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真我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这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味道,和另一高论类似: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学.
  但是我说的自身认同并不是指我们卓越的特色或者伟大的行动,或者是为了掩饰自身的困惑和复杂而带上的勇敢的面具.自身认同就像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
  我说的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有支持过我的人,也有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我所说的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性中的东西,分辨其中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我选择的赋予生命活力的方式与汇聚在我内部的各种力量有关:对这些力量我是欢迎它们还是害怕它们,认同它们还是反对它们,追随它们还是拒绝它们?通过选择自身完整,我会变得更加完整,但是完整并不意味着变得完美无瑕.通过承认我原本是的那个整体,就意味着变得更加真实了.
  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不是用来雕刻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的花岗石,而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身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 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
  这就是我对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所下的定义——然而,无论我如何努力试图找到更准确、更精练的界定,总是觉得是脱口而出,不能将其含义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任何人都不可能给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找到完全准确的定义和解释,包括那些自己本身真正拥有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人们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它们是伴着我们一生的、熟悉的奇妙感悟,是只能偶尔在我们视野的边缘捕捉到的、言语难以表述的真实.
  故事是描述这种真实的最好方式.这里要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位教师.这两位教师我都认识,他们的真实生活比任何一种理论都让我体会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微妙.
  艾伦(Alan)和埃里克(Eric)出身于两个不同的熟练工匠之家,他们的父辈都在乡村,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都有手工技艺的天分.艾伦和埃里克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种手工技艺天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习了手工技艺,形成了以手工业者出身为荣的自我意识.
  两个人还有另一种共同的天赋:在学业上都很优秀,都成为他们工人阶级家庭中上大学的第一人.大学期间,两个人的学习仍然很优秀,双双考上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又都选择了教学这条路.
  但是自此两人的经历大不相同.尽管手工业者出身都成为两人自我意识的中心部分,但是艾伦能够将这种才干融入自己的学术事业中,而埃里克所经历的生活却从一开始就分离了.
  18岁时,从偏远的乡下一下子跨入著名的私立大学,埃里克心灵上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并且一直没能克服这种文化震惊.因此在同学和伙伴之中,以及后来在他认为文化背景比他“文明”的同事之中,他感到不安,缺乏自信.他学会了像知识分子一样说话和做事,但在内心深处,他总是感觉自己是混进了这个层次的群体中,在他眼中,他们才是天生就属于这个群体的,而自己则不是.
  但是,不安全感既没有改变埃里克所选择的路,也没有引发他的自我反思.相反,他在学术领域专横霸道,以为主动出击就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他轻易下结论而不探求;他不听别人讲话的优点,而是专挑缺点、吹毛求疵.他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挑起争论——对别人的任何反馈都以一种模糊的轻视态度作为回应.
  在课堂上,埃里克总是批评别人而且非常武断,动不动就以“愚蠢的问题!”来窒息学生,不让他们提问题.他最擅长编造些怪问题,把学生带进他设的怪题的陷阱里,然后再对错误答案进行无情的嘲笑.他似乎被一种需要所驱使:学术生涯使他历经痛苦,他要把同样的伤痛加诸于学生——这是对自我本身深感困扰的痛苦.
  但当他回到家里坐在工作台前,沉浸在手工制作中,他又发现了真实的自己.他变得热情而受欢迎,他觉得这个世界挺美好,也樂意对人友善.他与他的根基重新相连,以他的真我为中心,能够恢复自己的平和与自信的内核——这一切,他一回到学校就会立即消失.
  艾伦的情形则不同.从偏远乡下到大学的跨越并未引起文化冲击,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读的是一所接受政府赠地兴办的大学,很多学生都和他有相同的出身背景.他并没有被迫掩饰自己的出身,反而能够以此为荣,他通过把这种天赋转向学术工作而使其提升转换;并把它融入到他的学习中,后来又融入教学和研究中,并有着和他用金属和木材从事手工技艺的前辈们一样的认同意识.
  观摩艾伦的教学,你会感到你在观看一个手艺人制作手工艺品——如果你知道他的出身背景,你就会明白这种感受非一个隐喻所能言表.在艾伦的授课过程中,每一步都是通过关注细节和重视手头材料浑然而成的;他把观点联系渗透于环环相扣的精细教学中,并画龙点睛总结全堂.
  然而艾伦的教学生命力远远不止于手工技艺的成就.他的学生知道,艾伦会随时慷慨地为任何一个想要师从于他这个领域的学生敞开自己,就像艾伦的自家长辈尽其所能帮助小艾伦开始他最初的手工制作一样.
  艾伦的教学基于一个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认同——这是优秀教学核心的整合状态,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编织一张如此具有凝聚力量的网,用于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统统编织到一起,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这样一种内部整合的自我,才能够建立优秀教学所依赖的外部联系.   但埃里克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合到他的学术生涯中去.他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假若埃里克在就读本科的时候没有与别的学生格格不入——或者如果这种格格不入使他能夠自我反思而不是自我维护——可能他也会像艾伦一样,在教学生涯中发现自身完整,也会把自身认同的主线与工作融合到一起.但是自我的神秘性部分地表现为这一事实:一种尺度未必适合所有人,对一个人具有整合性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却缺乏整合性.贯穿埃里克的整个一生中,一直都有一些暗示——对他来说,教学生涯不是赋予生命与活力的、有前途的选择,学术生涯并非是他可以健康完整地发展真我的生态环境,也不是能够整合他的独特本性的职业.
