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冀:直路而行

来源 :成功·健康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陈可冀院士身上,几乎感觉不到世俗的圆滑和虚伪,他的喜怒哀乐都清晰地“写”在睑上,从不做假,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童真般的率直和可爱。
  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先行者之一,陈可冀院士经历了不少磨难和坎坷,甚至招来种种非议。对此,他的态度是乐观洒脱,“宠辱不惊,直路而行”。
  孕育——与前辈“相知至深。如沐春风”
  1930年10月,陈可冀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9年,他考入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入学后不久,便迎来了全国解放。5年的大学生涯,他学的是现代医学。
  1954年,陈可冀大学毕业,由于学业优秀,他留校任教并担任住院医师。当时的内科主任王中方教授学识渊博,擅长西医,但也偶尔有兴趣给病人使用中药。王中方教授“对中医药没有成见,有科学家的风格”,这对陈可冀日后踏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起到了积极影响。
  1955年12月,根据毛泽东主席“成立中医研究院”和“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指示,中国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1956年4月,陈可冀奉调来京学习中医,自此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医研究院,陈可冀有幸遇到了不少名老中医,并成为素有“南冉北张(指张锡纯)”之称的南方名医冉雪峰的关门弟子。
  “冉老是一位经方派大师,他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渊博的学识,永远值得我学习。同时,他也是我中医学术的启蒙老师。”陈可冀陷入回忆中。
  陈可冀跟冉老学习中医,把脉施治,随诊抄方,历时两年半。
  冉老在临诊之余,指导陈可冀系统学习《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他援古证今,常可背诵如流,让陈可冀看到了老一代中医学家在学术上水滴石穿、以柔克刚的坚韧精神。
  除冉老外,名老中医王易门也对陈可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我向冉老、王老学习,相知至深,如沐春风。”半个世纪过去了,陈可冀不禁产生出一种“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感慨。
  正是在冉老、王老等名老中医的提携下,学西医出身的陈可冀开始喜欢并热衷于中医药事业,并开始尝试在中西医结合的新道路上前行。
  储备——“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初尝中西医结合硕果
  上世纪60年代前后,陈可冀的中医知识有了一定的累积,他开始尝试中西医的结合。
  在当年,中医与西医看起来完全不“搭轧”。有着中西医两门基础理论知识的陈可冀,选择从心血管疾病开始突破。为此,1959年及1964年,陈可冀两次参加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的心电图学及心脏内科医生进修班,进一步巩固提高了西医知识。
  由我国心畦病学家黄宛和方圻教授主讲的心电图学进修课程,使陈可冀受益匪浅。进修学习中,在黄宛教授和张锡钧教授的指导下,陈可冀进行了高血压弦脉及其机制的研究,他自己也常被作为试验组进行论证。经过科学研究,他发现中医的弦脉形成与体内儿茶酚胺的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关,该科研成果使青年时代的陈可冀很受鼓舞。
  随后,陈可冀又与我国中医大家岳美中一起临诊。岳美中的辨证施治和专病专方相结合的立论与临床胆识,为陈可冀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储备。
  与陈可冀共事多年、相交甚深的名中医郭士魁也给了陈可冀很大的帮助。郭士魁少时在中药铺当学徒多年,拥有丰富的中药生药学和炮制学知识以及l临床配伍应用经验。“当时,他经常在晚上为我讲述中药材识别及其临床应用的经验,前后共讲300味。”陈可冀回忆道。
  陈可冀坦言,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其继承性,有效的继承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细心揣摩、对名老中医经验的融会贯通,才使得西医出身的他可以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之中,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结出中西医结合的硕果,做到“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创新——“和谐结合”,迈出中西医结合一大步
  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道路上,陈可冀一直强调“和谐结合”的重要性。
