩效工资的分析来看,主要是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要消除消极政策的影响,就要重视政策
期刊
摘 要:2009年以来,江苏省委组织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先后举办了17项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受到参训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并提供了将中央精神直接传达到基层的有效渠道。  关键词: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按需施教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
期刊
摘 要:法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福利体制带来的福利刚性增长的弊端;养老金制度高度碎片化,行业统筹与结构性失衡;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延长的压力与挑战。借鉴法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退休年龄,正确处理养老金改革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鼓励社会合作参与养老金改革;加快公职人员养老保险改革步伐。  关键词:法国养老金改革;中国养老保险;碎片化;一
期刊
摘 要: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是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在建邺区江心洲合作打造的“迷你新加坡”生态科技示范项目,也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招商,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蕴含时代气息的生态规划构想,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模式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对唤起民众生
期刊
摘 要: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我们追溯中西法治文化差异的渊源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和重要的研究方法。物质资料生产在西方形成了法治文化,在中国则通过部族战争这一中介,形成了人治文化;人类自身的生产在西方成就了个人本位和意思自治的理念,在中国则由于礼治文化的影响,个人被置于团体之中,个人本位没有得到张扬。  关键词:法治文化;两种生产理论;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  中图分类号:D903
期刊
摘 要:社会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过程是多重张力催生的结果。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有助于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当前,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嵌入性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分散的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通过政府—公众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作者简介:薛莉(1979- ),女,江苏高邮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副教授,南京大学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开放型经济与制度创新。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逐步成熟,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共性,各国共同面对宏观调控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世界经济整体运动规律的阐述对中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握世界经济整体运行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