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新飞”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新飞品牌是一个“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的经典形象,尽管这已是若干年前的久远记忆。
  这家崛起于河南新乡市的老牌家电企业,一度与海尔、容声和美菱并称为“四朵金花”,其巅峰时期曾直逼巨头海尔,稳居业界第二。它曾被誉为中原大地的一张名片,甚至有人提议将新乡市改为新飞市。
  然而,昔日风光在如今这个寒意料峭的初冬,随着一场波及上万员工的大罢工事件,彻底跌入冰点。此时的新飞,不但早已跌出行业前五,更令人震惊的是,近两年每年亏损高达2个亿!
  ——曾经搏击长空的雄鹰新飞,何以变得如此惨不忍睹?大罢工事件
  初冬的早晨虽然有些许阳光,但寒意依旧透进人们心里。
  按照事先的约定,数百名愤懑的新飞员工,将新飞总部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有人扯起了“涨工资、要生存,以理性救新飞”的横幅,现场激愤的情绪被推向了高潮……
  2012年10月9日,震动全国的新飞大罢工事件,就此拉开了大幕。沉寂多年的新飞,再度冲击全国公众的眼球,竟是以这种极不光彩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时间倒回大罢工事件前20天。
  2012年9月19日,丰隆集团董事兼CEO、新飞电器董事长阮健平,宣布新飞更换品牌标识。原标识中的雄鹰变成了海鸥,英文拼写也由“Frestech”变成了“Frestec”。
  持股新飞电器90%的新加坡丰隆集团,是新飞电器的实际控制者。对于换标一事,丰隆给出的解释是:旨在迎合年轻消费人群的口味,希望将新飞发展成为国际化家电品牌。
  然而,丰隆的美好愿景却招致新飞员工的一片反对。“都把雄鹰变成海鸥了,还说超海尔。”实际上,此时处于亏损的新飞,已经没有资源投入到新标识的传播上,新标识并未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影响。
  在新飞员工的一贯印象中,丰隆的形象可概括为利益至上、不懂实业、爱瞎折腾,这一次也不例外。原本以为换标后丰隆将加大投入,但事实却是背道而驰。
  换标几天后,丰隆宣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关闭新飞电器月产能20万台的生产一部,撤出生产线与生产二部合并。其理由是由于亏损,缩减产能,可省5000万元。
  生产一部是新飞发家的老班底,生产二部是2007年在家电下乡政策刺激下,丰隆投资建成的新厂区。丰隆不但要拆掉新飞的“祖庙”,还对一部的许多组长、段长和调度,进行免职降薪。无论感情上还是利益上,新飞员工都无法接受。
  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合并沟通会上,来自丰隆的人力资源总监连国庆,趾高气昂地将这一决定“解释”了一番,最终招致极度不满的员工投掷鸡蛋。而这并没有打消丰隆的关厂念头,矛盾在短短20天内迅速激化,最终演变为大罢工事件。
  这20天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集中体现了新飞堕落的根本原因——新飞员工将新飞当成自己的家,而丰隆却将新飞当成一个获取利益的工具——新飞的悲剧就此诞生。
  曾经的奇迹
  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新飞人,确实把新飞当成自己的家。进厂那些年,他们才20多岁,新飞还只是一座砖瓦砌成的小工厂。
  20多年前的中国冰箱业,正是群雄并起的年代。合肥美菱的张巨声引进了意大利年产10万台的生产线;顺德容声的潘宁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电冰箱;青岛海尔的张瑞敏更是一砸成名,海尔冰箱从此名扬四海。
  而中原大地上的新飞,也有自己的英雄——创始人刘炳银。在老新飞人看来,刘炳银是一个严厉又亲切的领导。这种严厉和亲切,体现在他的两句话上:一是“谁砸新飞牌子,就砸谁饭碗”;二是“新飞是我家,人人都爱它”。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两句话亦是创造新飞奇迹的基石。他可以因为质量问题,不顾国企里的裙带关系开除副厂长;也经常跟员工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一起做工间操。
