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辞书编纂成果纳入学术科研考评体系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a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辞书,既是一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和发展一国文化的重要工具。早在1915年《辞源》编纂者就发出了“一国之辞书,常与其文化相比例”“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的警示呐喊。1917年蔡元培也说:“一社会学术之消长,观其各种辞典之有无与多寡而知之。”当代学者也有类似的论断。如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79)从辞书的质量着眼,指出:“工具书的质量,是一国文化水平和科学研究成就最明显的体现。”《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成果。
  近年来,我国辞书编纂出版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其一,质量难以保证。200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辞书专项质量检查”结果,其中19种辞书不合格,差错率最高的超过15/10000,这也是国家举行的首次辞书专项质量检查。此后的质量检查结果,同样令人堪忧。其二,同质化出版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其中跟风、仿冒和抄袭现象严重损害读者利益。其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辞书严重缺乏,反映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凤毛麟角。所有这些,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求明显不匹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不相匹配。
  这种状况与我国辞书编纂人才严重缺乏有直接关系,人才缺乏又与科研考评体系有密切关系。在很多高校,编纂辞书不算科研成果,很多中青年教师迫于晋升职称等压力,不愿意编辞书,辞书编纂的队伍建设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目前在很多高校,由于辞书编纂不算科研成果,各种成果奖励和基金评议也极少落到辞书上面,更遑论给予经费支持。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辞书事业的发展造成重大伤害,对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调整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其相关政策。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1.教育部等部门将辞书编纂纳入学术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加大对优秀辞书成果表彰、奖励力度,激励更多的研究人才投入到辞书编纂事业当中。在媒体融合时代,面向知识服务编纂新型的数字化辞书更应鼓励和提倡。
  2.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加大辞书编纂课题的设定和投入。每一部辞书都是按照其本身的性质和规模,在自己涉及的知识领域内,把古往今来已有的认识成果加以收集、分析、研究、考核、比较、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以条目这种浓缩的形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从而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保存下来,积累起来,传播开来。严肃认真的辞书编纂者为此付出的长期的、艰巨的劳动,凝结成为一部部优质辞书。优质辞书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把精神财富分门别类、排列有序地集中到一起,既便于读者学习运用,又利于把它们留传给子孙后代。
  3.教育部门、各相关高校加大辞书学、词典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有几千年的辞书编纂史,特别是从上世纪30年代到本世纪,我们有大量的辞书编写实践,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辞书编辑的实践,同时也要关注世界上一些典型案例,借鉴国际经验。本土意识加上国际眼光,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的中国辞书学、词典学。这些条件,都是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开设辞书学、词典学专业的依据,是课程设置的核心要素。我国辞书学的发展要大力推进学科建设、项目推动和人才培养。
  面向新时代,推进我国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推出一部部具有文化积累和传承价值的精品力作,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其他文献
包装设计不能闭门造车,作为一名优秀的折叠纸盒设计师,除了要做好设计外,还要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懂得生产流程和工艺,才能进一步提升设计能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应用要求下,制动摩擦材料的材质由以前的铸铁材料逐渐转变为以高摩擦系数合成材料为主。本文分析了高摩擦系数合成材料的组成及特点、生产流程、
JLS20B轮转机印刷时.遇到这样一例故障.印品突然出现墨色不均匀.有的部分墨大.有的部分墨小。稍做调接.又出现另一种情况.即原来墨小的部分墨量变大了.墨大的部分反而变小了.再将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