  自我并非有无限的伸缩性——它既有潜力,也有局限.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对我们缺乏整合性,那么我们自己、工作,以及与我们共事的人都会受到损害.艾伦的自我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发展,他做的工作也就成了大家都乐意见到的快乐;而埃里克的自我被他遇到的学术生涯贬抑了,可能换个职业是他恢复已经失去的自身完整的唯一出路.
  甘地(MKGandhi)称他的生活是“体验真理”,我们在生活所承受的复杂的力量场中体验,就是更多地了解自身完整.我们通过体验学习到,有些联系使我们如沐春风雨露,茁壮成长,有些联系则适得其反.我们通过选择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提高我们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的那些联系则摧毁我们的自身完整.
  体验是要冒险的.我们很少能预先知道哪些东西会赋予我们生命与活力,哪些东西会削弱我们的生命与活力.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加深对我们自身完整的认识,我们就必须体验——然后视体验结果进行选择.
  “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布贝尔(MBuber)说,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对新的相遇保持开放的心态,试着去区分自身完整的人和自身不完整的人,这是一件让人厌烦、有时甚至令人恐惧的任务.我时常试图在地位和身份的屏障之后保护自我意识,不让我的自我接近同事、学生或观念,也时常试图让自我躲开我们肯定会遇上的冲突.
  当我屈从了这些诱惑,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就削弱了——从而,我失去了教学的心灵.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教师好好阅读的书.当教师不得不以严肃甚至是可怖的脸色来面对学生以求学生精神的集中和课堂的流畅时,其背后的恐惧才是真正的元凶,当教师的内心感到这样的恐惧时,他的教学身份与他自身是处于分离的.
  这本书中痛陈了教师教学生活中的种种恐惧和痛苦,孤寂与惶恐,而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深入教师的内心世界,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不应该仅仅是教学技巧的使用,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身份认同与自身完整.
  书中为我们揭示,只有当我们的真实状态得到很好的认知,可以直面自己的“分离”,才能减轻教师的苦痛.不再分离的途径就是回归,而引领教师回归的正是那份直面恐惧的“教学勇气”.
  作者帕克·帕尔默是美国的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费兹尔研究所的高级顾问,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1993年,他因对高等教育的突出贡献而被独立学院评议会授予国家奖.在1997年,四个教育领导委员会作了一项针对一万一千名管理者和教职员的民意调查,称为“领导计划”,帕尔默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其他文献
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要具备读懂教材的基本能力.读懂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读懂教材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活经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编者的设计意图,最终实现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理解、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
期刊
【摘要】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感知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研究结合感知教育教学《认识公顷》一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重感官体验,在校内安排多层次实践活动,并创设了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公顷”有多大,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大门.  【关键字】感知教育体验  感知是儿童通过感官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并进入内心世界、在体验中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
期刊
目前,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并被广泛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流的问题缺少合作探究的价值;小组合作交流前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环节;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错失引导时机,点拨不到位等.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3《等腰三角形》的一道例题的变式探究课为例,
期刊
纵观2016年全国卷3套高考化学试卷,试题在设计时都遵循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基本原则,同时试题凸显了如下风格:遵循考纲,突出“双基”,体现学科能力和素质要求;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能力考查.试卷较全面地覆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实验设计能力方面的考查,全面准确地考查了高中毕业生在化学学习方面所应
期刊
2016年,全国大部分省、市采用了全国统一命制的高考试题.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新的高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正在试行.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高中课程体系正在建构的基础上,2016年的生物高考试卷从命题机制到考查内容,都具有承前启后、衔接过渡的重大意义.本文对2016年生物高考全国卷的试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考查内容和试题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针
期刊
[编者按]2016年12月,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全国实验区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马云鹏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上作了《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的大会报告,从一个案例引入,结合当代学习理论和数学学习现状,为我们呈现了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策略:创设好的問题情境、组织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等,并对数学学习所指向的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了解释。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本文是此次报告的前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对数学这类学科的学习帮助很大,因此本文从小学数学的认知过程出发,对小学数学探究问题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简单介绍,旨在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过程 小学数学 探究问题 设计 应用  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都是头等大事,在我国更是如此。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我国实行了新课改来寻求方法、理念等方面的改变,探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一种,它在数学教学上的作用尤为明显。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调整为例,通过反思该课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大改动,从而初步探究维果斯基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方法。同时,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笔者期待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设计调整  一、传统教法的沿承  《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语文(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将阅读与写作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块去讲授,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阅读后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文章的写作技巧,在写作时又觉得无话可写,以致所写内容空洞,读之味同嚼蜡.实际上,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阅读的厚度与宽度决定了他写作的深度.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分析学生的阅读动力与阅读需要为切入口,进一步对语文
期刊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数独起源于18世纪初瑞士数学家欧拉等人研究的拉丁方阵,是一项不受时间、地点、语言限制,十分容易开展的逻辑游戏.它因为简单、易学、便携,可以增进玩者的逻辑能力、开发大脑智力而风靡全球.数独可分为九宫数独、对角线数独、迷你数独和Killer数独等多种类型.  本课通过九宫数独这款益智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探索游戏规则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促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