  至1994年,新飞以一匹黑马的姿态杀进了行业前五,自然也引来了更多的目光。
  这一年,河南省政府在“加快内陆招商引资”的战略下,将处于升腾期的新飞推向了台前。以地产酒店业起家的新加坡丰隆集团,最终以3个多亿元的价格,获得了新飞电器45%的股份。其余股份由新飞集团持49%,新加坡豫新电器公司(由河南省驻新加坡办事处创办)占6%。
  谁也无法预见10多年后,这笔交易会对新飞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即使由于引进了外资,刘炳银原本打算像美菱一样A股上市的计划不得不搁浅,但至少在当时,丰隆集团3个多亿元的真金白银,确实让新飞如虎添翼。
  当时的市场供大于求,新飞急需资金扩大产能。更重要的是,在1993年容声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无氟冰箱的刺激下,刘炳银启动了无氟冰箱的研发,这也需要巨额的资金。
  1996年,新飞投资4个多亿、全国第一条年产60万台的无氟冰箱生产线建成投产。刘炳银随即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绿色概念,新飞无氟冰箱一经面市,便被老百姓疯抢。最火爆时,一张新飞无氟冰箱的订购票,都被炒到了500元。
  这一年,新飞一举跻身行业前三强,仅排在海尔与容声之后。此后的新飞踏上了一条稳步扩张的道路。直到2001年,新飞年产量达到36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13%,连续五年稳居行业三甲。
  然而,谁都没有料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场胃癌夺去了刘炳银的生命。新飞奇迹般的刘炳银时代宣告结束。
  资本的镣铐
  身为新飞集团党委书记的李根,接过新飞电器的帅印时,其职位是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很多老新飞人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当时董事长位置的空缺,正是出于丰隆集团的过渡安排。
  不过,即使在这样暗流涌动的情况下,李根仍然成功地完成了接班任务。
  他首先在管理层级上,推行从“垂直式”到“扁平化”的改革,大幅提高了决策效率。其次成立了冰箱、冷柜和空调三个事业部,但在采购和销售上实行一体化,实现规模效应。最后将营销队伍的管理方式,由高度集权变为适度放权,销售模式也由存量销售变为订单销售。
  在这样的内部变革之上,李根延续了刘炳银在研发上不惜血本投入的风格,这让新飞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   2002年,新飞达到欧洲能效A+标准的节能冰箱问世,顶着“耗电量仅0.4度”的节能之王光环,新飞冰箱再次成为市场的宠儿。此后,其他“三朵金花”纷纷跟进,掀起了业界的节能浪潮。而抢占先机的新飞,则趁着这股潮流,在2003年跃居行业第二,仅次于海尔。
  彼时,穿着新飞的工服,走在新乡的大街上,都是一种骄傲。在新乡当地人均月工资400元的水平上,新飞人拿着1000多元的月薪。
  然而,这一切就像一座被激流环伺的孤岛,随时可能被吞没。
  此时的中国冰箱业,已经变成了资本的围猎场。顾雏军的格林柯尔连续吃下科龙和美菱,潘宁和张巨声相继退出冰箱业的历史舞台。除了在产权改制上如履薄冰的海尔,容声和美菱这两朵金花,从此戴上了资本的镣铐。
  剩下的新飞,自1994年引进新加坡丰隆集团的资本后,也注定逃不掉被外资控制的命运。
  2004年,趁着行业竞争激烈、利润日趋见底的机会,丰隆集团买下了豫新公司6%的股份,实现了对新飞电器的控股。
  随即,丰隆集团CEO张冬贵空降新飞电器,出任一直空缺的董事长位置,从此执掌新飞大权。而李根则淡出新飞电器的管理,回归新飞集团。无论是出于股权的商业规则,还是平和的个人性格,他最终都接受了这样的人事变动。
  不过,老新飞高层们并不赞成由丰隆来执掌大权。在他们眼里,丰隆是一家只顾短期利益的金融公司,并没有一颗实业之心。
  以新飞空调业务为例。早在1990年代中期,刘炳银就提出通过收购深圳一家外资空调厂,进军当时高速发展的空调市场。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丰隆集团的否决。
  到了2000年,新飞的竞争对手们,都已经形成了产品多元化的战略格局,此时的新飞才开始花大力气投建空调生产线。
  按当时的市场环境来说,切入一个新的家电品类,需要两三年的战略投入期,用于建网络和树品牌。而对于在空调市场上已经迟到的新飞,这个时间段或许更久一些。
