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明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将达80%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ihui1986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明确提出:到明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是目前河北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客观问题。为此,河北提出,要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园体系,全省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不到50%的县(市、区),至2020年提高到50%。同时,将积极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园,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
  河北要求,各地要多渠道挖潛扩大增量,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明年要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全部建成省定标准农村示范性幼儿园。2019年6月底前,全省将出台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举办为公办园,条件不具备的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民办园。对存在配套幼儿园缓建、缩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等问题的,在整改到位之前不得办理竣工验收。
  河北强调,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决抑制过高收费。民办园收取的费用应主要用于幼儿保教活动、改善办园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每年依规提交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28日
其他文献
尽管绝大多数人嘴上都说着要爱护动物,但实际上对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存在几种不同观点。  一是奴役关系,即将动物当作人类的食物及劳力的替代,人饲养动物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在这种关系下,人与动物之间完全是不平等的,根本谈不上对动物的爱护与尊重,即便人对动物表现出爱护、珍惜等情感,也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人完全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以物尽其用的原则看待动物,不太考虑动物的权益。比如,案例中
前不久,江苏泰兴市育红幼儿园以微信推送的一则课程纪实——“自来水是怎么流到我家的”(以下简称“城市供水探究”)引发了人们较多的关注。不少教师、专家和幼教管理者赞赏该案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探索精神,认为教师敏感地捕捉幼儿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并生成幼儿关于“城市供水”秘密的探究活动,符合当前幼教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同行质疑该案例中教师所选择的探究问题之适宜性、活动过程中幼儿探究行为之自
同伴冲突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幼儿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做好支持者,培养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妥善处理和同伴之间的冲突。  一、对幼儿同伴冲突的观察  为了做好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支持者,教师首先要细致观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引发幼儿之间冲突的原因以及幼儿应对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了解哪些幼儿能够独立解决同伴冲突,哪些幼儿需要教师或其他同伴的帮助。在此
秉承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我园利用园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情景,让幼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获得体验。这则“我和玉米有个约”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解。  种什么好呢  春天到了,我在带孩子们到园内散步途经“小农场”时,告诉孩子们:“这块地可是属于我们大四班的哦。”不想,就这句话激发了孩子们对播种的无限热情,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种上点什么
儿童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旨归。显然,不研究儿童,不认识儿童,教育的旨归无法实现,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既如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儿童,准确地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他们的发展需求出发。问题是,我们对儿童真正认识吗?答案一定会是:儿童是熟悉的陌生者。具体地说,对有的儿童认识,对有的儿童陌生;有时候熟悉,有时候陌生;看起来熟悉,实际上很陌生;更为严重的是,常常
案例“莉莉的妥协”真实地为我们呈现了当前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困惑,即因为不确定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同伴间的冲突而倍感焦虑:是行使教师的权威,让孩子服从于既定的同伴相处的规则,还是大胆放手,让孩子从他们行为的自然结果中去自行规范、调整他们的社会行为?如果选择前者,会不会剥夺孩子自主提升社会行为能力的机会?可是一旦选择后者,又不免担心自己是否尽到了教师应有的责任。  坦率地说,面对这类问题,任何教
在日常生活中,几个孩子在一起发生冲突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幼儿园几乎天天上演这样的一幕:面对同一玩具或其他物品,孩子间总是一次次地出现类似的冲突和纠纷——“那是我的!”“我先拿到的!”“我先看到的!”“我就要这个红颜色的皮球!”“他太自私了,总是不给我们玩!”……对于孩子间的这种冲突,许多成人包括一些幼儿园教师常常感到困惑:他们怎么会天天不厌其烦地纠缠于这些事情呢?  一、幼儿之间冲突不断的原因  导
编者按:“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由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设立,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体实施,主要用于培训边远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8月5~10日,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组建的培训团队赴云南省剑川县开展项目培训工作,共培训剑川县农村幼儿园教师近200人。在短短的几天里,他们力求了解当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最需要培训的内容,等等,亲身体验了农村幼儿
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对常见的军用装备有一定的了解。本次游戏以收集装备为情境,既加深幼儿对野外行军装备的认知,又隐含着定向运动的打卡任务。基于幼儿已积累了识别地图符号、按路线依次打卡等定向经验,本次游戏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突破:一是场地设置上,将东草坪、礼堂、体育运动长廊室内外邻近的三块区域整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游戏空间;二是地图设计上,采用图示模拟地图,有干扰点的地图可进一步提高幼儿识图与定位的能力。
模式是数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它反映了数学的实质,即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形式、结构和关系的抽象化模式的研究。早期的模式活动能帮助儿童发现、理解数学的知识结构,为儿童以后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如函数、代数)奠定基础。然而,由于教师对模式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规律和儿童模式学习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把握不清,因此他们在设计和组织幼儿园与模式相关的学习活动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化现象。例如,可能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