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军》发展中老社长朱耀华功不可没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6日是星期天,我正在家中准备吃中饭,突然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铁军杂志社原编辑部主任施安银同志打来的,说朱耀华老社长今天凌晨2时“走了”,他现在就在朱社长家。我听后大吃一惊,前几天我们刚通过电话,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放下电话,朱耀华在铁军杂志社的点点滴滴浮现在眼前。
  成立工作站 解决发行难
  2002年下半年,从江苏省工商局巡视员岗位上退休不久的朱耀华,经人推荐来到铁军杂志社任副社长,2003年下半年任社长,2006年起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铁军杂志社社长,直到2011年9月离开,在铁军杂志社整整工作了9个年头,为《铁军》杂志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铁军》杂志是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管主办的以宣传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为主旨的刊物,2000年底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批获得公开出版刊号,2001年3月出版第一期(双月刊),对社会公开发行。创刊之初,发行是个大问题。而发行上不去,杂志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了。头两年,杂志在部队系统的发行全靠时任副会长的南京军区原副参谋长丁炳生,在江苏省范围的发行全靠时任副会长的江苏省原常务副省长高德正。说实在的,这种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摊派性质,很难长期维持。朱耀华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上任后不久,他就带领杂志社部门以上领导,到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办的大江南北杂志社参观,学习他们发行工作的先进经验。
  作为宣传新四军历史的社科类刊物,要想在全国众多的期刊中占得一席之地,没有自己的读者群、没有自己的发行网络是不行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朱耀华把发行工作站的建设摆到了头等重要的位子上。2004年,他首先在江苏省13个大市建立了工作站;2005年,在各省、市新四军研究会建立了工作站;2007年,在江苏省老促会系统建立了省、市两级工作站;之后,工作站进一步向市、县(区)拓展。在这期间,朱耀华深入各地,物色人才,整合资源。通过不断探索,总结了在省研究会统一领导下,各市(市、县、区)分别建立独立工作站的“浙江省模式”;以大市工作站为组织基础,在所属各县(市、区)分别选一位同志担任市站副站长,负责本县(市、区)发行工作的“苏州市模式”。由于朱耀华社长的辛苦付出,到2009年,铁军杂志社共建立各级工作站68个。实践证明,加强发行网络建设,是《铁军》走向市场、实现稳定增长的组织保证。以2010年为例,在当年度《铁军》杂志发行总数4万余份中,通过工作站渠道发行的达到3.5万余份,占发行总量的87.5%。在朱耀华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近几年,新的社领导深挖潜力,开辟新的渠道,铁军杂志工作站达到100多个,无论数量或是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工作站真正成了发行的主渠道。
  揽经营人才 重开源节流
  朱耀华在任江苏省工商局副局长之前,长期在财政系统工作,在财务管理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初创不久的铁军杂志社所急需的。《铁军》杂志2001年注册时,上级主管单位给了30万元的注册资金,之后便再没有资金注入,一切所需经费全靠杂志社自己解决。开始二三年,全社人员不论职务高低,每人每月仅发300元的补助,以后虽然增加到每人每月500元左右,但随着2006年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工作量明显增加,电脑办公成为主要的工作手段,而当时杂志社多数人不会使用电脑,引进年轻人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如此低的待遇根本无法引进人才。只有快速提高创收能力,才能招揽人才,留住人才,杂志社也才能快速发展。
  提高杂志社的创收能力摆在了朱耀华社长的面前。他和班子成员研究认为,杂志的经营是现代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期刊是新的办刊理念。经营期刊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有内容经营、广告经营、品牌经营等等,就广告经营而言,由于《铁军》杂志是宣传新四军的专业期刊,读者对象决定了《铁军》不是强势媒体,广告量不可能很大。而新四军在全国尤其在华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则是杂志很有潜力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杂志发展理事单位提供了可能性。
  经营期刊不能光纸上谈兵,还要有懂经营的人才。利用自身优势,朱耀华从省工商局聘请了刚退休不久的广告监管处处长周顺义到杂志社任广告部经理。在时任会长周克玉的支持下,2006年铁军杂志成立了理事会。2001年杂志社经营收入不足万元,2005年增加到22.5万元,2006年成立理事会,当年广告和理事会两项收入就达到68万元,2010年增加到203.6万元。虽然说不上财大,但气确实粗了。杂志社的人均收入,一时竟超过了南京市规定的企业工资最低标准。有了梧桐树,何愁金凤凰!杂志社从南京大学新闻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陆续引进了一些应届毕业生,充实到采编队伍中来,经过几年锻炼,如今都成了杂志社的骨干,个别人甚至成了社领导成员。
  在抓开源的同时,朱耀华对节流抓得更紧。一张纸、一支笔、一个电话,他都要婆婆妈妈一通。杂志社添置任何稍大件物品,他都要坚持货比三家,好中选优,优中选廉。杂志社人员出差,从交通费到住宿费,他都要逐个审核每张发票,凡不符合规定的,多一分钱都不准报销。不少人背后都说他“老抠”。他曾经和我个别交谈中说:“老李,我也知道这样做得罪人,但我们就这点家底,就像手里攥沙子,稍不小心就漏掉了。”然而,正是这种穷时奔富走,富了不忘穷的精神,才使得杂志社的日子逐渐好起来。2011年朱耀华离开铁军杂志社时,单位对外没有一分钱债务,银行里却留下一笔可观的积蓄。