  但丰隆并没有耐心遵循家电行业的规律,而选择了立即可以获利的贴牌生产。直到后来空调市场发展到年产几百万台才能盈利的时候,新飞的年产量才仅仅几十万台,空调业务最终成了新飞的鸡肋。
  可是,老新飞人的抵触,并不能改变资本的力量。2005年丰隆集团抓住了国企改制的机会,以5个亿的价格从新飞集团收购了39%的股份。至此。新飞电器的股权结构变为丰隆集团占90%,新飞集团占10%。
  此后,张冬贵为首的外方管理层开始全面介入新飞的管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改变,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但却对新飞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内伤。
  不可修复的内伤
  跟前两任新飞掌门人不同的是,张冬贵并没有“新飞是我家”的感情基础,在丰隆的企业文化体系下,他首要任务是把表面弄光鲜,把报表做好看,以博得老板的赏识。
  实际上,在当时逐渐寡头化的家电市场上,新飞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品牌传播上加大投入,从而拉动终端销售,进而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时又在研发端大量投入,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差异化的高端产品,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上任之时,张冬贵也高调提出了“持续增长计划”和“加速增长计划”等战略措施,但后来均被新飞员工认为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停留在概念上”。
  真正落到实处的,却是让新飞偏离行业规律的政策。以财务报表为导向的张冬贵,在研发和品牌的投入上进行了大幅削减。这不仅使得新飞从此退出引领技术潮流的行列,还让新飞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具体到品牌传播上,张冬贵缩减了央视广告,转而赞助珠海国际赛车节和新丝路模特大赛等活动。表面上看,这不失为一种增加品牌活力的营销方式。但实际上,当时利润率较低的新飞,更需要能直接转化为销售量的央视广告。
  而在内部组织上,此时的新飞正变得笨重而臃肿。张冬贵推翻了李根时期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前一两个人签字的事情,变成需要七八人签字”。
  具体到某个卖场的店面位置争夺上,竞争对手一天之内就能拍板,而新飞则要拖半个月。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新飞如同一个60岁的老人,拼一群20岁的对手。”
  设置这样关卡重重的决策流程,从表面上说,可以杜绝管理上的漏洞,形成严谨的财务制度。但在老新飞管理层看来,其根本原因是丰隆对他们的不信任。
  在一些关键岗位上,张冬贵设置了“双领导”:一位老新飞高管负责具体事务,一位丰隆派来的高管负责监督。令老新飞人无比郁闷的是,丰隆派来的高管往往根本不懂行。一次销售会议上,某丰隆派来的高管竟然提问:什么是性价比?问得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真正让老新飞人感到寒心的,是丰隆伤害了他们对于新飞这个家的感情。
  丰隆派来的高层过不惯新乡小城市的生活,几乎都住在郑州享受吃喝玩乐。更大的伤害是在张冬贵主政期间,丰隆希望将新飞卖个好价钱的消息一直未断。
  但幸运的是,2007年底,家电下乡政策试点河南,此后在全国铺开,冰箱业迎来了20%以上的增长期。虽然新飞个位数的增长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新飞一系列的内伤还是被漂亮的财报掩盖了。
  2008年3月,为了迎上“家电下乡”拉动的产能增长,丰隆投资4个亿、年产200万台的冰箱生产二部建成投产,新飞一举拥有了年产600万台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南于张冬贵在投入上的缩减,依靠惯性前进的新飞,净利润一度达到两个多亿,直逼刘炳银时期创下的三个亿最高纪录。
  然而,这只是新飞坠落过程中的一次回光返照。
  无言的结局
  有人断言,如果没有“家电下乡”,新飞早就死掉了。
