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思维视角下的地理深度学习课堂教学实践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dezuz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征。综合思维素养要求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思路对地理事象进行地域性和系统性解释,不但强调思维的广度,更注重思维的深度。综合思维素养在地理课堂的落实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土壤盐碱化探因为例,从综合思维的四个素养水平入手,探索深度学习下的教学实践途径。
  关键词:综合思维;深度学习;素养水平;土壤盐碱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设置深度思维的探究主题
  问题源于情境,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情境的创设。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三个要求。
  真实。地理学科倡导探究真实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这些地理事象可以是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实践活动等。
  完整。情境是地理学习的背景,不仅仅是“导入”。地理学科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设的探究情境需要时间、地点、情节、问题等完整要素。
  激疑。新课标强调地理课堂的生成,创设的探究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能动性,引导其发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探究情境】
  材料一: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中积聚盐、碱且其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导致作物生长受到伤害的现象。毛细作用能使液体在毛细管内沿管壁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地下水可沿着土壤中的毛细管上升到地面附近。
  材料二: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古农业发达。但现在,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特别是到了春季,土壤表面覆盖着似雪的“白霜”,像是撒了一层盐,曾经的沃野变为“盐田”。濮阳市地处黄河沿岸洼地,耕地条件差,全市盐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曾经这些盐碱地只能种五谷杂粮,且产量很低,造成农民生活贫困。
  材料三:图1左图为河南省地形图,右图为濮阳某地农业漫灌景观。
  二、要素综合,层层推进,体验深度思维的探究过程
  新课程改革力求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内化,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如何由表象走向深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地理过程的探究是地理教学的难点,过程性描述也是地理测试的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深入,思维严谨,厘清思维线索。因此,首先根据地理过程的逻辑顺序建构思维模式,再转化为语言描述。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地理事象基本是多要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综合思维水平2要求:能够对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从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角度,对其发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给出简要的地域性解释。
  土壤盐碱化是多因素影响下的地理现象,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分析即探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人类活动等对土壤的综合影响,表面是盐的问题,实质是水的问题。
  学习任务一: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图2中用箭头示意濮阳某地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碱化的过程,并总结影响土壤盐碱化的因素。
  探究思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盐分溶于水中。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水分大量蒸发,盐分在土壤表层析出,经过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
  探究答案: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水因毛细现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盐分积累。模式如图3。
  土壤盐碱化直接表现为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这需要蒸发旺盛的气象条件;地下水位需达到一定高度,土壤水才能通过毛细现象到达地表;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位升高,地势低洼的地区地下水位经常接近地表。土壤盐碱化的影响因素如图4。
  三、时空综合,厘清变化,深化深度思维的探究效果
  地理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不仅是探讨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成为当今各级地理命题的主流。综合思维水平3要求: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象,综合各种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
  除了从多个维度对土壤盐碱化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还应运用时空综合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依据水盐运动的规律,厘清盐分积累的过程对于把握土壤盐碱化最为关键。
  学习任务二:濮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量大,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干旱少雨雪。根据当地气候特征,推断濮阳土壤含盐量的季节演变规律,并在图5中绘制土壤表层相对含盐量变化曲线。
  探究思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去汽散,汽散盐存”是水盐运动的生动写照。春季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加上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含盐量上升;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雨水将土壤表层盐分溶解带走,土壤含盐量显著下降;秋季降水减少,多秋高气爽的天气,蒸发量大,土壤含盐量回升;冬季降水少,同时气温低,蒸发微弱,土壤含盐量相对稳定。
  探究答案:土壤表层相对含盐量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
  四、地方综合,迁移提升,巩固深度思维的探究成果
  地域差异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大特征,异因同象和同因异象的现象时有出现,要全面理解某地理事象产生的机制,还需迁移提升,运用地方综合的思路,探究其他地区该事象产生原因的异同。通过多个区域系统地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某地理事象产生的条件和过程。综合思维水平4要求:能够对现实中地理事象,如自然环境的演变、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等,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对其进行系统性、地域性的解释。
  土壤盐碱化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生态环境问题。受地形、气候、生物、地下水位、河流、海水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盐碱化土地的成因有所不同。除了大水漫灌导致的盐碱化,水利工程和地上河致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咸水入侵、海水倒灌、白风暴等也会加剧土壤盐碱化,例如,沿海地区用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或河水来灌溉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后,盐分就在土壤表层蓄积起来,导致土壤盐碱化。
  学习任务三: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因时因地而异。根据模式图,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探究思路: 土壤表层盐分的积累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水的来源(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水的去向(地下水难以排出的原因)、盐的来源和盐的去向。即寻找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地下水难以排出的原因和带来盐分的原因。
  探究答案:略。
  本堂课从模式图的构建入手,层层递进把握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分析盐碱化的成因、探讨成因的地域差异,着重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形成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进行地理探究的深度学习。从综合思维素养水平的角度,本堂课的要求如表1所示。
  通过该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盐碱化问题,更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关注盐碱化问题,重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人地协调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民,黄诗倪,蔚东英.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高考试题水平划分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1):56-59.