  今年4月底的一天,我在家里接到朱耀华的电话:“老李,我在邮箱里给你发了篇稿子,不知收到没有?”我问他稿件的题目,他说题目叫《韩培信源远流长的新四军情结》。我说:“这篇稿子倒是看过,但那不是你的名字啊?”他说:“朱任重是我的笔名。”第二天上班我将此事向董事长王清葆作了汇报,说老社长难得写篇文章,而且质量不错。董事长说既然这样那就尽快采用。于是,我在今年第6期《铁军》编发了这篇文章。大概6月5日左右,我打电话给老社长,说他写的文章已在《铁军》第6期刊登,问第6期杂志他收到没有(朱耀华离开杂志社后,担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他的杂志由研究会负责邮寄)。他回答还没有收到。于是我让发行部的王琴给他寄去5本。几天后他打电话告诉我收到了,并表示感谢。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通话。
  朱耀华老社长,《铁军》有今天的发展,您功不可没,铁军人会记住的。
其他文献
1937年的上海滩,大街小弄到处传唱着“春天里来百花香,朗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和暖的太阳当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一位身着旗袍,带着些许知性美丽与矜持的女子,款款走进大众的视线,她就是电影《十字街头》主题歌《春天里百花香》的词作者关露。  关露一曲成名,与丁玲、张爱玲并称文坛三杰。“八一三”事变后,她在上海冒着炮火亲上前线劳军,并大声疾呼:“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其慷慨豪迈的气概直
期刊
在无锡青山一村部队干休所,见到施光华老人的时候,他矍铄而平静的目光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古人称90岁的老人为“鲐背”,意思是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施老腰不弯背不驼,步履依旧轻盈。他面带微笑,谦逊温和,回忆往事时,语调平缓,娓娓道来。施老的思路异常清晰,甚至连停顿都没有,让人难以相信他已是94岁高龄。  从上海特科到江抗三路  施光华老人的家乡在浙江温州平阳县。平阳是革命老区,上世纪30年代,粟裕曾
期刊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壮举;然而,就是这些身着军装的青年军人,肩负着为军区机关和部队农副产品供应的服务保障重任。  他们把宝贵的青春年华、信念理想、智慧力量,同稻菽、果蔬、花卉、鱼虾紧紧地凝结在一起,不断开拓进取,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  ——题记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我们来到位于南京市郊西村、马鞍山市丹阳湖两地的军区司令部农副业基地采访。  走进基地办公楼的荣誉室,顿感眼前
期刊
7月7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在纪念仪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既表达了全民族捍卫抗战历史的坚强决心,又阐明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定不移地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日本侵略者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超越党派,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国界,共赴国难。无
期刊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我们让彩虹闪耀光芒。  在开满鲜花的大地上,  我们让高速通向八方。  宏鑫路桥,铁肩担当,  宏鑫路桥,时代脊梁。  艰苦创业把梦想放飞,  造福百姓欢乐吉祥。  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  我们让希望遍地生长。  在追星赶月的征途上,  我们用真情写下荣光。  宏鑫路桥,激情飞扬;  宏鑫路桥,精彩绽放。  神话传奇在这里传颂,  阳光路上永铸辉煌!
期刊
本刊讯 4月16日,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南京九华饭店胜利闭幕。会议由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组织发起,全国各地新四军研究会负责同志、办公室人员等40余人出席会议,南京市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作为特邀代表赴会。  会上,第一副会长徐承云宣读了《关于成立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决定》,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会长张宝康作了《〈关于新四军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实施意
期刊
2014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1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仪式。  陪同习近平主席为抗战雕塑揭幕的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以及两名少年儿童。  8日下午,记者专程拜访了焦润坤同志。一见面,焦老就激动地说:“昨天,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界
期刊
伤感的日子,我的脑海里却跳出这样一个温暖的题目。又是一年清明节,从韩国归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尽管历经60多年的分别,但魂归守望了一个甲子的祖国,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在战火纷飞中永远定格的那些生命,却让我们在心有酸楚的同时,也有一股暖流浸润着心肺,那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大爱长存于世,而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与缅怀也永存于心。  那一条小路  2013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胜
期刊
1945年,我14岁,日本还没投降的时候,我在南通女子师范初中三年级读书,学校里有不少地下党。我家里有一个房客,叫黄政,是地下党武工队队长,他的公开身份是商人。  日本人占领南通的那几年,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的大量罪行,深深地感到了做亡国奴的屈辱与痛苦。加之在黄政的影响下,我想离开南通,投奔新四军。  我还动员了一个15岁的同学参军。经黄政介绍,我们连夜出发,经过一个又一个交通站,在
期刊
这是一座经年失修的小寺庙,由于长期的风雨冲刷侵蚀,寺庙已破败不堪,房梁窗棂上布满了蜘蛛网。杨威带着徐伟走进寺院,四下里张望,什么异常也没有。快步来到寺院后门口,一条弯曲的碎石小径呈现在眼前。  杨威轻步向山谷深处走去,徐伟紧跟其后。走着走着,杨威突然驻足,眯起眼睛向一山坡细细凝望。云静风止的山坡上,一簇枯草在不易觉察中微抖。  “发现了什么?”徐伟见杨威那奇异的神情,不解地问。  “嘘,别出声。”
期刊