  随着家电下乡政策效应的减弱,张冬贵造成的一系列内伤逐渐爆发。2010年,新飞冰箱的销量已不足400万台,仅为行业老大海尔的四分之一,就连后起之秀美的,也拥有了近千万台的年销量。
  这一年,新飞的行业排名已从第二跌落到第六,难辞其咎的张冬贵黯然下课。丰隆官方给出的说法是,张的经营过于保守,致使新飞不进则退。   经过短暂的过渡期后,2011年7月,丰隆集团董事阮建平出任新飞电器董事长。为了避免张冬贵的“保守错误”,阮宣称要将新飞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家电品牌。
  不少老新飞高层劝他,新飞的当务之急应是扭亏为盈。然而,阮建平自恃当过中央空调行业的高管,认为自己是资深行家,不但不听劝告,还将意见相左的老新飞高层一并清洗。
  老新飞人这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比张冬贵更可怕的人。他对投入产出比的短期看重,比张冬贵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喊创世界一流口号的阮建平,在经营措施上却又是另一番作为。
  在研发端,他大幅削减费用,但却要求提高新品出品率。这一“不给马吃草又想马儿跑”的决策,直接逼走了技术中心总经理梁尚勇博士。
  在销售端,他收回销售价格政策,暂停一切促销活动。这意味着新飞在竞争激烈的地区,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由刘炳银一手提拔的销售重臣王建华,随即跳槽上海双鹿冰箱,震动了整个家电行业。
  肱股之臣纷纷出走,阮建平任用的却是一帮被新飞员工怒斥为“无德无能无为”的“三无人员”。
  人力资源总监连国庆取消了工人们高温作业时的绿豆水,被问及时他竟答“热不死人的”;生产副总张伟添当众侮辱某制造部部长,骂其父母是如何将其生出来的;财务总监陈国栋对待员工态度嚣张,因对女员工耍流氓被拘留;采购总监苏荣喜对供应商吃拿卡要,使供应商怨声载道……
  在这帮“三无人员”的管理下,新飞迅速下坠,2011年产能不足350万台,亏损达到两个亿。同时,阮建平又连续关闭了空调线、小冰箱线和新飞九厂等生产部门,新飞开始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无德无能的管理层、节节溃退的企业,以及十年未涨的千元工资,新飞员工的情绪渐渐从无奈演变为愤怒。在新乡的大街上,他们穿着新飞的工服不再是荣耀,而是羞愧。在厂区周围的小巷里,他们不得不靠摆地摊贴补微薄的工资……
  时至2012年10月,这样的愤怒最终演变为震动全国的大罢工事件。新飞员工的罢工诉求无非三点:涨工资、驱除“三无人员”和换领导。在新乡市政府的调停下,丰隆方面答应每人工资上涨300元,并立即开除了“三无人员”。
  四天后,罢工得以平息。但事情并没告一段落,新乡市政府就新飞电器的未来,已经出面与丰隆展开谈判。
  一时间,关于新飞的未来,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人说,新乡市政府将用“雄鹰标识”再造一个新飞;也有人说,丰隆仍在寻找买家卖掉新飞……
  无论如何,如今的新飞,已不再是那只搏击长空的雄鹰了。
其他文献
微博营销发展至今短短两年,却已活跃起一些为人知或不为人所知的营销人,并进发了一批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有趣案例。有好事者将其分为大师派、实战派、粉丝派和中国微村派,让这个初生的营销领域颇有了一点江湖的味道。  大师派  任何一个江湖里都不能或缺的+角色——师傅。他们以出书闯出名头,通过授课赚取费用。一堂课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这个圈子里的知名人士除了“微博教父”杜子建外,还有爱讲故事的于海青、自恋的来
期刊
人生高处的风景究竟如何?  2008年10月,耗资60多个亿、历时10年建造、被称为“长安街第一高度”的北京银泰中心开业。诸如成龙、李连杰和李冰冰,以及柳传志、马云和郭广昌等700位社会名流,纷纷前来给沈国军捧场。群星围绕、镁光闪烁、鲜花掌声、香槟美酒——这就是人生高处的风景吗?  50年如梦似幻。  往远处追溯,沈国军14岁那年父亲因车祸去世;20岁那年母亲因胃癌离世前,从一件旧棉袄里掏出一叠皱
期刊
1996年,戴国芳创办铁本钢铁厂,2002年产能突增至260万吨,2003年放出豪言:“3年超宝钢、5年赶浦项”。  就是在这一年,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对钢铁行业“迅速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而学者对此的预测观点是“国进民退”大幕开启。  无疑,铁本成为了政府宏观调控最显眼的“叛逆者”。2004年2月,新华社一则“非法用地”内参让铁本卷入漩涡,4月,铁本项目被叫停,戴国芳被警方带走。