  陈可冀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不断解决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中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适应时代防病治病高水平的要求。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陈可冀就清楚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就是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发展一个全新的医疗体系”。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加强对冠心病防治的研究,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应运而生,德高望重的吴英恺教授担任组长,对以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经验为基础组成的冠心2号方进行临床验证。陈可冀与其他协作组成员一起进行了千余例心绞痛病人的近远期疗效研究。协作组成员中,既懂西医又知晓中医的只有陈可冀一人,面对重重困难,吴英恺教授曾多次对他说:“老陈,你一定要把中西医结合工作坚持下去啊!”最终结果证明,冠心2号方对心电图缺血性ST-T有改善作用,其注射剂对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有效率可达90%。经进一步改制,协作组将冠心2号有效成分制成精制冠心片,与阜外医院、同仁医院等单位合作试用,采取随机、双盲、交叉对照法证明其疗效肯定。该科研成果的取得让陈可冀很受激励,由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抗心肌缺血基础研究工作。
  陈可冀在研究冠心2号方的基础上,开发出抗心梗合剂、活血化瘀制剂及宽胸气雾剂等多项成果,在中西医结合的大道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也因此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医药卫生大会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正是由于这些出色的研究,陈可冀开始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声名鹊起。
  拓荒——研讨清代宫廷医案。开辟传统医学遗产新领域
  对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刘私藏的清代内廷医疗档案进行探微研讨,是开辟继承我国传统医药学遗产的一个新领域,不啻为一项拓荒工作。   解放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清代宫廷医案及其他医药档案资料的数量非常可观,其中包括皇帝、后妃、太监、王公大臣等的原始诊病记录,有不少为当年封存,不为世人所知。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陈可冀参观故宫博物院,在玻璃柜中偶见陈列着帝王后妃诊病档案若干件。这让他兴趣盎然,多次“光顾”,每次都久久不愿离去。
  1980年夏,陈可冀向相关领导提出倡议,对上述宫廷脉案、内务府抄件、皇帝及皇后用药底薄及配方、御药房各项记录、皇帝有关医药之种种“朱批”,宫中敬事房档案及皇上“起居注”等进行整理研究,还之于民,为^民保健服务,进一步实行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继承并发扬。
  陈可冀的倡议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支持和称赞,这一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陈可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徐艺圃研究员、西苑医院的周文泉、李春生、江幼李等共同历时数载,陆续完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官医案研究》《清官药引精华》《清官外治医方精华》《清官代茶饮精华》等书。这些史料,反映了清代的医学水平,也印证了中医学术精华的博大精深。
  数年来,陈可冀和他所在的西苑医院老年医学及宫廷医案研究室,对清代《大内秘方》组织进行了若干临床和试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
  对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和试验研究,在为陈可冀带来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为他在中西医结合事业上走得更远铺垫了道路。
  延伸——“以有涯对无涯。苦益大、功益大、乐益大”
  1991年,陈可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陈可冀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象征国家科技最高奖项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这是迄今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奖项;那一年,是陈可冀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的第49个年头。
  近年来,陈可冀又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老年医学领域。“一来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增多,二来由于我国传统医学有极丰富的老年医学理论和经验,三来也由于自己‘马齿徒增’。”
  今年,陈可冀院士79岁了,他的工作依然繁忙。他每星期都要出两次门诊,参加病房大查房;其他更多的时间是参加会诊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他现在还带着博士后和博士生,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手头还有好几个有关心血管病和老年医学的重大课题;他还担任着不少学术团体和机构的领导角色。因为忙,他说:“我这辈子很少12点以前睡过觉,所以第二天中午很希望能睡上半小时。”
  陈可冀认为,学问的求得,犹如饮食,食者得其利,而旁观者不与焉。
  陈可冀笑言:“人生有涯,而事业无涯。以有涯对无涯,苦益大、功益大、乐益大。”
  “日夜行,不怕千万里。”古稀之年的陈老依旧有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献身的气魄与豪迈。
