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全域旅游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全盛期。衡阳是湘南旅游胜地,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遗迹和民俗风情为衡阳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大众化多元消费时代,衡阳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深入贯彻全域旅游理念,让更多的乡村生态美景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本文主要通过对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衡阳乡村旅游业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1]。
关键词:全域旅游;衡阳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
乡村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时尚、新趋势、新潮流,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全域旅游是景区旅游的拓展和延伸,其核心是通过旅游业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等资源全面、综合和协调发展,其基本模式就是“旅游+”。当前,衡阳市正在力推“五个新衡阳”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引领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一、衡阳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衡阳是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是湘南名城,其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作为历史名城,衡阳旅游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南岳衡山是衡阳旅游最重要的景点,因其高知名度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近些年来,由于休闲旅游需求旺盛,衡阳乡村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也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衡阳乡村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几个方面的问题[2]。
(一)发展模式大同小异
衡阳地区拥有众多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丰富的人文名胜遗迹,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都是可堪一用的优质资源,只要稍加装点,便可横空出世,引得顾盼流飞。实际上,衡阳乡村旅游在经历近些年的发展后,旅游景区数量已大为增加,但多数都是农家乐、游览观光村这类模式,提供给游客的消费内容仅限于“走走、看看、吃吃,玩玩”,没有产生更多的新意和卖点。这种“双胞胎”现象充斥于衡阳乡村旅游造成形式的雷同严重掩盖了个性和特色,给人们以审美的疲劳感,降低了游客向往的激情和兴奋度[3]。
(二)景区建设投入不足
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投入大多是私人出资,他们在获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并经营获利。由于景区建设是一项非常“烧钱”的美化工程,要高质量建设好旅游景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开发面积较大的景区来说,投资商有时难免资金不足,解决的办法当然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设,另一方面是压缩项目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档次。一旦出现后面一种情况,景区建设肯定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曾到过衡阳市区外一个以桃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点,原本规划的三座相邻的山坡全部开发,但由于资金问题只开发了其中一座山,结果使整个景区看起来略显单薄[4]。
(三)景区管理水平落后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对旅游管理缺乏专业的认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管理跟不上现实的需要,突出表现就是从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一问题也是衡阳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一到旅游旺季,人多车多,场面拥挤不堪,但鲜见有管理人员进行及时引导;还有一些旅游景区,对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餐馆、商店缺乏约束,没有统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宰客现象严重,极大地伤害了游客的感情,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给旅游景区的形象大打折扣[5]。
(四)产业带动效果不强
全域旅游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开展全域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乃至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其带动的除了餐饮、零售等少数行业外,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果还不明显,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手工艺品加工等行业被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发展起来的还是较少。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乡村旅游本身的经济牵引力不够,衡阳市范围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基本上也就是为游客提供一至两天的休闲娱乐,其所引发的消费能力并不强[6]。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衡阳乡村旅游要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盘分析,找准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拟定对策;要将未来发展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要充分依托网络媒介的便利宣传条件来增强景点曝光率、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远近闻名的效果,在做强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要瞄准和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共享,要彻底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要把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实现共同营销,丰富游客的体验,达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7]。
(二)规划景区建设
全域旅游时代,单纯的农家乐经营方式已经过时了,乡村旅游要发展好必须要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凸显乡村的价值和特色,让前来休闲的人们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开发者在规划景点建设上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通过着眼于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态、民俗、技艺等资源,打造休闲农园、文化民宿、体验工坊、博物陈列等多种旅游景点形态,让游客欣赏不同于城市的乡土景观,体验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感受最真切的淳朴乡风和四时季节变化[8]。
(三)推动融合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多是民间资本投入,但当地政府决不能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责,对于道路、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由政府投入的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也可融合不同的主体实现自我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创客、投资机构、艺术家等社会主体进入乡村旅游行业,做旅游产品的供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以为乡村旅游增添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9]。 (四)专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从最初的农家乐发展到今天,经历过不断的创新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因经营不善而无法继续,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专业,这其中包括对旅游行业发展规律认识不专业、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不专业、服务水平不专业等等。正是因为不够专业,才引发了矛盾,产生了问题,最后导致退市。因此,要搞好乡村旅游业,最要紧的是要有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包括懂农业的、懂旅游的、懂经营管理的、懂酒店服务的专业人才,凡事能够从专业角度去思考、去规划、去实践,这样就能尽量避免胡搞乱搞和瞎折腾,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10]。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衡阳地区乡村旅游业正处在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在全域旅游思想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游客需求为目标,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深挖发展潜力,创新发展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走出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衡阳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彭六妍,2001年生,女,现是湖南广益实验中学高中部学生,兴趣广泛,爱好旅游、文学及数学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何小怡.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5-408.
[2]陈灿,黄璜,郑华斌等.多样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对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1(02):95-102.
[3]任大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以郎德上寨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4]张玉蓉,郑涛.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16(04):33-34.
[5]熊萍.旅游項目建设新领域——重庆乡村旅游促发展[J].科学咨询,2017,02(18):104-106.
[6]李晶.我国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的现状调查--以潍坊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5,15(04):278-279.
[7]卢扬煦.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与问题浅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2014,11(14):88-89.
[8]刘韫.四川省丹巴县2013年游客调查分析--兼析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J].数字化用户,2013,15(27):248-249.
[9]陈耀.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乡村旅游——兼谈文昌乡村旅游的发展[J].今日海南,2012,09(02):36-37.
[10]刘辛妍.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乡村旅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4):105-106.