  [3] 汤国荣.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区域主题探究課堂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36-38.
其他文献
摘 要:SPOC作为“后 MOOC时代”的一种典型课程范式,践行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和高效学习理念,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文章结合SPOC的优势特点,通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归纳SPOC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为促进、完善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一、基于SPOC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
摘 要:文章以南方某村为对象,按照实践活动一般步骤,进行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条件改造方式、农业生产变化等的调查,探究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探究沟谷地区优质鱼塘分布成因、夏季黑色地膜覆盖的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农业生产;时空视角;地理实践  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延伸到地理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学生能够自觉地运
摘 要:全国高考试题研究是广大一线中学教师不变的课题之一。文章基于2019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命题总体思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今年试题的新变化,然后结合实际学情提出来年备考的几点粗浅建议,旨在为2020年地理高考备考抛砖引玉。  关键词:基础; 素养; 稳定;创新  2019年全国文综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但它给地理教师带来的思考“意蕴深长”, 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当阳二高地理教研组15位教师于2018年4月开展了一次“生成性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整个活动分为理论学习、上课观课、达成共识三个阶段,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员受益的主题教研活动的成功案例。  一、理论学习  4月4日,地理教师集体教研,教研组长按照主题教研活动方案,组织学习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教授《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预设观察“生成性课堂”研究课的五个维度的观察量表:表现性目标、教学流程、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文章以“人类与海洋”一课为载体,尝试将人地协调观与海洋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探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海洋意识的路径,以期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提升学生人地协调素养。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意识;人地协调观  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是我们的常识,但很多人忘记了我国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从地理意义上讲,我国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海洋强
摘 要:文章以校园的一块砂砾岩为“素材”,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挖掘其蕴含的“地理故事”以实现研学目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学等环节,围绕“身世之谜”“母子情深”“不一样的成长”三个主题,探究这块岩石的成因、特征、岩石与土壤的关系以及土壤发育差异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整体性思维。  关键词:校园研学;岩石;整体性;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然成为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方式之一。文章首先通过研究互动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有机融合,再基于云数据分析,探索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有的放矢”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养成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云数据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分级水平的
摘 要:重庆市一线地理教师组织的山水沙龙,以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为例,分析试题的特点,剖析试题体现的核心理念和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点,以期为复习备考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核心素养;全国卷  *听地名品地“味”——评2020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  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地理试题1~2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素材来源——专业性强。试题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水土保持研究》2020年
摘 要:时空观视角下的教学变革体现在教师对试题中不断出现的近现代时间及地质年代维度下的地球演变知识的重新把握。当下高考试题强调的是情景的真实性区域性,必然有各种时空素材在体感中呈现,现以2019年全国卷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时空观;教学;试题;变革  一、建立时空概念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立意  查询百度什么是时空观,网上是这样描述的:时空观,指的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重
《教师职业道德》明确提出:教师要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育反思,就是教育者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对象,对已有的教育實践成败原因进行探求,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新知。教育反思作为一种专业发展的方法,应该以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以教育活动成败原因的探求为方向,以获得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教学实践中一份试卷既反映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