其他文献
LOOXID意念控制设备  这是来自韩国创业团队的杰作,与国内意念控制设备采用脑波单一输入不同的是,该设备将头部运动识别、脑电波信号分析和眼球跟踪共同纳入平台算法,从而能更准确地像其他智能设备输出你想做什么,支持的智能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无人机。  现场就能看到工作人员用它进行键盘输入和玩ipad游戏。可以设想,如果将这款设备与机械仿生手臂、义肢结合,将有望让残疾人恢复行动能力。即
期刊
朱良春  全国90高龄著名老中医,从医已68载。现任南通市中医院首席技术顾问、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  首先,中医是科学的,中医是有实效的,理论来自于临床实践,而临床实践的检测在于疗效。  我们现在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遇到很多棘手的疾病,愿用中医的优势就可以化解疑难病,为常见的疾病进行有效的处理。这个在临床上我们是屡试不爽的。中医要取得这样好的疗效,在基本功
期刊
互联网医疗褓险的热潮在继续。3月8日,垂直于妇儿健康领域的“妈咪知道”联合互联网保险特卖平台“小雨伞”正式推出“妈咪保”,至此,互联网医疗项目与商业保险结合的队伍中又添一员大将。  实际上,这并不是互联网医疗项目与商业保险合作上的首次探索。此前,在慢病和健康咨询等垂直领域已经有探路者在这方面有了尝试,春雨医生与中国人保、腾讯+众安保险+丁香园的合作等都是先例。而此次“妈咪知道”与“小雨伞”合作的“
期刊
公元前248-206的秦汉时期,即出现了中国第一例整形手术的记载—唇裂的修补,《山海经》和《淮南子》皆有记载。  公元3-4世纪,有了手术医治唇腭裂的记载。  公元618-907年和公元960年-1279年,到了唐宋,开始有制造义眼和酒窝的记录。  从最初南美部落族人在颧骨凿洞,到现今只需数分钟可完成的微整形,纵观整个医疗美容的发展史,人类对美丽的追求跨越整个历史长河从未发生变化,这是与生俱来的本
期刊
培训经理沈青刚刚开启焦虑模式。这种模式是周期性的,一年一次。公司年会例行要组织一场培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德非常重视这一年一度的盛事,上次年会,他认为是搞砸了。沈青觉得很冤。她好不容易请到一位张董特别欣赏的著名讲师,可是参训的高层和中层经理们并不买账。沈青天天琢磨:究竟怎么才能搞定这场培训呢?  悲催的培训经理  怎么算搞定?学员评估不好,肯定培训效果不好;学员评估好,却并不可以证明培训效果好。就
期刊
2016年3月29日,湖北省卫计委在二楼会议室召开2016年全省药政工作会议暨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国家药政司副处长蔡丽萍、湖北省卫计委主任杨云彦、副主任张瑜出席会议,各市州卫计委分管领导及药政科长、省属医院领导、省卫计委相关处室领导参加会议,协会秘书处程波涛、李晓东受邀参加了会议。  张瑜副主任作了2016年全省药政药采工作报告。他总结了2015年药政药采工作,分析当前形式,部署了2016年药政
期刊
全球医疗健康领域,包括医疗服务商、支付方、政府和其他利益方,正积极以高效、公平合理的手段改善医疗服务。慢病扩散以及人口老龄化是引发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人信息部(EIU)的报告指出,按美元计算,2014年60个国家的医疗健康支出平均增长了2.6%,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份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医疗行业支出差异明显。图1能看到中国2013年人均医疗花费为367美元,离美国人均9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财政厅、民政厅、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计生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着力“保基本、救大病、控慢病、强基层”,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和服务能力建设。  《方案》明确,从2016年起,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给予补贴;提高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医疗救助对象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医,起付线降低50%,分段报销比例
期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部署推进“互联网+流通”行动,促进降成本扩内需增就业;确定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工业基础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动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期刊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明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的工作包括: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等改革;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在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从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鼓励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建立健全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