期刊
44岁的陆正耀舒坦地靠在沙发上,惬意地点燃了一支烟:“不好意思啊,这几天实在太累了。过几天我们就有重磅消息,但现在还不能讲,嘿嘿。”  2013年4月9日,中国最大的租车公司——神州租车的董事长,在采访一开始就跟《商界》记者卖了个关子。他深吸了一口烟,笑得有些狡黠,很有香港老电影里一代大亨的范儿。  采访一周后,神州租车宣布与全球租车巨头赫兹公司进行战略合作,赫兹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神州租车20%
期刊
2013年1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向员工发出信件,宣布于2013年5月10日起不再担任CEO一职,将全力以赴做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工作,同时将在5月10日公布新任CEO。  一时间,谁将成为马云的接班人,引来了业内无尽的猜想。  马云为何辞去CEO?  2013年1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进行了自1999年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成立了25个事业部,并将原有业务决策
期刊
“剩女”现象何以如此普遍?除了个别真正不想结婚的,大部分是想结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究其缘由,本质上是有一种观念在作祟,即男人要达到怎样的价值,女方才会认为嫁得不亏。因此女性选老公,正如同风险投资者选择收购企业,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女性分三种主要投资模式:其一,VC投资人,即投资目标是具有基本盈利能力,且具有高度成长性的男人,这类男人在生命周期中属于发展期,前景广阔且目前价值低估;其二,天使投资
期刊
杰克·多西让投资者们疯狂。他创造的互联网公司推特在6年内,达成了高达1.4亿美元的年收入,在全球拥有超过5亿名用户;他创造的移动支付公司“方格”又在3年内,完成第四轮2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32.4亿美元。  ——为什么创业奇迹总是接连发生在他身上?让互联网闹成一团吧!  今年36岁的杰克·多西是个标准的硅谷连环创业者,但他却总与“传统”过不去:牛仔裤配白T恤的组合在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他总是西装笔挺
期刊
斥资亿元、平均直径157米、50层楼高、1.2万只LED灯、用钢3000吨,这个建筑名叫“生命之环”,被誉为全球独一无二,坐落于辽宁抚顺市沈抚新城。这样的建筑有何用?当地城建局长称,这个庞然大物仅剩“观赏”这一项功能。  理发店小老板查出肺癌后为顾客办退卡  南京一家开了11年的小理发店近日贴出办退卡通知,原来是店主马玉剑被查出肺癌晚期,治疗一周后他执意回店里为客人们办退卡。“一辈子没亏待过人,不
期刊
继被判向苹果支付超过10.5亿美元的侵权赔款后,三星向苹果发起了大规模反攻。  11月初,三星要求苹果公司提高移动处理器20%的购买价格,最初苹果公司并未同意,但由于未找到可替代的供应商,苹果方面最终只能接受提价。虽然双方目前均未就此报道公开置评,但业内人士认为,三星处理器对苹果公司提价,意味着双方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竞争已经升级。  屋漏偏逢连夜雨。11月12日,瑞士媒体报道,苹果公司因使用瑞士
期刊
61岁的林国荣最近迷上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影片中一句解说词深深地打动了他——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好些时候,他都觉得影片中那些在田野上耕耘抑或在大山里采摘的人,仿佛就是他自己。  然而,对于影片中的某些情节,林国荣却有所保留。比如,一个老汉挎着竹篓翻山越岭地寻找野生香菇,他执着地认为,比起人工养殖的香菇,野生的虽然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