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软件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更是使现代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呢?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初中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微观与宏观并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化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 而如今部分地区的化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易发挥化学课的探究性,也很难吸引学生对化学课的热爱。
初中化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體和方法融入到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 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模拟化学变化(水的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等) , 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地展示出来。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探究
1.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例如:Powerpoint ( 简称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
2.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如:通过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 、超级解霸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
3.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
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
4.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确实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问题一:为了整合而整合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教学多媒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问题二:把整合看成是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
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
问题三: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四、优化化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
1.提升教师课程整合的观念
要做好化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须以崭新的观念看待课程,才能把握住整合的实质与关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应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2.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课件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化学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
3.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化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课教学,教师应具备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并将此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4.积极建立本地教育资源库
化学课与信息技术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是化学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将演示文稿、视频、Flash等放置共享文件夹并保存。每位化学教师都可以按需要选择使用。
一、初中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微观与宏观并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化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 而如今部分地区的化学课依旧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易发挥化学课的探究性,也很难吸引学生对化学课的热爱。
初中化学和信息技术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體和方法融入到化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 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模拟化学变化(水的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等) , 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地展示出来。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探究
1.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例如:Powerpoint ( 简称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
2.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如:通过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 、超级解霸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
3.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
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
4.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确实有着显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问题一:为了整合而整合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教学多媒体,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问题二:把整合看成是化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简单叠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要把教学内容整版整版地“刷”到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
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避免走过场。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不是“电(脑)灌”代替了“人灌”。
问题三:片面地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认知行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独特体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这一点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信息素养不太了解,想的过于简单,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失之偏颇。
四、优化化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
1.提升教师课程整合的观念
要做好化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须以崭新的观念看待课程,才能把握住整合的实质与关键。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应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2.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增进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素材库、课件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化学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割裂的局面。
3.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化学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课教学,教师应具备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掌握和应用,并将此运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4.积极建立本地教育资源库
化学课与信息技术程整合的核心问题是化学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进行课程整合提供了基础。化学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将演示文稿、视频、Flash等放置共享文件夹并保存。每位化学教师都可以按需要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