关键词:全域旅游;衡阳乡村旅游;现状及对策
乡村旅游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时尚、新趋势、新潮流,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实现农村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全域旅游是景区旅游的拓展和延伸,其核心是通过旅游业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等资源全面、综合和协调发展,其基本模式就是“旅游+”。当前,衡阳市正在力推“五个新衡阳”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引领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一、衡阳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衡阳是湖南省下辖的地级市,是湘南名城,其历史悠久,人文厚重。作为历史名城,衡阳旅游业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南岳衡山是衡阳旅游最重要的景点,因其高知名度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近些年来,由于休闲旅游需求旺盛,衡阳乡村旅游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也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衡阳乡村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几个方面的问题[2]。
(一)发展模式大同小异
衡阳地区拥有众多秀丽的自然风景与丰富的人文名胜遗迹,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都是可堪一用的优质资源,只要稍加装点,便可横空出世,引得顾盼流飞。实际上,衡阳乡村旅游在经历近些年的发展后,旅游景区数量已大为增加,但多数都是农家乐、游览观光村这类模式,提供给游客的消费内容仅限于“走走、看看、吃吃,玩玩”,没有产生更多的新意和卖点。这种“双胞胎”现象充斥于衡阳乡村旅游造成形式的雷同严重掩盖了个性和特色,给人们以审美的疲劳感,降低了游客向往的激情和兴奋度[3]。
(二)景区建设投入不足
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投入大多是私人出资,他们在获得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并经营获利。由于景区建设是一项非常“烧钱”的美化工程,要高质量建设好旅游景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开发面积较大的景区来说,投资商有时难免资金不足,解决的办法当然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渠道融资建设,另一方面是压缩项目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档次。一旦出现后面一种情况,景区建设肯定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曾到过衡阳市区外一个以桃花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景点,原本规划的三座相邻的山坡全部开发,但由于资金问题只开发了其中一座山,结果使整个景区看起来略显单薄[4]。
(三)景区管理水平落后
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对旅游管理缺乏专业的认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管理跟不上现实的需要,突出表现就是从业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一问题也是衡阳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譬如,一些乡村旅游项目一到旅游旺季,人多车多,场面拥挤不堪,但鲜见有管理人员进行及时引导;还有一些旅游景区,对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餐馆、商店缺乏约束,没有统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宰客现象严重,极大地伤害了游客的感情,使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给旅游景区的形象大打折扣[5]。
(四)产业带动效果不强
全域旅游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升级扩容的新动力,开展全域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乃至其他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来看,其带动的除了餐饮、零售等少数行业外,对其他产业所产生的带动效果还不明显,农产品深加工、特色种植、手工艺品加工等行业被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发展起来的还是较少。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乡村旅游本身的经济牵引力不够,衡阳市范围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基本上也就是为游客提供一至两天的休闲娱乐,其所引发的消费能力并不强[6]。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衡阳乡村旅游要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必须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盘分析,找准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拟定对策;要将未来发展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要充分依托网络媒介的便利宣传条件来增强景点曝光率、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远近闻名的效果,在做强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又要瞄准和开拓国际市场;要加强区域旅游资源共享,要彻底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要把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实现共同营销,丰富游客的体验,达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7]。
(二)规划景区建设
全域旅游时代,单纯的农家乐经营方式已经过时了,乡村旅游要发展好必须要注重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凸显乡村的价值和特色,让前来休闲的人们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乡村韵味。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开发者在规划景点建设上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通过着眼于独特的乡村文化、生态、民俗、技艺等资源,打造休闲农园、文化民宿、体验工坊、博物陈列等多种旅游景点形态,让游客欣赏不同于城市的乡土景观,体验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方式和生活乐趣,感受最真切的淳朴乡风和四时季节变化[8]。
(三)推动融合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多是民间资本投入,但当地政府决不能听之任之,要积极发挥好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职责,对于道路、医疗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由政府投入的政府应当主动作为,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实现旅游业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此外,乡村旅游也可融合不同的主体实现自我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创客、投资机构、艺术家等社会主体进入乡村旅游行业,做旅游产品的供给,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可以为乡村旅游增添更为丰富的文化元素,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9]。 (四)专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从最初的农家乐发展到今天,经历过不断的创新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因经营不善而无法继续,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专业,这其中包括对旅游行业发展规律认识不专业、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不专业、服务水平不专业等等。正是因为不够专业,才引发了矛盾,产生了问题,最后导致退市。因此,要搞好乡村旅游业,最要紧的是要有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包括懂农业的、懂旅游的、懂经营管理的、懂酒店服务的专业人才,凡事能够从专业角度去思考、去规划、去实践,这样就能尽量避免胡搞乱搞和瞎折腾,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10]。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衡阳地区乡村旅游业正处在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在全域旅游思想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游客需求为目标,积极转换发展思路,深挖发展潜力,创新发展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走出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衡阳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彭六妍,2001年生,女,现是湖南广益实验中学高中部学生,兴趣广泛,爱好旅游、文学及数学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何小怡.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5-408.
[2]陈灿,黄璜,郑华斌等.多样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对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1(02):95-102.
[3]任大欣.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以郎德上寨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4]张玉蓉,郑涛.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16(04):33-34.
[5]熊萍.旅游項目建设新领域——重庆乡村旅游促发展[J].科学咨询,2017,02(18):104-106.
[6]李晶.我国郊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的现状调查--以潍坊市为例[J].城市地理,2015,15(04):278-279.
[7]卢扬煦.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与问题浅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2014,11(14):88-89.
[8]刘韫.四川省丹巴县2013年游客调查分析--兼析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J].数字化用户,2013,15(27):248-249.
[9]陈耀.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乡村旅游——兼谈文昌乡村旅游的发展[J].今日海南,2012,09(02):36-37.
[10]刘辛妍.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乡村旅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